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造运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2第三节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是发生在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导致了地壳的水平移动和升降运动,造成大陆和海洋轮廓的改变,影响气候和生物群的变化,从而导致海陆的地貌形态、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发生变化。新构造运动与火山、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也有密切联系,因此新构造运动对人类的活动影响很大,研究新构造运动,在工农业建设、国防设施、国土规划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概述(一)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一般指新第三纪以来到现在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包括现代构造运动,即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新构造”一词,1937年由舒尔茨提出,1948年奥勃鲁切夫提出“新构造学”这一名词。大量事实表明,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非常强烈的。我国青藏高原自第三纪末期以来上升了将近3000米,而渭河谷地下降达2000米左右。在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云南省西部等地,可以看到第四纪早期的地层发生褶皱,形成背斜和向斜构造。近年来,对南、北半球进行了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研究,发现新构造运动是波及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全球性构造运动,它不仅可以产生新的岛屿,而且可以产生新的海洋、陆地和山川。如东非裂谷和红海都是大陆破裂的初期表现,东非裂谷在近200万年以来平均以每年2~4厘米的速度向两侧扩张。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十分复杂,它即受老构造的影响,又和老构造运动不完全相同,所以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与老构造有所不同。除了利用仪器对活动构造进行定量的观测外,地貌方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新构造运动时限尽管新构造运动已被公认,但新构造运动的时限问题,不同的学者却存在着分岐。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1)认为在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才是新构造运动;(2)认为从新第三纪开始到现在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3)认为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4)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形成现代地貌基本轮廓的构造运动都叫新构造运动。但是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新构造运动是从新第三纪开始,一直贯穿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并延续到现在的构造运动,也就是指发生在喜马拉雅运动以后的所有的构造运动都属于新构造运动。中国新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的发展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地形的基本轮廓主要是这一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的。(三)新构造运动的特点1.新构造运动的方向新构造运动的方向既有垂直升降运动又有水平运动。水平运动的幅度和速度甚至比垂直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大得多。(1)垂直升降运动新构造运动中的垂直升降运动,在地貌和第四纪堆积物上都有明显的表现。许多事实说明,现在陆地上的大部分高山和高原,是由大面积的间歇性上升、翘起、或拱曲运动所形成。而广大的平原地区,是由间歇性下降、拗陷运动所形成。如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一百多年来,陆地上升达2米;喜马拉雅山目前每年平均上升0.13~1.2厘米。113不同地区新构造运动升降的速度、方向、性质和强度等是不一样的。有的地区相对平稳;有的地区十分强烈;有的地区在连续上升中,时而发生断续地下降;有的地区在连续下降中时而发生断续地上升。(2)水平运动新构造运动中水平运动规模很大。而且水平运动的幅度和速度比垂直升降运动的幅度和速度要大的多。近年来,根据古地磁、海洋地质、地貌、热流和重力等资料,都证明地球的岩石圈板块在作长距离的水平位移,洋底从洋脊向两侧扩张。例如大西洋海底扩张的速度为每年1~2厘米,而太平洋海底扩张速度等于大西洋的3~4倍。印度板块正在向北推动着欧亚板块,使中国大陆以每年25.4毫米以上的速度向东移动。红海是地壳变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通过潜水装置可以看到炽热的岩浆沿着海底裂缝向外溢出,裂缝两侧的海底向相反方向移动,所以红海是未来非洲与亚洲之间一个新的大洋雏形。2.新构造运动的形态根据测量所得到的数据表明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断裂和褶皱两种形态。(1)断裂构造形态新构造运动中断裂构造比较普遍,尤其在一些褶皱带、断裂带和大的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如山岳和平原的交接处,上升和下降运动往往伴生着新的断裂。断裂带也常是地震活动较频繁的地带。(2)褶皱构造形态由新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构造,其规模和范围都比较小,在现代地貌的形成中只起较小的作用。3.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和新生性新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它往往继承老构造而重新运动。尤其是继承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早期的构造运动,即继承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新构造运动继承老构造而重新运动,在不同的地区,表现的强度和范围是不一样的,有的地区强烈的升降,形成高差达千米以上的高山,并伴随着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有的地区则发生幅度较小、面积较大的升降运动,在地形上多为平原、高原和拱形山。新构造运动一方面具有继承老构造运动的特点,即继承性;另一方面新的构造对老的构造不断进行改造,形成新的构造,即新生性。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和新生性在我国的许多新构造单元中都可以找到,但就我国构造发育总的情况来看,我国东部表现出明显的新生性,而西部相对以继承性为其特征。二、新构造运动类型根据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它所产生的形态,可划分为下列几种类型。(一)大面积的挠曲运动这是一种范围较大倾斜平缓的拱曲上升运动,通常上升区的核部上升幅度大,可达数百米。有时表现为简单的拱形构造,有时为平缓的波状褶曲构造。地形上往往形成高原。如黄河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第三纪晚期以来,一直在大面积的缓慢的上升隆起(图8-23)。鄂尔多斯高原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地块,中生代为一大型盆地,接受沉积,喜马拉雅运动使鄂尔多斯急剧上升成为高原。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目前仍在缓慢的上升。在发生拱形构造的相邻地区,常出现拗陷地区,地形上表现为平原或盆地,其范围较大,如银川断陷盆地、渭河地堑河谷平原等。下降地区中心部位的下降幅度也较大。如华北平原和江苏滨海平原,自第三纪以来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其堆积物厚度达1000米以上,证明其下降幅度约在1000米左右。114在拱形构造或拗陷构造的边缘交接地带,往往有断层存在,这些断层常是高角度的正断层或冲断层。(二)断块运动它是一种范围较小,具有强烈差异性运动的构造运动,造成一盘上升,另一盘相对下降,并相互补偿。上升的断块抬高后形成山地,下降的断块陷落后形成平原或盆地。有的断块构造是在古老断裂带上重新复活。断层面一般呈高角度,甚至近于直立,多数是正断层或冲断层。我国由断块构造形成的断块山及断陷盆地很多,如天山、祁连山、秦岭、太行山及泰山等都属于断块山。渭河、汾河河谷则为断块山之间的断陷谷。(三)活褶皱和活断层活褶皱和活断层是指现今还在活动的褶皱和断层,活断层1908年是由劳森首先提出来的。1.活褶皱活褶皱是由水平岩层受到挤压或由基底的差异性升降而形成,也可能是老的断裂重新复活引起升降,使上部覆盖层产生不同规模的褶皱构造。它们多数是平缓的褶皱。在山前或山间盆地边缘的松散堆积层中,经常见有这种构造。如我国六盘山以西的一些内陆盆地中,第三纪、第四纪地层常形成这种褶皱构造。它们在地形上形成一系列平行排列的短轴背斜或拗曲。2.活断层多数活断层是沿袭老的不同性质的断裂带发育起来的,有很久的活动历史,活断层的位移量可达数公里、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在我国和日本,大于6.5级的破坏性地震,通常是沿活断层发生的。第四纪以来,我国断裂活动十分强烈,它们切割地块,控制着大的地貌形态、水系的分布,控制着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活断层的运动方式可分为蠕动式和突发式两种。蠕动式是一种缓慢的滑动,主要分布在土层、岩层及风化物碎屑中,如美国西海岸的圣安德烈斯大断裂,其水平蠕动每年约1~2毫米,错断了河流、道路和墙基等(图8-24);突发式是一种突然间的错动构造,平时断层两盘不发生位移,当应力集中到一定的程度时,断层两盘发生突然的相对错动,并伴有永久性的变形,常出现地裂缝。如新疆富蕴地区,可可托海活断层1931年某日发生的突发性的水平位移,造成河谷、冲沟、洪积扇以及倒石堆等的明显错位。我国广泛分布着活断层。青藏高原发育着北西向、近东西向的活断层;塔里木盆地以北地区发育着一系列北西和近东西向的逆冲活断层;准噶尔以北有北北西与近东西向成共轭状的活断层;我国东部地区,则发育北东和北北东向的活断层。(四)地震与火山引起的地壳变形1.地震引起的地壳变形地震是现代地壳变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全球每年地震大约500万次,能造成破坏的约1000次,地震造成的地壳变形,主要表现为地面隆起和陷落、褶皱和断裂等。(1)地面隆起和陷落地震发生在松散土层上时,易产生地陷和隆起等地质现象。例如1960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时,使旧金山一条街面形成了一条长堤,水管被错断,铁轨也被扭曲。地震造成大面积的塌陷多发生在岩溶地区,它往往引起溶洞陷落。一般构造地震中仅能见到小规模的塌陷现象。(2)褶皱和断裂地震时,震区地壳受到强烈挤压,往往形成各种形状的褶皱,有的拱起象帐蓬一样,有的由于两侧受力不均使一翼逆掩于另一翼之上,形成斜歪甚至倒转褶曲。这种现象在松软土层中可以见到。地震研究证实:许多地震都沿老断裂带发生,表现为老断裂的重新活动或在地震之后形成新断层和大量地裂缝。如我国云南地区于1970年1月5日凌晨发生的一次强震,就是115由于老断裂重新活动引起的。地震后在老断裂面附近断断续续出现了一条长达60余公里的新断裂带。(3)其它现象地震如发生在陡峭的山区,常常会形成山崩和滑坡现象;地震如发生在含有地下水的松散沉积物地区,由于地震活动的强烈挤压或拉伸,常出现喷水冒沙现象。地震发生在大陆坡附近常引起大陆坡松散沉积物的崩塌和地滑,造成大量泥沙石块与海水混合,形成高密度的混浊流向海底流动,具有很大的侵蚀能力。地震有时和岩浆活动也有联系,如1960年5月22日智利地震以后47小时,普惠火山爆发,喷发持续了好几天。地震大都分布在活动带上,世界大地震活动带主要有:①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地震的80%集中在这一带内,也是地球上现代火山集中的地区。主要沿太平洋边缘的岛弧和海沟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属中、深震,震源深度大于70km。②大洋中脊地震带。它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一样,震中密集,震源深度大。③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主要沿欧亚大陆南部边缘分布。这一地震带的活动仅次于环太平洋带。大陆内部的地震一般为浅源地震,而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50°之间。我国处于世界上两个活动的地震带之间,东有环太平洋地震带,西南有地中海-南亚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图5-25)。2.火山引起的地壳变形现代火山喷发时,火山体隆起而周围很大范围内发生沉降,沉降量随着向外围的扩大而不断的减小,有时还有断层发生。1914年1月25日日本九州樱岛火山大爆发时,樱岛本体隆起,其周围地区发生了3-5m左右的沉降,沉降量自樱岛向外逐渐减少,沉降范围达50km。1900年7月,日本北海道有珠火山爆发时,有珠岳附近发生隆起,周围地区则大幅度下降。但根据下一年的重复测量结果,喷发当时的隆起部分以后又发生了大幅度下降,原来沉降的部分却多少有些回复。我国近代火山主要集中在台湾、东北、华北和长江下游、海南岛、云南、新疆与西藏交界的一些地区。台湾是新生代火山活动十分频繁的地区。东北的火山主要有五大连池和长白山的白头山等。华北有大同火山群,云南有腾冲火山、南京附近和苏皖交界处也有一系列火山,这些都是新第三纪和第四纪以来至近代的火山。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