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论》讲稿讲课人:闫慧宇张文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创刊号:刊物的总第一期,是办刊人奉献给读者的见面礼,是每一个刊物的出生证明。包括刊物的自我介绍,如办刊的宗旨,风格,栏目设置,编辑人员的组成,来稿要求等)。同年2月20日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时,将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一、写作背景(一)国际形势1、英美等国的远东政策英美等国为维护其在远东和中国的利益,一方面,开始加强对华援助,帮助中国抗日,希望借中日战争进一步削弱日本的实力;另一方面,仍然没有放弃绥靖主义的妥协政策,避免造成同日本的直接冲突,以缓和彼此之间矛盾。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2、日本的态度日本政府开始由反蒋转为拉蒋,通过三次近卫声明(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以近卫内阁的名义发表的关于侵华政策的三次声明),意图在于借助战争初期的军事胜利,向国民政府施加压力,以承认其地位为诱饵,诱使国民政府投降。(日本将85%的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以15%的兵力对国民党进行局部进攻。)(二)国内形势1、国民党投降反共倾向日益增长(不放弃抗日,又不与共产党彻底分裂)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调整了对华政策,改变了过去军事进攻为主的策略,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加之英美等国的“绥靖主义”政策,特别是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和群众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始发生动摇,并出现了分化。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公开投敌叛国,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也逐渐将重点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上来。(制造一系列的惨案和军事摩擦,杀害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上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掀起“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反共宣传浪潮,主张三民主义反对社会主义,认为国民党外的一切党派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2、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走“中间道路”的主张由于民族阶级自身所表现出来的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性,当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时,能够加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来,同时,当看到工人、农民队伍的壮大而使其利益受到威胁时,又会表现出动摇、妥协,甚至加入到反革命阵线中去。他们企图在国共之间寻找到一条所谓的“中间道路”,以实现代表其自身利益的政治统治。(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3、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进步的方针,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政治口号。这三大口号在表面共产党态度的同时,对动员全国人民克服国民党的投降反共危险、分清是非,争取时局好转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上是共产党在思想上的转变,而在军事上对国民党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对背景的思考:国民党在国难当头之时,仍然考虑政党利益,忽略民族利益,而共产党能够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分析国际国内的形势,从民族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二、主要内容(一)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是半殖民地社会,而无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为什么侵略中国?原因有两点(二)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民族革命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民主革命(三)中国革命分两步走1、中国革命分哪两步走2、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原因:①由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即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主要任务、参加革命的力量决定的。②革命前途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一种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联系(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和动力近代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各个不同阶级领导的企图改变社会的政治运动,包括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等人领导的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等,他们的尝试最终都失败了,在20世纪40年代,不断壮大的无产阶级自然而然的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合适的领导力量。在当时,除了无产阶级最具有革命性,社会上那些受压迫受剥削的群体如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已经觉悟,或者说正在觉悟起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可以联合的力量和改变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因此,这些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来源。(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中国作为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其革命形势和性质自然也会受世界大趋势的影响,以列宁、托洛茨基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胜利为标志,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也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开来,并构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六)第一个阶段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新的历史特点,那么这一特点在中国内部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1、我们先来看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指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民主集中制为了更加明确中国“向何处去”,毛泽东同志在这一著作中分别进行了“驳资产阶级专政”、“驳‘左’倾空谈主义”和“驳顽固派”的论述。(具体阐述三个内容)在“驳顽固派”时,毛泽东为了避免误会,使顽固派开开眼界,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比较:相同部分:二者的的和基本纲领具有一致性。不同部分: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的不同共产主义的内容更为具体;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宇宙观的不同。共产主义的宇宙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三民主义的宇宙观则是所谓民生史观,实质上是二元论获唯心论,二者是相反的。④革命的彻底性不同。共产主义者是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即有革命彻底性。三民主义者除了那些最忠实于革命和真理的人们外,是理论和实践不一致,讲的合作的相矛盾。2、经济纲领主要内容:第一,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但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二,没收地主土地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允许富农经济存在。第三,保护民族工商业。补充:1947年12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增加了“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的内容。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讲话》再次强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3、文化纲领——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无产阶级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分别阐释补充:毛泽东同志在原著中除了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进行阐释,还涉及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主要是“五四”前和“五四”以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二,文化革命的四个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1927年五卅运动、北伐战争;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文化性质问题上的偏向。三、重要意义历史意义(1)《新民主主义论》是一部战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它驳斥了资产阶级专政的论调,论证了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2)它提出了革命的不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观点,驳斥了“一次革命论”的反革命论点,从理论上回击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的猖狂进攻。(3)它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著作。它科学地总结了近100年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特别是中国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4)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明确划分为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两个历史范畴,深刻揭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规律,系统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纲领,对于中国革命甚至世界革命有深远的影响。视频资源播放讨论当代价值1、对我们当代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现在中国出现的问题提供借鉴。2、在政治方面,我们要借鉴当时的民主集中制度,不断完善当代的民主制度,真正做到让人民当家做主。3、在文化方面,当时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对我们现在发展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依然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