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课件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课时秦朝的统治与两汉政治经济制度考纲展示复习向导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民战争1.了解秦朝统一的条件和意义,分析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刺史制度;(2)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3)察举制;(4)编户齐民2.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及其表现,理解“汉承秦制”的含义1.秦朝的统一(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逐步确立,各地经济联系加强;②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人民渴望统一,同时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③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了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④秦国变法彻底,封建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力量强大,具备统一条件,嬴政本人具有雄才大略。(2)过程①灭六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方式,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掉六国。②统一边疆: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南征越族,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③修筑长城,巩固北部边疆的统治。(3)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4)统一的意义①结束长期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措施政治方面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消极影响:秦朝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3.秦末农民战争(1)原因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矛盾尖锐,具体表现为: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十分沉重;土地兼并严重。(2)过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陈胜、吴广死后,刘邦、项羽继续斗争,于公元前207年推翻秦朝的统治。(3)意义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②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他们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专制主义,体现为皇帝的独裁;中央集权制,表现为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2)产生原因: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封建地主阶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3)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吏而控制全国,使中央有效地行使统治权。(4)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措施:一是维护封建经济,如实行土地私有制等;二是巩固统一,如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三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如设置中央和地方官吏队伍、颁布秦律、焚书坑儒等。(5)评价:在确立初期,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但是随着其发展,必然成为统治者专制独裁的基础,阻碍社会的进步。【例1】(2009·石家庄检测)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下诏“使黔首自实田”,强调“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鼓励“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这些法令()A.刺激了小农经济的产生B.奠定了秦朝统一的法律基础C.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D.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颁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法令。本题容易误选A,要注意小农经济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存在。【答案】C1.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1)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刺史制度的发展:①汉武帝时,为了控制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各州设置刺史。西汉时,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权力很大。②东汉刺史权力增大,东汉末年,“刺史”改称“州牧”,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3)评价: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就失去监察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1)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制度,导致了王国问题。(2)王国问题解决,郡县制推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王国问题得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3)东汉的行政制度:东汉末年,变成州、郡、县三级制。3.选拔制度——察举制(1)目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2)内容①西汉: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察举为最主要途径之一,汉武帝时察举对象包括才能之士和品德优秀之人。②东汉: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即乡举里选,后来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形成了世家地主和官僚集团。4.人民的管理和赋役制度——编户齐民(1)内容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根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赋税(田租、人口税、更赋)和徭役、兵役。(2)影响①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了稳定的兵源。②剥削日益加重,严重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如何理解“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汉承秦制”是指两汉的统治者对秦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承袭,但又有所损益,即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其表现有:(1)在政治上: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承袭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监察制等;但又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突出皇帝的至高无上,宣扬皇帝的神圣,将监察制度强化到地方等。(2)在经济上:承袭了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和兵役制度等,西汉时又形成了编户制,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同时注意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发展。(3)在思想上:承袭了秦朝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的方面,但提倡儒家思想,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例2】(2009·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测试)史载: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这段故事表明景帝的根本意图是()A.表达兄弟情谊B.削弱王国实力C.巩固皇权D.分封爵位【解析】统治者无论采取什么措施,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汉景帝意在通过削弱王国实力巩固皇权。【答案】C热点正确评价秦皇汉武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皇帝,对推动我国历史发展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的功过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方面: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第二,都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秦始皇北击匈奴,南统一越族地区;汉武帝攻打匈奴,建立对西南等地区的统治。第三,他们的一些制度和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秦始皇创建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被后世沿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第四,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历史发展的贡献都非常大,但由于受到时代与阶级等的局限,秦始皇的残暴苛政和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考点链接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考中对秦皇汉武政绩及其评价的考查几乎年年都有,考查形式稳中有变。高考容易从综合评价的角度考查秦皇汉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复习时应多加注意。【样题】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封建中央政权的政治制度有哪些重要的调整变化?这些调整变化分别体现了什么治国思想?试评价各自得失。【解析】本题要求对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应注意试题中的关键点“调整变化”、变化体现的“治国思想”,而评价各自的得失应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答案】政治制度: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而西汉是封国与郡县并行的制度;秦朝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奖励军功,而汉代则是察举制;秦朝对少数民族是单纯的打击,西汉则是和亲与军事进攻并用。在治国思想方面,秦始皇采取法家思想,汉武帝尊崇儒学。各自的得失:秦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战争,而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基本适应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历代沿袭。西汉的主要失误是封国制,而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则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变式·预测某中学历史课外小组在论及秦始皇时产生了争议:一部分同学认为,秦始皇很懂军事,他凭自己的雄才大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会平天下;但他不懂政治,导致秦朝短命速亡,他不会治天下。而另一部分同学认为,以上观点太片面。(1)你同意哪种观点?说明自己的理由。(2)你认为应如何认识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答案】(1)同意第一种观点。原因: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通过兼并战争,灭掉六国,完成国家统一,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所以他会平天下。但他完成统一后施行暴政,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使秦朝短命而亡,所以他不懂政治,不会治天下。同意第二种观点。原因:当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秦始皇确有雄才大略,但这不是国家统一的决定性因素。秦统一后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他的过失在于实施苛政,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最终使秦朝短命而亡。(不管同意哪种观点,只要有理有据即可)(2)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巨大,但其能够做出多大贡献从根本上说是由时代决定的。由于受到时代与阶级等局限,英雄人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行动,也会给社会造成危害。1.(2009·重庆文综·12)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故D符合题意。【答案】D2.(2008·广东单科·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项目数量备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役兵役和徭役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开支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农民家庭是五口之家。问题:(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形式新颖,可以说是命题形式的重大突破,命题采用“小切口,深分析”的形式,从一张西汉农民收支表,全面引申考查西汉的农耕经济、赋税制度、商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等。设问环环相扣,逐问推进。解答本题,最需注意的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材料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要最大限度的、最充分的提取有效信息,在对材料信息归纳、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正确作答。【答案】(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