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在我国,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方面一般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优越的生活和家长的溺爱也使一些儿童产生了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一个坏的习惯能毁掉一个人。因此,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成为当前研究解决独生子女问题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秀分子。”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这一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善于模仿成人的行动,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另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使幼儿园工作的根本需要。一是新入园的幼儿急需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其常规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二是幼儿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有较大差异,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进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也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工作。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将来的思想品德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实施养成教育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二、课题的界定“幼儿”是指“3-6岁的儿童”,“习惯”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幼儿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10月2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17个省共316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少年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而对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上网查阅了自1996年以来的有关“良好行为习惯”的书籍和论文,并且对国内的近几年的幼教杂志进行浏览,我们发现,没有专门的“行为习惯”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是微观方面的论文,如“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幼儿睡眠习惯的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缺乏对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宏观的系统的研究。四、研究的对象本研究是在北戴河区第一幼儿园2个小班,2个中班,2个大班中进行的,小班平均年龄3-4岁,中班平均年龄4—5岁,大班平均年龄5-6岁。五、目标、内容、研究目标: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幼儿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得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1、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与要求。2、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和方法。3、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体系。4、使在园的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研究内容:本课题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为三个大方面,即: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其体验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进餐、睡眠、排泄、锻炼的好习惯。2、良好品德行为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学会做人,体现的重要人格特征是尊重他人,懂礼貌,诚实勇敢,乐观,遵守规则,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等。3、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学会学习,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善于思考和探索。六、研究方法1、实验法:幼儿入园进行实验前基础测试后开始实施实验计划,每学期末进行实验后测,将幼儿的测定结果进行纵向比较,了解实验是否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2、调查法:结合每学年幼儿的教育目标,设计调查表,由家长和教师根据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给予评分,调查了解幼儿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养成状况。3、观察法:对幼儿三年的行为进行观察,并作观察记录。4、反思教研法:每两周举行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对活动情况进行讨论、反思,发现问题讨论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及时调整下一次的活动目标。5、行动研究法:结合实验过程中的评估情况,边实验边调整目标,旨在指导实际的工作。6、个案研究法:选取实验班级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跟踪研究,找出解决问题最佳方案。七、研究的实施步骤:第一阶段:课题启动阶段(2006.9—2007.1)1、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制度。商讨课题方案的设计,确定实验教师及实验班级。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2、确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实施方案。3、分别制定养成教育调查问卷,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7.3—2009.5)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和分析。1、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2、充分挖掘五大领域教育活动内涵,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开展养成教育。3、在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探讨方法与途径。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5、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第三阶段:反思总结,整理结题阶段(2009.5—2009.7)对抽样幼儿进行后测,将前后结果比较分析,检测实验结果,汇总资料,分析总结,写出结题报告。八、课题预期成果1、课题研究报告。2、论文。九、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本课题负责人为学前室主任,46岁,毕业于教育管理专业,有扎实的教育科研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承担课题研究的经验和能力。曾在“九五”期间就开始接触课题研究工作,较好地独立完成了多项的研究任务,撰写的论文有多篇获市、省级奖项。有较高的研究和组织能力,有充足的研究时间保证。其他的课题组成员,她们都参加过“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是我园教育科研的骨干教师,在她们能力强、经验多,各人都有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荣获区、市级奖项。她们曾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过“九五”、“十五”规划课题、市级课题的研究,撰写的多篇论文、实验报告获国家、河北省、秦皇岛市科研成果评比中一、二、三等奖。由多名教师组织的活动课获省、市、区课题研究优质课。活动设计及教育随笔分别在《中国幼教周刊》上发表。②×××是北戴河区幼教教研员,曾独立承担过河北省心理实验课题,课题通过了鉴定验收,她的多篇活动课、论文获河北省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③其中三位是幼儿园业务园长、园长助理,曾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了河北省“十五”规划课题的实验研究,课题通过了鉴定验收;她们科研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她们都是幼儿园主管科研的领导,具有组织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任务,保证有时间参加本课题各阶段的研究工作,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目标。人员保障:保证实验教师在三年的研究工作中不调岗、不换班、保证研究人员的稳定性。十一、课题组主要人员分工主持人:郑世丽课题组成员:李素英、曹贺燕、陆红梅、赵爱平、刘宝红、杨玲、王欢、孙晓凤、王妍、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