富兰克林的五小时原则本杰明·富兰克林成年以后,每天都会专门抽出一个小时用来学习。我将其称之为富兰克林的五小时原则:每个工作日一个小时。富兰克林的学习时间包括:早起读书写作设立个人成长目标(如美德列表)并定期跟踪结果为那些志趣相投且有抱负的艺术家和商人们成立一个俱乐部,让他们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能不断提升自己。将想法付诸实验早晚都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每一天,富兰克林都会在繁忙的一天中抽出一小时践行他的五小时原则,这看似使他当天完成的任务减少了,但从长远来看,这可以称为他为自己的时间做出的最好投资。富兰克林的五小时原则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最聪明最成功的那些人,其实正是那些能够持续用心学习的人。巴菲特每天花五到六个小时阅读五份报纸和五百页公司报告,比尔·盖茨每年阅读五十本书,扎克伯格每两周至少读一本书,家得宝的联合创始人亚瑟·布兰克每天都会花两小时时间阅读,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丹·吉伯特每天阅读一到两个小时。如果我们把五小时原则变成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那将会是什么样子呢?五小时法则的核心原则:留白本我、自我、超我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等等。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管理学中的冰山理论把一个员工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则占7/8。对员工来说,外边的1/8是其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下面的7/8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三个方面形成的基石。浮在水面上的1/8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就是员工的显性素质,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潜在水面之下的7/8的东西,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我们称之为隐性素质。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员工所具备的全部职业化素质。劣币驱逐良币在16世纪的英国,贵金属不敷造币使用,必须在新铸造的货币之中加入其他金属成分,故当时市场上就有两种货币,一种是原先不含杂质的货币,另一种是被加入其他金属的货币。虽然两种货币在法律上的价值相等,但人们却能加以辨认,并且储存不含杂质的货币,将含杂质的货币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渐渐被储存而减少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在交易。分蛋糕理论分蛋糕理论,起源于美国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一天,妈妈买了个蛋糕,她有两个孩子,妈妈拿刀切蛋糕时,两个孩子都不干,哥哥担心妈妈会多分给弟弟,因为弟弟岁数还小,妈妈可能偏向弟弟;弟弟呢,担心妈妈会多分给哥哥,因为哥哥吃得多,妈妈可能偏向哥哥。这下可把妈妈难住了。后来妈妈决定改变一下切蛋糕的程序,她说让哥哥切,可是没有想到弟弟不干,让弟弟切,哥哥又不干,因为都怕对方给自己多切。大家为蛋糕争执不下,最后,妈妈终于找出了一个既能让两个儿子都接受,同时也非常公正的切蛋糕的程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先挑。这样分蛋糕的公平、公正问题就解决了。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看,这个小故事说明了只有合理的制度才能实现公平、公正,才能赢得人心,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零和博弈零和博弈(zero-sumgame),又称零和游戏,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跳蚤效应生物学家曾经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一米高的地方放个盖子,这时跳蚤跳起来就会撞到盖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盖子。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就会发现,虽然跳蚤继续在跳,但已经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结束生命都是如此。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它们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适应了这种情况,不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