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城市城市的特色+作用+城乡差别+城市与城市化规划城市前期调研+现状分析+规划设计(各种层次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城市规划的实施+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城市更新主要内容提要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国内历史文化名城实例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一、“重建时代”到来的启示如何对待已形成的历史街区、城市环境、文化传统,这些问题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城市规划建设界的关注。“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方式是否可取?如何减少和防治“建设性破坏”?思考谁在制造“皇帝的新衣”?北京: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制定“整体保护”方针后,一个“巨蛋”(保罗.安德鲁)——国家大剧院,突兀的存在于传统中轴线西侧,与老北京的空间尺度、传统肌理、城市景观格格不入思考:中国一些城市已成为外国建筑“大师”标新立异的“试验场”城市美的变调程式美(大广场、大草坪、放射路网等)曾是美(过去如何,如何美好)陈世美(根据传统、神话等建造人工景点)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简要回顾消极静态的保护以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是以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而没有将历史保护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应充分注意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维护并发扬城市的格局特色、街巷空间和场所精神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简要回顾片面单一的保护脱离城市的实体环境、没有考虑历史城市实际的保护状况、没有评价参照体系与可比性只有文物建筑的保护,没有历史街区、历史保护区的观念,使得传统建筑与历史环境相割裂、城市的环境意象、景观特征遭到破坏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简要回顾建设性破坏严重“全面保护古城风貌”成了“大屋顶”泛滥的保护伞,“仿古一条街”的建设成了许多名城的建设时髦,而旧城改造、开发建设对有特色的名居全部推倒拆除,历史地段的消失状况非常惊人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义城市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的沧桑变化,显示了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的,历史保护就是要保持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城市历史保护“不只是为了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三、历史保护与城市特色维护千城一面的反映——70年代起的混凝土大板楼、80年代贴的白瓷砖、蓝玻璃,90年代兴起的欧陆风和不锈钢架子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四、城市形态和空间特色的保护城市形态——时代成就的表现城市形态反映了过去和现在城市文化、技术和社会行为的历史过程,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综合特征,可概括为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和发展轴等可见物实体以及其他不可见的非物质因素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四、城市形态和空间特色的保护形态拼贴和结构整合如上海,就是典型的拼贴城市——多元共存的城市形态与风格迥异的建筑物在空间的共存,前者为农业文化之自然产物,后者是西方近代社会在技术革命之后的结果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拼贴城市——上海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四、城市形态和空间特色的保护城市肌理与传统街巷历史名城空间形态的形成,是按有机生长和规划建设两种方式历史城镇中,过去为公众共享的滨水空间、步行空间和开敞空间远比今天要丰富的多,因此需要在古城中更要注重肌理的保护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城干将路的开辟与拓宽严重损害古城肌理改造前的改造后的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巷——平遥古镇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五、城市历史地段和历史保护区历史地段历史地段是指一个有地区性界限的范围——城市或乡村的,大的或小的——由历史事件或规划建设中美学价值联接起来的场地、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实体,在意义上有凝聚性、关联性或延续性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五、城市历史地段和历史保护区历史地段历史地段的保护是对历史环境全面整体的保护,也是对城市特色的保护,对历史地段的保护,不是对它进行一成不变的现状冻结,而是对长年累月蓄积下来的物质、技术和精神方面的遗产有一个历史的、正确的评价和继承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五、城市历史地段和历史保护区历史保护区历史保护区是为保护历史地段的整体环境,协调周围景观,而划定的一定范围的建设控制地段保护区》历史地段》文化遗产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六、城市天际线的保护天际线以天空为背景的一幢或一组建筑以及其他物体所构成的轮廓线或剪影称为天际线天际线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可归为:自然地理特征、建设规划控制、建筑风格以及动态作用过程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六、城市天际线的保护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外滩天际线保护的意义及原则距离原则——对外滩历史地段内的新建筑严格控制,距离外滩建筑群越近,规划控制应越严高度原则——若新建筑高度控制在外滩建筑群的基本高度以下(低于6层),则对天际线影响很小,反之则大体量、尺度原则——原有建筑的体量和尺度无法改变,与现在的巨型建筑相比是小的,如建设过多大体量、大尺度的建筑,势必将原有建筑的气势压下去建筑材料原则——新型建材的采用是不可避免的,但应认真考虑色彩、质地、肌理感觉,尽量与历史建筑有关联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七、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塑造深圳试图成为香港,北京试图成为华盛顿,上海像成为纽约、巴黎或伦敦?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七、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塑造盲目崇洋媚外反映在一些城市的建设过程,则规划设计往往受西方形成和风格的影响,是美国式的,或“欧陆风”的,而对本地特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根基考虑甚少,如上海浦东新区、新兴城市深圳,大多数建筑更适合纽约、芝加哥或洛杉矶的文脉,而不适合具有4000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历史城镇保护与规划研究——以平遥为例古城特色分析总体评价特色要素分析古城价值评述历史城镇保护与规划研究——以平遥为例古城保护面临挑战维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如重建城门楼、尤其式护城河的修复工程等,是否可行?包装各种文物古迹及传统民居,有否将真文物当成假古董的嫌疑?迁出古城居民必要性的质疑古城保护的目的与意义保护历史环境,协调图底关系历史城镇保护与规划研究——以平遥为例文化精神的体现与发扬保持古城的独特性总体规划中的保护理念空间尺度的保护历史城镇保护与规划研究——以平遥为例文化经济与旅游发展历史上的商业重镇文化经济模式的国际借鉴经济结构与旅游状况旅游发展战略探讨切实保护、合理利用西安——华夏文明发祥地丽江——圣灵之所在国内历史文化名城实例讲解西安——华夏文明发祥地西安,一个充满神奇和活力的地方,走近它,你会对历史遗存的完美博大所感叹不已!西安,古称长安,是当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笔下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早在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西安的蓝田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所以有“秦中自古帝王州”之说。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东有罗马,西有长安”是西安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的写照。至今,西安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因此,西安无愧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辉煌历史1秦始皇兵马俑坑2明代古城墙3大雁塔和小雁塔4钟楼和鼓楼5黄帝陵6半坡遗址7碑林8法门寺9华清池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迷。整个平面呈曲尺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四个单元组成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三号坑统帅三军,平面呈凹字形,仅有1车和68个陶俑。与一、二号坑明显不同,通观全局,可能是地下军队的指挥部。高车安车明代古城墙不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1370—1378),以公元6世纪时隋唐皇城墙为基础扩展形成,周长13912米。墙体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厚度大于高度,建筑稳重坚固。明城墙以城墙为主体,包括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体系,为游客直观了解古代战争提供了珍贵的人文景观。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位于距西安市区4公里的慈恩寺内,始建于公元652年,相传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师(唐三藏)自天竺国归来后,为了供奉和储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等物亲自设计并督造建成。慈恩寺大雁塔小雁塔小雁塔即荐福寺塔,在西安城南荐福寺内,与大雁塔相距三公里,因低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玲珑秀丽的小雁塔与雄伟庄严的大雁塔风格迥异。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共15级,现存13级,平面呈方形,塔的底层高,以上逐层递减,形成重檐密阁、飒爽秀丽的美感效果。雁塔晨钟: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它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嘹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遂成“关中八景”之一。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钟楼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这座正方形砖木结构建筑物,自地面至楼顶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建于明洪武13年(公元1380年)。高大雄伟。昔日楼檐下悬挂有巨匾,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因古时击鼓向市民报时而得名。中外游客可登楼凭栏眺望全市景色。鼓楼黄帝陵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座落在黄陵县城北桥山之巅。黄帝陵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山麓有建于汉代的轩辕庙。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华夏儿女的“根”,已成为炎黄子孙举办盛大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桥山现有古柏81600棵,树龄多在千年以上,是中国最的大的古柏群。庙内有相传黄帝亲手植种的柏树,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棵柏树。半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有6000年的历史。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人面鱼形花纹尖底瓶碑林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驰名中外。碑林现有7个大型陈列室、8座游廊和8座碑亭,收藏了从汉代到清代的碑石共2300多方,现展出的碑石达1000余方,其中多数是唐人所刻。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篆、隶、草、行等各种书体,还有机会一睹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的亲笔刻石,以及王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