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有礼走遍天下社交礼仪概述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一、礼的基本概念(一)礼本意为敬神,今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是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二)礼貌是人与人在交往中,通过言谈、表情、举止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可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礼貌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三)礼节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内在品质的外化。(四)礼仪通常是指在较大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礼:尊重仪:表达礼仪就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二、礼仪的起源和演变(一)起源现代礼仪源于礼,礼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从理论上讲,礼起源于人类为协调主客观矛盾需要的人与人的交往中;从仪式上讲,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二)形成与发展原始社会——萌芽奴隶社会——正式形成封建社会——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近代——礼仪范畴逐渐缩小,礼仪与政治体制、法律典章、行政区划、伦理道德等基本分离。现代——主要指仪式和礼节,去掉了繁文缛节、复杂琐细的内容,吸收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新形式。三、礼仪的特征(一)国际性: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跨越了国家和地区的界线,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拥有。(二)民族性:礼仪作为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在拥有共性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较为明显的民族、国别的差异性。(三)传承性: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时代性: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四礼仪的作用、功能1、弘扬礼仪传统2、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个人形象3、增进交往、改善人际关系4、塑造组织形象五、交际礼仪的原则(1)、遵守的原则(2)、尊重的原则尊重自己(不自大,不自卑);尊重他人(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人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3)宽容原则宽容的典范安徽省桐城市有条“六尺巷”。其由来是,清朝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其在桐城的祖居与吴姓人家为邻。对方欲越界盖房,家人遂驰书京华禀告,张英写了一首诗作复:一纸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让地三尺;吴姓人家深感其义,也退让三尺,这样就诞生了“六尺巷”。学会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得饶人处且饶人▲宰相肚里能撑船▲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千万不要有理变成“无礼”当然,宽容决不是纵容,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边,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社会基础上的适度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4)、适度原则:感情要适度语言要适度行为要适度距离要适度(5)、真诚原则(6)自律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从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8)沟通东方礼仪和西方礼仪的差异(一)东方礼仪的特点1、重视亲情和血缘(情感式)2、谦逊、含蓄3、承认现实、满足现状4、强调共性(整体性)5、礼尚往来(二)西方礼仪的特点1、简单实用(务实性)2、崇尚个性自由3、惜时如金4、自由、平等、开放(三)东方友谊与西方友谊1、范围与层次不同2、深浅和牢固程度不同3、交谈话题不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你吃了吗?”“你去哪呀?”而西方人对此都感到很怪异。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自行车,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或者说:“如果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你管得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