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十则王国维大师之光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中国近代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翻译理论家和文艺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国学大师。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影响。是我国近代美学史上融中西美学为一体的第一人。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美学作品。生平著有作品62种,以《观堂集林》最著名。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22岁,结识“东文学社”主持人罗振玉,在其资助下于赴日本留学。1902年因病归国,执教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埋头文学研究,开始“独学”阶段。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悲剧色彩的“谜案”。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傅雷家书》整体把握•本单元所选十则《人间词话》,可分为三方面内容:•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第七至十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何为境界?请从十则中找出能阐释境界内涵的一则。5.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包含三层意思:1.“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真景物、真感情是构成境界的两个要素。2.情景要真。3.“真景物、真情感”应得到鲜明真切的表达。对于境界,王国维有没有具体的结合诗词句子的解说?6.“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宋祁《玉楼春》为什么“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闹”字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不仅写出了红杏的众多和纷繁,用通感的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地传达出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蓬勃春意,又传达出诗人喜迎春色欢愉的心灵情绪和意趣,把无声的姿态说成有声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不但使人觉得那杏花红得热烈,甚至还可使人联想到花上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从而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活泼生机。张先的《天仙子》为什么“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天仙子张先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世称“张三影”。“弄”字,含有“嬉戏”、“摆弄”之意,与上句动静结合,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月下花儿被风吹时的舞动之态,也写出了花儿似乎顾影自怜的人性美。其妙处在于词人抓住大自然瞬间变化的现象,摄入词中。一个“弄”字,既展示了一幅“动”的图画,又表达了主人公“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孤寂的“静”的心情。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艺概·诗概》)以影写花,尽得花之风流体态。此句之妙,还不仅在“影”字,动词“弄”字运用亦得神髓,“弄”字而境界全出。“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弄”字借景物以传情思,使朦胧花影传达出朦胧的情思,暗示出此叹老嗟卑伤春之人沉重的人生之感,生命之悲。该句之精髓,还在于化景物以为情思,以朦胧之景表达一种微妙的、难以着摸的朦胧之情。景之朦胧烘托出情之朦胧,才造就了张三影在词坛的地位。•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王安石曾用“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第七则7.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种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遂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注意后天修养,进行长期艰苦的探索,并且具备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第七则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把“境界说”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第一步,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志存高远,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第二步,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苦思苦想,执着追求,无怨无悔;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第三步,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犹如在人海中突然找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般豁然开朗,在艺术上或学术上做出独有的贡献。•小结:文中八次提到“境界”,其内涵是否一致?不一致。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第五则提到“境界”,说明“情”也是构成境界的元素,“境界”应该能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第六则提到“境界”,具体说明“境界”应该得到真切生动的表现。第七则提到“境界”,是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象征人生向前追求而有所得的不同精神状态,修养的不同阶段。第二则“造境”即“虚构之境”,由理想家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写境”即“写实之境”,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贴近于现实。王国维指出,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即理想主义终归是以现实为依据的,“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即现实主义必然会有自己的理想。2.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这段话什么意思?境界作者派别创作方法与现实的距离与对方的联系与渗透举例造境即虚构之境理想派或浪漫主义者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屈原的辞赋、李白的诗写境即写实之境写实派或者现实主义者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贴近于现实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杜甫的诗辨别以下诗词名句哪些是“造境”,哪些是“写境”?(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3)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4)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译文]黑暗的窗户里,到处悬挂着一张一张的蜘蛛网;空旷的屋梁上,不停地掉落着一块一块的燕巢泥。[出自]隋朝薛道衡《昔昔盐》(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7)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杂曲歌辞·浪淘沙唐·刘禹锡(8)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10)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11)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何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什么区别?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欧阳修《蝶恋花》: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我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饱受羁旅漂泊的我,埋怨江水无情地抛开自己而流去。这种如痴如呆的怨绝语,说明作者真是一个走投无路的“伤心人”。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这些是“有我之境”。贬谪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何理解“无我”之说?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无我”,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反衬人事之仓猝。“寒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马,融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因为自己思归的心急切,就特别灵敏地感到“寒波澹澹”、“白鸟悠悠”了。元好问的离别之情也融于景中。辨别诗词名句哪些是“有我之境”,哪些是“无我之境”:(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初升的阳光洒满荷塘,荷上已不见夜雨的痕迹。水面圆圆的荷叶那样清润,一张张在风中摇曳高举。)。(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7)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秦观《浣溪沙》(8)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李煜《浪淘沙令》)(9)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1)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1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1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1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16)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美丽的脸上神情寂寞,泪水纵横,就像一枝带着春雨的梨花。)白居易《长恨歌》(17)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概括:有我之境:情在景上,寓景于情。重在感受——情感无我之境:情在景下,寓情于景。重在体悟——哲理“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述,情感内隐,客观性较强。前者以一己之主观情感观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