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知识讲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阅读古文必备的语法基本常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同样一种语言的两个发展阶段,不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诚然,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也是同一种语法的两个发展阶段,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古代汉语语法是现代汉语语法发展的基础,现代汉语语法是古代汉语语法发展的结果。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语法,不能割裂现代汉语语法与它的传承性,而应在了解古今汉语语法共同性的基础上,去研究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法特殊的地方。所谓特殊,就是古代汉语的词和句在选用规则上与今相差异的方面。限于篇幅,现仅介绍一些在一般古文阅读中常见的语法基本常识,并以词法到句法作为叙述顺序,以期兼顾这方面知识的系统性。词法词的分类,古今基本相同,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古汉语实词主要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其次包括数词、量词;古汉语虚词也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第一章名词名词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类,一般都能作主语、宾语,可以受数量词、形容词修饰,这是古今汉语名词的共同特点。所不同的是,古汉语名词具有活用这一特殊用法。所谓“活用”,是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不能按它们本来的词性和意义去理解,也不能按它们常用的一般的意义去理解。下面介绍名词活用的两种情况:1、名词活用为动词。先举几个例子:(1)沛公军霸上。——名词“军”当动词“驻扎”讲。(2)范增数日项王。——名词‘目”当动词“看”讲。(3)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王”,当动词“称王”讲。(4)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刃”做动词“杀”讲。(5)粪土当年万户候。——名词”粪土”可看成是动词“鄙视”的意思。(6)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水”当动词“游泳”讲。上述各例中的名词都活用为动词。那么,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什么条件呢?第一,名词后面是名词或者是代词而组成动宾关系,这前一个名词用为动词。例如:(1)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2)天下乘戾,无君君之心。这两例中的“帝”与“秦”、“君”与“君”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据上下文意看,只能是动宾关系。例(1)的“帝”用为动词,当“称……为帝”讲,“帝秦”就是“称秦为帝”的意思,例(2)中的“君君”是动宾关系,前一个“君”用如动词,是“尊敬”的意思。又例如:(3)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例(3)中的名词“腊”用在代词“之”前,用如动词,是“成为干肉”的意思。代词一般是不被修饰的(特殊指示代词“者”除外),它的前面不可能有定语,所以代词前面的名词只能是用如动词,代词只做它的宾语或宾语的定语。第二,两个名词连用组成主谓关系时,后一个名词用为动词。例如:(1)溺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例(1)中的“洞庭”和“波”构成主谓关系,“波”用如动词,“洞庭波”就是“洞庭湖面上泛起波澜”的意思。例(2)中的“王”也用如动词,“陈胜王”即是“陈胜称王”的意思。第三,如果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词)或状语,这个名词用如动词。例如:(1)左右欲刃相如。——全句译成:秦王的侍臣们要想杀蔺相如,名词“刃”作动词“杀”讲,前边有能愿动词“欲”,后边有宾语“相如”。(2)范增数目项王。——全句译成“范增数次看项羽”。名词“目”做动词“看”讲,前边有副词“数”作状语修饰,后面有宾语“项王”。第四,名词前面无动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用如动词。例如:秦伐韩,军于阏与。——全句译为:“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名词“军”,后面紧接介词结构“于阏与”,用如动词,是“驻扎”的意思。2、名词活用为副词。现代汉语里,名词一般不作动词的状语,古汉语中的名词却常用如副词,直接作动词的状语,能表现出特殊的修饰色彩,其作用有如下几种:第一,表示比喻,可译成“象······—样”或“象······似的”。例如: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全句译成:“项伯也拔剑同舞,常常以他的身体象翅膀一样遮蔽着沛公。名词“翼”用为副词,作动词“蔽”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第二,表示对人或对事物的态度,可译成“象对待……那样”或“当作……那样”。例如: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可以译成;“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象对待兄长那样招待他”。名词“兄”用如副词,作动词“事”的状语。第三,表示处所工具或方式,可译成“在……”,“用……”,“从……”。例如:(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叱之。——可译为:“凭秦王那样的威势,而我蔺相如却在秦庭上当众呵斥他”。“庭”修饰“叱”,表示“叱”的处所。(2)畚箕运于渤海之尾。——可译成:“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畚箕”表示“运”的工具。(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可译成:“刘备和周瑜率领大军从水上陆地上并列前进”。“水陆”表示“并进”的方式。第二章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类,一般都能作谓语,能受程度副词之外的其他副词的修饰,这是古今汉语动词的共同特点,所不同的是动词的活用在古汉语动词中显得比较突出。1、动词用如名词。动词用如名词,一般说来,是当动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或做定语的中心词的情况下才有的用法。它活用为名词时,可结合上下文意把它当作表示事物的词去理解。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译为:“先于天下人之前的担忧而去担忧,后于天下人之后的快乐而快乐。”前一个“忧”和“乐”本是动词,处在主语的位置,且有定语,因而用如名词。(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全句可译成:“大国是难以猜测的,恐惧他们有埋伏”。动词“伏”处在宾语的位置上,用如名词。(3)牖其广之出,竭其庐之入。——可译成:拿尽他们土地上生产的全部东西,拿尽他们家里的全部收入。动词“出”、“入”处在定语中心词的位置上,用如名词。2、动词用如副词。第一种情况,单独作状语,这种情况不常见,且只限于自动词。例如:曹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全句意思是:曹军的将领和士兵,都走出营来站着看,指着说黄盖来投降了。“立”、“指”分别作状语修饰“观”、“言”。第二种情况,动词用如副词作状语时,用“而”或“以”和谓语相连。例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译成“樊哙拜谢后,站了起来,立着喝干了酒”,“立”与“饮”之间用“而”连接。应该注意,这种情况不同于连动式:连动式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承接关系,动词用如副词作状语与动词之间是偏正关系,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3、动词用如形容词。动词用如形容词,作名词的定语,但仍保留动词的性质。例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去死肌,杀三虫。——“去死肌”即是“去掉腐烂的肌肉”。第三章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性质、形状和模拟自然声音的词类,一般都能作谓语和定语,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这是古今汉语形容词的共同特点。所不同的是,古汉语形容词的活用现象比较多。1、形容词用如名词。现代汉语中也有形容词名物化的现象,但远不及古汉语形容词用如名词普遍。形容词用如名词,具有名词的语法位置。例如:(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译为:谁知道搜刮钱粮的毒害还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毒”做定语中心词,用如名词。(2)瑜等率轻锐断其后。——译为:“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部队紧跟在他们的后面”。形容词“轻锐”作动词“率”的宾语,作名词用。(3)众妙毕备。——译为:“许多种绝妙的声音完全具备了”。形容词“妙”用如名词,作主语。2、形容词用如动词。形容词带宾语,这个形容词用如动词。例如:(1)素善留候张良。——译为“平时与留候张良相友善”或“平时友善留候张良”。形容词“善”后带宾语“张良”,“善”用如动词。(2)亲贤臣远小人。——译为:“亲近贤良的臣子,疏远卑鄙的小人”。形容词“亲”、“远”分别带宾语“贤臣”与“小人”,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一般来讲,如果形容词后面紧跟名词或代词,而不是修饰名词或代词(当然代词前面不能有修饰语),那么这个形容词用如动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修饰关系,就是动宾关系。3、形容词用如副词。形容词用如副词,一般作状语。例如:(1)虎大骇,远遁。——译为:“虎大惊,远远地跑开”。形容词“大”、“远”用如副词作状语,修饰动词“骇”与“遁”,表示“骇”与“遁”的程度与状态。(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为:“权贵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远谋划”。形容词“远”用如副词作动词“谋”的状语。第四章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其意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即使宾语发出动作,可译成“使……怎么样”。例如:(1)项伯杀人,臣活之。——译为“项伯因杀人犯了罪,我曾经使他免除了死罪”。“臣活之”即是“臣使之(项伯)活”。(2)君将哀而生之乎?——译为:“您是哀怜我,想要使我活下去吗?”“生之”即是“使之生”。(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译为:“曹操的军队把船舰一只只并连起来,首尾连锁,(我们)可以用火攻使曹操的军队败逃。“可烧而走也”即可看成是“可烧而使之走也”,“走”的后面省略了“之”(操军)。使动用法与动词带宾语的一般用法的区别,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去理解,例如:(1)哙立而饮之。(2)季氏饮大夫酒。例(1)中“饮”这个动作是“樊哙”发出来的,是指樊哙饮酒,这是一般用法。例(2)中“饮”这个动词则不是“季氏”发出来的,即不是“季氏”去“饮”“大夫酒”,而是“季氏使大夫饮酒”这是使动用法,还如“饮马长江”,“饮”的对象不是“马”,而是“使马饮长江水”。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不及物动词居多,及物动词则较少见。理解了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的使动用法就因之而解了。2、名词的使动用法:其意义是“主语使(或变为……,或具有……)”。例如:(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译为:“先破秦入咸阳的,要尊它为王”。“王之”即是“使之成为王”。(2)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译为:“然而得到了它,使蛇变成干肉来作药饵”。“腊之”即是“使之(蛇)变成干肉”。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意义是:“主语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例如:(1)春风又绿江南岸。——译为:“春风又使江南岸变成了一片绿色”。“绿江南岸”即是“使江南岸绿”。(2)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之父也。——译为:“使人家的妻子成为寡妇,使人家的儿子成为孤儿,使人家的父亲成为孤独的人。”这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第五章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带有:“认为……”、“以……为”意义的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的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例如:(1)若毒之乎?——译为:“你认为这件事很苦吗?”“毒之”即是“以之为毒”或“认为之毒”。(2)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译为:“认为它奇怪,是恰当的;但害怕它,就不用了。“怪之”即是“认为之怪”或“以之为怪”。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活用意动用法,是指把某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或当做另一种事物,或认为是另一种事物。例如:(1)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译为:“不如我听取他们的议论并且把它当作良药。”“药之”即是“以之为药”。(2)粪土当年万户侯。——译为:“把当年的反动军阀看成粪土一样。”“粪土……万户侯”即是“以万户候为粪土”。第六章数词古汉语数词一般包括基数词、序数词、分数词、约数词。下面介绍这些词各自的表示法。l、基数词的表示法:第一,表物量的基数词可以放在名词前,也可以放在名词后。例如:(1)胡取禾三百廛兮?——译为:“你为什么夺取庄稼三百束啊?”“三百”不是表确数,而是表数量之多。放在名词“禾”的后面。(2)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译为:“派遣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数词“二”放在名词“子”和“山”前。将数词放在名词后是为了强调数词,放在名词前则是—般用法,只起叙述、说明的作用。第二,表动量的基数词多数放在动词前,一般不带量词,作状语。例如:(1)齐人三鼓。——译为:“齐军三次击鼓(进军)。”“三”放在动词“鼓”前,作状语。(2)三顾臣于草庐。——译为:“在茅草棚中三次来看望我。”“三”用在动词“顾”前作状语。第三,整数与零数之间常加“有”或“又”。例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2)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2、序数的表示法:古代汉语表示序数办法较多,除了在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