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评析《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评析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汇、挡、献、刮,初步领会左右结构生字宽窄布局的迎让规律。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尝试背诵喜欢的段落。3.探究并发现写春夏秋冬四段的组段规律,学习和积累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重难点: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板书课题交流关于小兴安岭的资料。【通过对小兴安岭资料的展示,使学生对小兴安岭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二、初读课文1.多种方式读文:读准字音读、圈画生字读、标注自然段读、难读句子连读三遍、带问题读:课文写了什么?2.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字词,指导纠正易读错的字音。白桦、淙淙、嫩绿、涨满、蘑菇、脑袋、葱葱茏茏(树木青翠茂盛)、当美餐(2)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字音同位互相纠正。(3)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4)有困难部分重点练习。【通过初读,引导学生将生字词从课文中拎出来,为学生能够顺利地阅读课文扫清障碍。然后再把生字词放到原文中去读,领会生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通过自由读,分段读,抓住难点段落读,使朗读由正确,到流利,再向有感情朗读过渡。】三、梳理脉络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整体入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样做符合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要求,也符合汉语学习的特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出示字词夯实基础2.齐读课题,关注美丽【从标题入手,抓住了文章的表达主线——美丽,也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主线。】二、悟读感受1.主线阅读:如果你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课后题)2.根据学情重点悟读。春季:师: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小兴安岭的春天是怎样的诱人呢?指生读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本段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树木、积雪、小鹿)(1)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师:这句描写树木的句子你认为哪个词用的特别好?为什么?抽出换成长出行不行?为什么?嫩绿写出了春天刚发芽的叶子很娇嫩师:是啊,作者抓住一个抽字,我们体会到了枝条快速而有力的生长的样子。指导朗读第一句。【通过品词析句,了解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在品析的过程中,采取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作者用语的精当,这样做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这种方法也是现代语感派大师洪镇涛先生倡导的比较揣摩法;但是必须要注意:文章是由一部分一部分构成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有次序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多教师采用反弹琵琶、抓重点句段导入等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方法的运用大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在具体学习文章时是不能忽略整体的。本文虽然课后习题提示如果你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但是编者的意图在于当学生充分地了解了小兴安岭后的个性化认识。不应该在刚开始学习文章的时候就提出。如果学生说喜欢冬天,就先学写冬天部分,如果喜欢秋天就先学秋天部分。这样组织学生学习容易造成肢解课文的现象。尤其是,如果这样组织教学的话,是不符合课标的要求和学习汉语的特点。这一环节可以这样设问:上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那么,作者写小兴安岭的美丽,究竟是从哪几个方面去描写的呢?每一部分又是从哪些方面写得?作者是运用哪些精妙的语言来表达的呢?当学生指出是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描写的,教师话锋一转:那么,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部分。】(2)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了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①指生读,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用的特别好?②汇是怎样的情景?课件演示(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从四面八方都流入到小溪中,这就是汇)③指导写汇④想象画面再读第二句话。⑤读着读着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淙淙地)这是溪水发出的轻柔的声音。该怎样读?指导读好淙淙地流着。师:积水汇进了春天的图画,还有什么也汇进了小兴安岭春天的图画呢?(1)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①指生读,通过这句话你看到了一群怎样的小鹿?(悠闲、自在、快乐)②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散步、俯下、喝水、侧着脑袋、欣赏)③这些词语都是描写小鹿的什么的?(动作、神态)师:是呀,作者就是通过描写小鹿的动作、神态,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悠闲快乐的小鹿的。④指导朗读师:小兴安岭的春天真美呀!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感受春天的美丽。(指生配乐再次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师: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生动的语言同学们想不想把他积累在你的脑袋里呢?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方法请看大屏幕左边的词是描写的景物,右边的词是把这些景物写具体的词,请大家试一下。树木抽出嫩绿积雪汇成流着涨满小鹿散步俯下侧着欣赏(2)现在老师加大难度把右边的词语去掉再试着背一背。(3)出示画面再试一下。【注意语言的积累,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使学生感受不同景物的描写所运用语言的妙处。】3、大家都已经沉浸其中,我们通过作者的描写看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卷。让我们回顾一下,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么美丽的画卷的:先交代了季节→又写了树木→其他景物(板书)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各种景色的特点,让我们如身临其境。师: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小兴安岭的夏天更迷人了,默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的景物。①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笼,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师:这里的树木给你什么感觉?(茂盛)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葱葱茏茏、严严实实、密密层层三个叠词,还有封、挡、遮三个字。指导朗读,读出树木的茂盛。挡是这节课的生字,还能体现夏季特点。指导写挡②梳理写法先交代季节→树木→其他景物师:是啊,夏天正是草木茂盛的时候,此时的小兴安岭更是绿意浓浓,让人不得不赞叹这里是绿色的海洋。【在以上教学环节中,首先抓重点句子,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从中提炼出重点字词如汇。一个汇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春天到来的特征。然后指导书写这个字,随文建立字的音形义的概念;其次,就是理清描写春天和夏天的思路——先交代了季节→又写了树木→其他景物。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各种景色的特点,让我们如身临其境。这也是教学的思路,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的方法。教者注意了学习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为教会学生独立阅读奠定基础;恰当的过渡语使课堂结构层次分明,环环相扣。】3、快速默读4、5段,边读边像学习春夏两个季节一样,找找哪个生字能体现秋冬两个季节的特点?献刮两个字指导书写【教者在组织教学中不是全盘授与,而是运用学习写春天和夏天的方法自学秋天和冬天两部分。体现了教——扶——放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但要注意自学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三、感悟写法师:作者写秋冬这两段和春夏有什么相同之处?每个季节都先写了树,树木是小兴安岭最主要最丰富的物产,所以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各个季节景色时,都紧紧围绕树木来写。师: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景物呢?正因为有了这些景物,才把小兴安岭装扮的更加美丽,不仅如此,丰富的物产,稀贵的动植物还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齐读最后一段。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请同学们记住描写景物要抓住他们的特点,这样才能突出其与众不同。本文在写小兴安岭时抓住了他不同季节独有的景物特点来描写,受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感悟文章的写作特点,达到读写结合之目的。】四、小练笔(课件出示图片)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如夏天的湖滨公园,秋天的马鞍山风景区,同学们也来试着写一段。【总评】值得肯定的方面:1、引导学生掌握读书和写作的方法,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单就阅读教学而言,叶圣陶先生强调,要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7页)又说:习惯的养成在教师的训练与指导。学生拿了一篇文章来预习,往往觉得茫然无从下手。教师要训练他们去参考,指导他们去思索,最好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提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1页)就一篇文章的教学而言,虽然教无定法,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要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我还是比较欣赏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导儿学步。即在阅读的过程中遵循先由教,再到扶,最后到放,这是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的。例如,韩丽文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在导读过程中,为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并不是全盘授与,而是采用了:教读―导读-自读的教学思路。在初读课文时教师提出:课文重点从哪几方面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春、夏、秋、冬。韩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春天这部分时采取'教的方法。即:一是,整体感知,理解意思。看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写春天的(树木、积雪、春水、小鹿等几方面写得);二是,一句一句地指导朗读。感悟每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细加品味。例如,为什么说树条是抽出而不用长出?然后根据作者这些用语的特点,逐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三是,读整个自然段,体会全段的感情;四是,梳理文章的写作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夏天部分时,教师采用了导读的方法,即首先提示学春天那部分的学习方法,学生有了学习思路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或启发诱导,或点拨明意,师生同舟共济,学生学得投入、学得有趣,不但达到了共性目标,而且使各类学生都得到了发展。这样处理,既完成了本段的学习任务,还使学生学会了怎样阅读。在学习秋和冬两部分时,教师采用让学生自读的处理方式。即以小组的形式分别自学秋和冬两部分。然后各小组交流汇报。最后,通读全文,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小兴安岭应该还有那些美丽的景色和宝物;接着体会文章全篇采用总——分——总和每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写作手法。2、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叶圣陶先生在论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时强调:阅读时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韩老师在课的最后安排了小练笔:抓住身边美丽的景色,如夏天的湖滨公园,秋天的马鞍山风景区等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样,结合生活实际,将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尝试性地表达,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识词。并在随文识字中建立字词音形义的概念。这样做是受汉语一字多义和汉语是音形义结合的特点所决定的。存在的不足:教者无论是对文本整篇的处理,还是局部的研读上有忽视整体之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单就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也曾反复强调过。为什么要这样提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首先,从汉语的特点来看。一是,汉语不是一种形态语系。它不像印欧语言那样必须依靠严格的形态变化显示句子的语法关系。汉语是一种人治语言,不是法治语言,遣词造句主要依靠词语的语境意义和语感。语法关系大都依靠词的顺序,句子中词语顺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就不同。因此,许多情况下句子的意思须从整体上去把握;二是,汉语中单音词较多,而许多词语又大多是多义的,一个字或词在不同的语句里意义不同,要想了解字词的意思必须从整个语句中去考察;三是,汉字大多数属于象形、表意文字,每个字本身蕴含一定的人文信息,因而汉语文人文蕴含深刻、含蓄,注重用形象说话,不能通过简单的词句分析来领悟语言内在的深刻含义。汉语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汉语文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不宜进行分析结构式的理解。汉文字的创造和运用,造就了华人整体地、综合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