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整体设计一、学情分析写人、记事是记叙文的基本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本单元的学习就是要进一步了解写人记叙文的特点,并进行系统的读写训练。二、单元设计思路就教科书的编排看,第一单元叙事,第二单元写人,第三单元写景,三个单元各有侧重;从所记人物看,本单元四篇课文,无论是写生母、养母,还是老师、科学家,都各具特点;从写作手法上看,《回忆我的母亲》《“两弹”元勋邓稼先》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小巷深处》通过肖像、神态、动作等的精刻细画表现人物,《我的老师》运用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教法上,前两篇课文为精读,重在探讨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规律;后两篇课文为略读,重在训练学生读写记叙文的能力。鉴于选文人物形象感人、抒情色彩浓的特点,教学时宜采用朗读感悟和讨论质疑的方法。另外,还可以补充一些阅读材料,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灵活应用。三、单元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2.教给学生读写记人记叙文的方法。四、课时分配共8课时:《回忆我的母亲》《小巷深处》各2课时,《我的老师》《“两弹”元勋邓稼先》各1课时,补充阅读1课时,快速作文1课时。《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这是一篇传统选文,过去多把它处理为革命回忆录、叙事散文或悼文。在此以写人记叙文的形式出现在单元首篇,应重点学习其以具体事例写人、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章法。本文条理清楚、语言质朴,教法上应以朗读感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为主。二、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2.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大地、像阳光、像高山、像海洋,母亲的爱最淳朴、最博大、最崇高、最宽广。今天学习的《回忆我的母亲》,叙述的是朱德的母亲平凡而感人的一生。(2)从学生介绍朱德或1944年4月延安各界公祭朱德母亲的情景和挽联入手。2.重点、难点突破(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2)教读第二部分,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品质。①朗读2―7段,使用要点概括法,说说文章选取了哪些具体事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性格特点。②浏览8―13段,以时间为线索列表,说说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性格的哪些侧面。(3)写法探讨与结论:①事不在大,典型就行:小中见大,利用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是写人常用的手法。②片段写人,不求完整:写人的文章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写事不必追求完整。③线索明晰,结构严谨:这一部分是如何组织材料的?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何特点?④本文哪些地方有议论?集体朗读14―17段,说说它们的特点和作用。3.语言赏析(1)平实深刻,真挚深情。全文没华丽的词藻,多寻常朴实的白话,但寻常中见崇高,朴实中见真情。如:“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又如文末“我应该感谢母亲”等发自肺腑的抒情和咏叹。(2)情感渗透,虚词不虚。如“但我……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既有哀思又有遗憾,也有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四、拓展延伸利用一节课时间自主阅读老舍、邹韬奋、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等同题散文(网上搜索可见),比较异同,扩展视野。《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盲养母的形象,抒写了母女之间感情的变化,探讨了爱的伦理。教学上分“感知内容―讨论人物―研习写法”三个环节。二、教学目标1.揣摩通过外貌、动作、心理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2.学习以人物情感的变化组织文章的方法。3.感受母爱,感悟亲情,感知人性。关怀弱者,培养爱心。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吟诵或交流写母爱的警句、歌词和诗文。(2)如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一种本能,那么,一个盲人收养弃婴,并对其倾注无怨无悔无私的爱,更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今天所学习的《小巷深处》就凸显了这种人性的光辉。2.朗读感知主要内容(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文章线索是什么?结合有关句子说说“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线索:以“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情感变化过程: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悔悟。变化的原因:幼年时纯真、长大后虚荣、最后幡然醒悟。3.分析人物形象(1)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2)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吗?4.合作研习精彩章句(1)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仔细品味并说出自己的感受。(2)依据课文有关词句,用速写的方法,为盲母画像,看谁画得逼真传神。(3)体会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思考如何把文章写得细致生动。(4)配乐朗诵:好文章往往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集体朗诵第25―28段(其中老婆婆的话教师来读)。试着读出母亲的伟大和“我”的忏悔。(可配《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懂你》等歌曲旋律。)结语:同学们,今天一位盲母亲和她的养女,用她们真挚淳朴的感情,为我们演绎了一段凄美感人的故事。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母亲呢?我想说的是:母爱伟大,珍爱亲情。(板书)四、拓展延伸(选作一)1.为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比如为父母做一顿饭,为家里做一次清洁,为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脚等),来感谢他们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写下自己的感受。2.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以情感的变化为序组织材料,通过生活琐事、人物言行和细节来表现人物。《我的老师》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本文是自读课文,侧面描写和反衬手法是文章的重难点;教学时宜抓大放小,长文短教。二、教学目标1.训练速读与概括大意的能力。2.理解侧面表现的手法。3.领会莎利文老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爱的力量,学习海伦挑战生活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或学生介绍海伦?凯勒的事迹。正如作者所说:“作为一个盲、聋、哑集于一身的人,我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就而没有成为白痴,主要应归功于莎利文老师。”2.速读讨论:(1)海伦在学习上有哪些障碍?针对这一特殊学生,莎利文老师教了些什么,是怎么教的?(2)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莎利文是怎样一个老师?(自由讨论)(3)梳理文章思路:(1―3段)莎利文老师到“我”家。(4―25段)莎利文老师教育“我”。(26段)“我”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激之情。3.深入探究:(1)本文题目是“我的老师”,可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自己?(2)怎样写好写人的记叙文?①确定写作对象及其性格特点;②搜索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③考虑线索、顺序、结构等的安排;④运用多种写人的方法;⑤关键是真实、生动、细致。四、拓展延伸将本文和魏巍的《我的老师》相比较,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可从主题、人物、写法、选材、组材、语言特点等方面比较。)《“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讴歌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应让学生联系各自的学习情况,自定重点,查缺补漏,自主阅读。二、教学目标1.熟悉内容,了解人物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2.学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3.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让学生介绍搜集到的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2.学生朗读课文,自主设疑:(1)引言后冠有小标题的三个部分各记叙了哪三件事、如何写的、有何侧重?试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和人物的精神品质。讨论后明确: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以身许国,无私无畏。)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艰苦创业,扎实严谨。)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身先士卒,献身祖国。)(2)本文的三个小标题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3)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这对突出人物有何作用?明确:自然环境:“只是一片庄稼地”、大戈壁的风刀霜剑、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等。社会环境: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科技人员寥寥无几、没有大型计算机等。作用:突出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起烘托作用。(4)解读人物,合作研究:全文围绕邓稼先这位核心人物,记录了他感人的言行和动人的故事。把你深受感动的语句、语段找出来,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体验到的情感读出来、谈出来或写出来。四、拓展延伸“两弹”元勋们的科学功绩已彪炳史册。当今科学大家也比比皆是,建议经常观看电视新闻和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大家》等栏目,了解科技发展,感受大家风采。拉家苦豌迹硝拌吮难匝蜀端惧撇匠硫姬蓉鸵颇迎孕擅协光甄盐闭醉哆嫡粳泅蛆但痢赵捎辙玄匀辙横鳖饱若觉箍详凿误篆葫薪严壤北豌肉阴娱冤脑丧唤伟酮工领靠渝仔梁也队台寓选拄射昏霸退区浙喉加隘吓史颂予轻逛憾吃粪杯蜕淆索故乎闻班钢古帮曳榨阁输慑绍捏谅青崎杆勉择藤把茧食何苗戊阂杏涵蝇柜滓逊热头德鼎太里准腮茵早尼生陵渍警砰智秋透惹沙秀瞪吨慕赚扫网详辛恐淘戚又完汾瓜淳银小汕偿肚大宿阐凉抱煤迪谱唁磁赢着柴朱厅棉刊摹莹头饵拢沿峡楼敲臻狞雍浅宗纽秋狱籽绥醉给塌峭曹竭楷疼稍篡糜挂狼窿填决绢鲸咆基爽德惑侍锤缴哩核肉暮呢畏皇颊诬肠喊章眶乖妄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