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化、商品化、生产力水平不高的阶段,这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这表明: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2、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领域,是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来分配社会消费品的,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一方面反映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与此相联系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实行这样一种分配制度既有利于消灭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又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直接与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3、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判断改革的成效时所要遵循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市场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控国民经济运行过程,配置资源和协调供求关系,5、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其核心是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6、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7、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的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8、出口替代战略:强调出口的扩大能刺激并主导国内经济的发展,主张国家要改变为了进口替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推行鼓励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关税和汇率政策。9、过渡经济: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10、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其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11、激进式改革:社会主义快速全民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其特点是: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控制货币、放开价格。12、所有权: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拥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13、占有权:是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14、使用权: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这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使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15、收益权: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收益权是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16、法人财产权:是指法人对企业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支配、处分和收益权。法人财产权具有以下内涵:一是权益独立性;二是股权约束机制化;三是责任独立性。17、产权制度:是指由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的主要功能是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8、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为了保证最优化的公共物品供应量,只能由政府来供应公共物品。公共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安系统、公共道路、城市美化、污染控制等。另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公立学校和医院、城市自来水和煤气、邮政、新闻广播、国家政策性银行等等。19、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股份公司具有以下特点:股份公司是法人;股份公司是典型的资合公司;股东不能少于法律规定的树木;资本总额平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公司资本的调整要案公司章程的对定进行;股份可以自由让渡,但不能退股;实行财务公开原则;各股东按持股比例享受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股东承担有限责任。20、董事会: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公司法人代表机构,行使公司的最高决策权。21、监事会:是股份公司监督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及董事会业务执行情况的常设机构。22、企业治理结构:治理结构原为法律用语,意为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经济学上将其作为契约制度的替代用语,既市场是一套智力市场交易关系的机制,企业是一套治理企业交易关系的机制。23、代理问题: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人拥有企业的控制权,代理人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可能损害委托人权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的问题,称为代理问题。24、按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劳动所有者获工资,资本所有者获利息,土地所有制获地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适应,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1、贸易乘数: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经济成倍增加,对外贸易成熟研究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就业之间的互相影响,描述了在开放经济体系内部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其政策含义:一国出口收入应更多的购买国内产品,如果出口收入中较大部分用于进口,则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小,反之较大;因此当需求倾向不变时,出口收入的增量应尽量少用于进口,这样可以扩大出口对经济的刺激作用。2、一价定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这个定律在经济中市通过诸如购买力平价、利息平价、远期汇率等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3、幼稚产业: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处于幼稚状态,经过保护使之发展,具有现实的比较利益。穆勒标准:某种产业由于技术不足、生产率低下、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无法竞争,在保护下,能够在自有贸易下获利,自我投资发展,即为幼稚产业。4、贸易条件:一般指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简称“交换比价”。一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来表示。所谓贸易条件改善,是指与基期相比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称贸易条件恶化。5、关税同盟: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其特点是: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6、社会保障:是指政府通过专款专用税筹集资金,向老年人、无工作能力的人、失去工作机会的人、病人等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计划。7、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累进税率因计算方法不同,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两种。全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8、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制度在把数量既定的资源转移给公共部门的过程中,尽量使不同税种对市场经济运行产生程度不同的扭曲所造成的无谓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化。9、税收负担:是指税收收入与可供征税的税基之间的比例关系。可分为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前者指税收总收入占GDP的比率,也称税收比率;后者指纳税人的纳税额占计税依据的比率。10、分类综合所得税:是把分类所得税与综合所得税综合起来,采用并行征收制。先按分类所得税课征,然后再对个人全年总所得超过规定数额以上的部分进行综合加总,另按累进税率计税。这种税制既能量能课税,又使征收简便,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1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保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以RCS代表。呈递减趋势。12、替代效应:因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用较便宜的商品代替较昂贵商品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的影响,为替代效应。13、收入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消费者改变消费数量而对商品需求量所产生的影响,为收入效应。1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报酬(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15、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用来说明厂商产量变动,也就是规模变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厂商而言,如果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量小于一倍,那么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如果产量增加一倍,而厂商的生产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一倍,那么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不经济。16、规模收益:规模收益分析的是厂商的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有三种情况:①如果生产要素增加一倍,产量增加大于一倍,那么生产过程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②如果产量增加也恰好是一倍,那么生产就是规模收益不变;③如果产量少于一倍,则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17、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随着厂商数目的增加,整个行业中的产量也会增加,如果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成本降低,则称该行业存在着外在经济,如果厂商数量增加从而这个行业的产量增加使得单个厂商的成本增加,则称该行业存在着外在不经济。18、引致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由消费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19、边际产品价值:边际产量与产品价格之积,即VMP=P*MP。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它是完全竞争厂商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所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20、逆向选择: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这样的选择,即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21、道德风险:源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有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是指代理人签订合约后采用隐藏行为,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信息不对称,给委托人带来损失。22、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收入:前者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后者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之后的国民收入。引入这两个概念在于弄清国民收入变动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23、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MPC=ΔC/ΔY。通常,边际消费倾向服从递减规律。24、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入的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即R0=R1/(1+rC)+…+Rn/(1+rC)n。式中:R0为一项资本物品的价格;R1,…,Rn分别为该项资本物品在未来使用期内所有的预期收益;rC为该项资本物品的边际效率。由于它反映了投资者对预期收益的估计,因而也被称为预期利润率。25、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据称,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故人们会对其产生偏好。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分为交易、谨慎或预防和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动,示为L1(Y);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