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整理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10地理科学(师范类)1城市地理学第一章绪论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城市的特点集中性人文性系统性3、城市地理学的概念: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4、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感应空间等。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规模,密度指标,职能,价值观念.....2.大都市区的概念: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3.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关系(1)、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大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2)中心城市和城市化地区构成大都市区的核心,大都市区一般比它们的核心要大,包括了连续建成区外缘以外的不连续的城镇、城郊发展区甚至一部分乡村地域,而城市化地区是不包括乡村地域的。(3)城市化地区不一定和市镇的行政边界一致,随时间而有变化,大都市区的外界与县界吻合,相对比较稳定,资料易于统计和收集。(4)城市化地区是城市的实体地域,大都市区是功能地域.●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新特点城市发展区域不平衡,城市群现象,城乡界线模糊城市建成区扩展,城市郊区化出现城乡联系活跃●就城市论城市的传统规划思想和管理不适应需要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城市内部外来人口集聚区管理问题区域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问题城乡之间功能渗透问题4、大都市带:是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第一章10地理科学(师范类)2切,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5、大都市带的特点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地带,平原地带。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2)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3)枢纽功能(中枢)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在国际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4)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人口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4)5)多核心和密集的交互作用6)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空间结构6.大都市带(区域城市化)的形成原因原因:产业空间组织发生变化: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出现空间分离1)管理、协调、信息、研发向中心城市集聚2)生产活动、生产制造基地向低成本地区扩散3)城市(区域)产业分工由水平结构向垂直结构转变7、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由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着一条或多打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五个条件:具有两个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有对外口岸、特大城市与口岸交通便利、期间中小城市发达(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乡经济紧密联系8、城市群1.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二)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三)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产生,规模扩大2、城市宏观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纬度与城市分布:大城市集中分布在中纬度地带,并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2)气候与城市分布: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降水适度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少,湿润半湿润地区城市多)3)地形与城市分布:平原大于丘陵大于高山地区3、地理位置:位置就是某个地方与这个地方以外的自然和社会空间相互关系的总和。第一章10地理科学(师范类)34、城市地理区位的类型1)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2)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3)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4)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5、地理区位(位置)分析要注意的几点:1)对自然地理位置关注的同时,要赋予它们经济意义2)地理位置的核心是对外交通运输位置3)城市发展,还要和城市的腹地条件和特征,外部市场等其他因素联系分析4)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的地理位置5)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加深对地理位置的理解6、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1)中心地型城市形成动因:商品农业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明类别:集镇、城镇、县城(2)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城市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3)以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但联系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类别:矿业、工业、旅游、科学文化城等第四章城市化原理一、城市化含义: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指标中,人口统计学的指标与复合指标的问题优缺点(P71)(一)人口统计学的指标:定义:就是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特点:是简单方便,易取得资料,便于对比。缺点:这种量度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1)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2)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它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其它性质,如非城市型景观向城市型景观的转化过程,更不能反映城市生活方第一章10地理科学(师范类)4式向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因而,在国际上它无法辨别真假城市化。(3)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二)复合指标的问题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特点:指标多、针对性强,通用性差。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二个前提:第一前提是农产品的剩余第二前提是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二)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1).规模经济与城市化专业化分工,降低成本(生产成本和投入成本)企业规模扩大—厂房扩大,就业扩大——人口扩大,集中---周边居住房扩大---商业扩大---建筑面积扩大---城市扩大.传统经济:资本(机器和厂房),土地,劳动力,现代经济:增加企业家管理才能2).集聚经济与城市化(1)竖向分离(2)专业化生产(3)铺助性行业的建立和发展3).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特点(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城市化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2)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基本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达到75%,人口城市化已完成。(3)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4)工业与城市布局存在空间匹配关系。(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城市化进入更高层次,第三产业构成城市化向纵深发展的后续动力(四)知识经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兴动力。信息产业是新经济形态的支柱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网络化的世界城市体系正在形成三、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根本动力是城乡收入差1.城市的拉力有: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其他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城市生活方式和较高水平对农民的吸引力2.乡村的推力有:人口增值,人地矛盾增加;农业拉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特定条件下的农村破产,农民流入城市;农民寻找理想收入预期的精神推力。四、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第一章10地理科学(师范类)5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郊区化:人口、工业、商业先后在城市中作由内向外的离心移动,这样一个过程叫做郊区化过程。郊区化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即绝对分散原因:中产阶级逃离环境、社会问题丛生的中心市区家庭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完善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励铲除郊区破旧住宅低息住房贷款)五、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大都市区向小城市或小的都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典型指标是大都市区的人口出现绝对量的减少。原因:对居住环境喜好的变化特别对退休老人而言生产布局对区位要求的变化主要市寻找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交通、通讯高度发达,选址灵活性增加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基本部分是指为城市以外地区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非基本部分是指为城市本身提供货物和服务的经济活动2、影响B/N的因素1.城市人口规模2.专业化程度高低3.城市发展历史4.时间的推移3、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城市性质指一定时期内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4、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1).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2).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只构成城市性质的一部分,城市职能是多变的,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3).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4).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第一章10地理科学(师范类)65).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5、城市职能三要素①专业化部门:城市为区外服务的部门,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②职能强度:城市工业的专门化指数,数值越大则职能越强。③职能规模:城市对外服务绝对规模的大小。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1、(一)城市首位律城市首位律: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的多。首位城市:比第二位城市大得多的“领导”城市,它还体现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的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分布:首位度大于2的城市规模分布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分布:首位度大于2的城市规模分布一般可称首位分布。(二)城市金字塔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而城市规模越小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达出来就呈城市等级金字塔.(三)位序-规模法则位序---规模法则:分析城市位序与规模间的关系2、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P169)位序-规模分布作用力量多、人口多、面积大、历史久、条件复杂的国家首位分布作用力量少、人口少、面积小、城市历史短的国家。过渡类型3、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贝里对38个国家的一项研究较又有说服力和权威性结论是:1)13国为对数正态分布,有大国,也有小国,有穷国,也有富国;2)15国为首位分布,基本上是小国,有穷国,也有富国;3)9国为过渡类型,有接近于首位分布的过渡类型,也有接近于对数正态分布的过渡类4)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没有必然联系;5)城市规模分布与国家的经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6)属于对数正态分布的,一般是大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的国政治经济复杂的国家,属于首位分布的一般是小国,城市化历史短的国家,经济政治简国家;7)城市规模分布的3个阶段,从首位→过渡→位序-规模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