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XXX(XXX大学XXX学院XXXXXXXX)摘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生动运用和体现,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深化。只有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顺利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精神实质;政绩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对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科学论断的深化。这一新的发展观的提出是在发展问题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发展观的与时俱进,是党执政理念的一大飞跃。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涉及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亦即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问题。科学发展观,全面是基础、协调是纽带、可持续是目标、以人为本是核心,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正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2-题,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强调了统筹兼顾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的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怎样发展的问题。全面、协调是空间上的结构优化,可持续是时间上的动态均衡。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还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及至政治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全面准确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传统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新的发展观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还要实现社会系统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着眼于政府、企业和公众与社会结构的全方位管理。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之间,相互适应、共同发展的状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并着重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我们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却为此付出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巨大代价。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创新我们的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只是谋求国民经济一段时期内快速发展而且是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可持续,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我-3-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把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概括科学发展观时,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进一步强调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科学发展观明确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强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充分地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新的发展观强调,不仅要满足生存的需要,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求;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明文化需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特别要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三、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理论,而且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体现并丰富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的原理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和丰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的理论。从中可见,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又更新-4-了发展的观念,完善了发展的思路,开拓了发展的境界,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创新,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和动力。发展观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的矫正,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一个新的飞跃。传统的发展观把追求物质需要看作是人的唯一目标,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念。它既破坏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完整性,又导致了社会、生态危机的产生。科学发展则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包括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生态需求等多种价值需求的实现过程和人的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确保以人为本原则得到切实贯彻。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同时要把突出发展主体的作用,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推进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对我们党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既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实质和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社会运行的基本形式是发展,人类生存在的基本要求靠发展,我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更新发展思路,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把科技和教育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人、铺新摊子、追求数量的增长方式转入“低投-5-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轨道,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相协调,不断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真正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方面,本质是求真务实,为人民造福。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落实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本身就是最大的政绩,而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所谓“政绩”,只能使发展陷入盲区和误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为一方百姓造福,必须出政绩,而且要多出政绩。但是,不同的政绩观念有不同的出发点和效果。有的领导干部为制造“政绩”,盲目攀比,甚至弄虚作假,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损失,这是必须坚决反对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人民的公仆,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追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坚持为人民创政绩。在领导工作中要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工作,以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一切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就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各项任务中去。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都要竭尽全力去办。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脚踏实地工作,扎扎实实办事。不断改进和完善政绩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全面、严格的政绩考核评估机制。使之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使真正的政绩得到褒扬,虚假的政绩无处藏身,用正确的政绩观保障科学发展观得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提高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能力的根本途径。各级领导干部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人才观与政绩观的统一,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工作,把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加多元-6-化,利益关系更为复杂。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和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国内情况来看,21世纪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好时期。关键是要抓住这个空前的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五个统筹”的根本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