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中国化进程摘要: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和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论。这表明了我们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同时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三大创新综合作用共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需要把握的当代主题和发展进路。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化、改革、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和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中国化成果,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本位思想,更具有面向全球的理论视野。在指导思想上是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来是共产党与非共产党相区别的试金石。一、继承与发展:三代领导核心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思想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本国的国情,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的思考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形成了四个前后相继的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和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观。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创新则是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只有全社会各方面都协调发展,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的得到发展。矛盾一改革—创新—和谐的动力轨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内容,更表明了我们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一)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动力毛泽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思想进行探索的先行者。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入手,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并且对矛盾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阐释,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在逻辑上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毛泽东总结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普遍性毛泽东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了矛盾。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和方法,以苏联经验为戒,明确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也是如此。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整个人类社会都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显然,社会基本矛盾无论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在其他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贯穿人类社会始终,其区别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着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而已。(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矛盾的特殊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形式的特殊性。二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性质的特殊性。三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四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特殊性。(二)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正确思想,进而提出了通过改革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邓小平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状况指出,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较长和平时期,对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调节与解决,起重要作用的是社会改革。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三)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理论,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著名论断。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中国化的又一理论贡献。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扬优势、革除弊端、大胆创新的过程。创新是全方位的、整体化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江泽民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三大创新,实际上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个动力所包含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领域的全面创新,它们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动力,三者的综合作用共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四)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论——和谐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日益显现和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日益明晰,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中国、世界各国共建和谐世界,越来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自觉追求。和谐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依据,以对立统一规律为矛盾分析方法,立足现实,解决我们面临的具有全局性问题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它揭示的是矛盾着的双方在发展特定阶段普遍存在的关系。我们党之所以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因为我们面对的矛盾不同于以往非社会主义社会形态面对的矛盾。除了少数属于违法行为以外,我们社会的矛盾绝大多数是在基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矛盾的性质和类型,决定了我们有可能按照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原则来解决这些矛盾。因此,离开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和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提了出来,这是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特别是矛盾解决方式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谐思想的提出为我们认识矛盾特别是矛盾解决方式问题开辟又一崭新的视角,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又一次跃进。二、改革开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的实践在党的历史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今已有两次重要的理论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断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要把握好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的新主题和新成果,还深入研究和把握推动这一新发展的实践诉求。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的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结论,作为社会历史进步的一般规律这一判断无疑是正确的真理性认识。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蕴含的理论创新诉求。换言之,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重要背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的出场契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最基本的前提是实践与时代的新发展,离开实践和时代的新发展任何理论的与时俱进都是一句空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它要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从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双重视野来看,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并实现民族复兴的崛起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在经历苏东剧变之后走向新发展的创新之路,更是深刻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获得新认识的觉醒之路。所以,审视和读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背景、基本内容和发展逻辑,必须立足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实践;否则,我们恐怕很难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维度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获得与时俱进的发展进路以及实现理论创新的内在必然。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新的社会主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这一理论成果的创新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把理论范式由以“革命”为中心转换为以“建设”为中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创新性的首要标志。其次,对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了新的认识,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突破了长期以来简单把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体制特征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势。这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所体现的十分鲜明的理论创新。再次,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目的,凸显了发展的主体价值。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三、三代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动力思想间的关系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和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论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指导下,在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共同目标下,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任务对社会发展动力作出的具体判断和选择,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矛盾一改革—创新一和谐动力论是三代领导核心带领全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中国化成果。这一理论的演进过程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治国经验的逐步成熟。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矛盾一改革一创新一和谐动力论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那个时代曾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关系,即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但由于缺少社会主义实践,他们并没有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基本矛盾做出深入的分析。列宁、斯大林也没有给予很好的解决。毛泽东考察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发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和起作用的内在力量,从而在理论上提出了“基本矛盾仍是动力”科学论断,但在实践中没有将这一科学认识坚持到底,偏离了经济这个中心,滑向了搞政治运动、阶级斗争。邓小平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毛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