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油污染危害及现状2013122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海上溢油事故大事记1989年埃克森公司“瓦尔迪兹号”泄漏量:近4万吨1989年3月23日,超级油轮“埃克森·瓦尔迪兹号”(ExxonValdez)的船长指挥失误,使这艘1000英尺(约合304.8米)长的超级油轮偏离指定航道,通过阿拉斯加州的威廉王子峡湾时,与水下礁石相撞。油轮船体裂开,溢油近4万吨。数千公里海岸线布满石油,10万—30万只海鸟死亡,约4000头海獭死亡,恢复生态系统需要5—25年。如今,威廉王子峡湾的海獭在掘食蛤蜊时,仍能刨到当年渗漏的石油。1991年海湾战争泄漏量:136万至150万吨1991年1月,萨达姆下令从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军队打开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轮的阀门,为避免军事失败做最后的挣扎。据估计,从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136万吨(最多可能达150万吨)的原油流入内陆和波斯湾,浮油覆盖的最大区域达到101×42英里(约合163×68公里),厚度达5英寸(约合12.7厘米)。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的石油钻井“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泄漏量:无法计算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BP)的石油钻井“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上百万加仑低硫轻质原油从距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海岸65千米以外、1500米深的地下喷涌而出。事故发生后,美国当局很快便认定,每天有5000桶原油泄漏到墨西哥湾,可能会引发一场破坏程度堪比30多年前“埃克森·瓦尔迪兹”号事故的环境灾难。2010年7月16日大连湾漏油事件泄漏量:1500吨2010年7月16日,一艘30万吨级利比里亚籍油轮在大连新港卸油,违规操作引起陆地输油管线爆炸,引发大火和原油入海,50平方公里海面受污染。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此次溢油的总量达到了1500吨,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我国海上溢油事故的现状和应对措施自1993年我国从石油出口国转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数量不断上升,沿海的石油运输量大幅增加。我国进口的石油90%是通过海上船舶运输来完成的,2006年我国沿海石油运输量达到4.31亿吨,其中运输原油1.87亿吨。石油进口量的迅速增加,使港口和沿海油轮密度增加,2006年航行于我国沿海水域的船舶已达到464万艘次,平均每天12700艘次,其中各类油轮达到162949艘次,平均每天446艘次。油轮特别是超大型油轮在我国水域频繁出现,使得原已十分繁忙的通航环境更加复杂,导致船舶溢油污染,特别是重特大船舶溢油污染的风险增大。我国正不断建设应对海上溢油事故的长效制度:加大船舶安全检查力度,加强水上交通管理,减少船舶事故发生,开展专项整治,加大油轮管理力度;并不断加强船舶溢油应急体系建设,有效应对船舶污染事故:初步建立了船舶溢油应急预案体系,建立船舶溢油应急组织管理机构,建立船舶溢油监视监测体系,建设应急设备库,给应急行动提供技术支持,不断开展演习活动,提高实际作战能力。一、我国海上溢油风险现状经过综合研究评估,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和珠江口水域是我国沿海四个船舶重大溢油污染事故高风险水域。据统计,1973—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2635起,其中溢油50吨以上的重大船舶溢油事故共69起,总溢油量37,077吨,平均每年发生两起,平均每起污染事故溢油量537吨。迄今为止,我国从未发生过万吨以上的特大船舶溢油事故,但特大溢油事故险情不断。除69次溢油50吨以上的重大溢油事故外,1999-2006年,我国沿海还发生了7起潜在重特大溢油事故。如2001年装载26万吨原油的“沙米敦”号进青岛港时船底发生裂纹;2002年在台湾海峡装载24万吨原油的“俄尔普斯•亚洲”号因主机故障遭遇台风遇险;2004年在福建湄洲湾两艘装载原油12万吨的“海角”号和“骏马输送者”号发生碰撞;2005年装载12万吨原油的“阿提哥”号在大连港附近触礁搁浅。以上事件,虽然经海事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未造成重大污染,但也可以看到,船舶特大溢油事故的风险的确在增大。2006年4月22日,英国籍“现代独立”轮于舟山马峙锚地永跃船厂进坞过程中与船坞发生触碰,造成左舷破损,并导致第三燃油舱477吨燃油(重油)外溢。事故发生后,海事部门立即采取清除措施,共组织回收了油污水407.75吨。事故造成周围海域严重污染,经济损失数千万元。我国政府防止船舶溢油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资源的任务非常艰巨。船舶污染应急反应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工作。二、海上溢油事故的危害石油本身具有毒性,进入海洋后不仅会对海洋环境、野生动物和养殖资源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的周期往往是很长的。(一)溢油对鸟类的危害海面上的溢油对鸟类的危害最大,尤其是潜水摄食的鸟类。这些鸟类以海洋浮游生物及鱼类为食,当接触到油膜后,它们的羽毛能浸吸油类,从而失去防水、保温能力。另一方面它们因不能觅食而用嘴整理自己的羽毛,摄取溢油,造成内脏的损伤,最终它们会因饥饿、寒冷、中毒而死亡。在溢油事故发生时,从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急救鸟类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二)溢油对海洋浮游生物的影响浮游生物是最容易受污染的海洋初级生物,一方面它们对油类的毒性特别敏感,即使在溢油浓度很低的情况下它们也会被污染;另一方面浮游生物与水体是连成一体的,海面浮油会被浮游生物大量吸收,并且,它们又不可能像海洋动物那样避开污染区。另外,海面油膜对阳光的遮蔽作用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使其腐败变质。变质的浮游植物以及细胞中进入碳氢化合物的藻类都会危及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海洋生物的生存。一旦浮游生物受到污染,其他较高级的海洋生物也会由于可捕食物的污染而受到威胁。如果在溢油海域喷洒溢油分散剂,并且该水域的交换能力差,那么,被分散的油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将更为严重。(三)溢油对渔业的危害成鱼有着非常敏感的器官,因此,它们一旦嗅到油味,会很快地游离溢油水域。而生活在近岸浅水域的幼鱼更容易受到溢油的污染。当毒性较大的油进入浅水湾时,不论是自然原因还是使用分散剂,都会对该水域的幼鱼造成多方面的危害。油对成鱼的长期影响主要是鱼的饵料。(四)溢油对水产业的危害养鱼场网箱里的鱼因不会逃离,受溢油污染后将不能食用。近岸养殖的扇贝、海带等也是如此。另外,用于养殖的网箱受油污染后很难清洁,只有更换才能彻底消除污染,这样的费用是十分昂贵的。(五)溢油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危害海面上休眠或运动的海洋哺乳动物受溢油污染危害的情况是不同的,如鲸鱼、海豚和成年海豹对油类非常敏感,它们能及时地逃离溢油水域,可以避免遭受污染。但成年海豹和小海狗栖息海滩时,会被油类的污染所困,以至于死亡。水獭遭受油污染后,通常会窒息死亡,主要原因是水獭不愿离开栖息场所。(六)溢油对浅水域及岸线的影响浅水域通常是海洋生物活动最集中的场所,如贝类、幼鱼、珊瑚等活动在该区域,也包括海草层。溢油对该类水域的污染异常敏感,造成的危害在社会上反应强烈。如果在这类水域使用溢油分散剂,造成的危害会更大。因此,当溢油污染会波及到该类水域时,决策者的首选对策应是如何避免污染,而不是等待污染后再采取清除措施,更不适合使用分散剂。溢油对岸线沙滩的污染威胁,直接影响到旅游业。靠海滨浴场、沙滩发展的旅游业是有季节性的,在溢油发生的初始阶段首先要考虑这一问题,以便及时地采取措施,把溢油对旅游业的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海上漏油事故的处理方法应避免二次污染近年来,海上漏油事故频频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之余还会给生态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有专家表示,石油,这种富含环芳烃化合物的能源,可在哺乳动物或鸟类等生物体内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物质,从而影响DNA。这种DNA的突变可以使动物的生育能力减退,甚至患上癌症!更有专家表示,油污可以陷进沉积物中,危害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在理论上步骤很简单。首先是应防止污染物继续泄漏,其次是采取围油栏等围控设备抑制其扩散,再次配合使用回收及清除设施,采取适当措施将泄漏的污染物回收。万一不能回收,则果断采取现场焚烧、沉降处理等措施消除污染物。基本原则也是以物理回收为主,化学清除为辅,对于持久性的油类,应以控制方法为主;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回收方式。在墨西哥湾发生的漏油事故,各方力量第一件努力的事情就是堵住海底原油泄露的缺口,防止原油的不断涌出,其他配合力量同步进行海上清污行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美国民众纷纷捐头发,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清除油污。此外,也有利用羽毛收集漏油的案例。比如前几年,英国北海发生石油泄漏事件,当时就是用羽毛来收集漏油(养鸡场的屠宰下脚料)。毛发、羽毛类、大麦秸秆、麻袋等都可以用来吸附和收集海上漏油,每公斤头发据称可以吸收大约10升原油!控制好污染源后,下一步就是消除溢油。通常而言,溢油消除方法和技术的采用,应根据溢油的性质、溢油量、气象水文条件,以及对溢油现场海域和周围环境近期和长期的影响,综合考虑选择。假若是防止溢油扩散,那么可以采用围油栏、喷洒化学集油剂两种方法。如果是进行溢油回收,那么就可以使用人工、机械两种回收方法。化学处理方面,可以通过喷洒消油剂分解表面的浮油,使其沉浮在水面下。也可以通过胶凝剂处理法。此外,如果海域较为开阔,还可考虑现场焚烧的方法。围油栏可以防止浮油的扩散,保护重点区域,也可以引导浮油的流向。撇油器则是利用油和油水混合物的流动性、油水的密度差以及材料对油/油水混合物的吸附性,将油从水面分离出来,用以回收溢油。而吸油材料是一种通过吸收油(油渗入吸油材料内)或吸附油(油粘附在吸油材料表面)来回收溢油的材料。一般来讲,溢油的回收主要是用专用回收装置如撇油器或回收材料,一般来讲,溢油的回收主要用回收装置如撇油器或油回收船,吸油材料是回收溢油普遍使用的手段。另外,吸油材料还可用来清除回收装置不能进入的地区如浅水区或限制进入的地区。溢油事故发生后,一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清除呢?要看具体的情况。如果是在平静海面,无大风浪的情况下,机械清除效果最好。但是遇到恶劣天气以及大雾时,就无法采用。化学分散可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使用,在开阔水域中被分散的油能迅速稀释掉,但是水温低的条件下可能无效,也有可能对海洋生物带来影响,因此不鼓励在近海浅水域中使用。至于海上焚烧,对新鲜溢油(溢油发生时间不久)有效,耐火围油栏可使油膜足够厚,以便燃烧(至少2—3毫米厚),在平静海面效果好,产生的空气污染影响岸边居民,而燃烧后会给海面带来残渣物。在机械清除中,还有一种是使用溢油分散剂,可以加速油的自然消散过程,在海浪作用下更容易将油破碎为小油滴,加速溢油的自然生物降解。这主要适用于大面积的溢油事故,尤其是海上情况恶劣,使用围油栏、撇油器等物理回收不大可能时使用,同时也降低了急性毒性的风险,同时使火灾潜在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新的二次污染,因此不建议用于生活饮用的淡水汲水口,用于冷却的微咸水以及海水脱盐厂、鱼类产卵区、贝类栖息处、有珊瑚礁的水域或沼泽地区、海草丰富的海域等使用。由于目前有关化学消油剂及其乳状液的生物毒性试验还不够充分,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对消油剂的应用,都采取慎重的态度。在日本,只有在机械清除无效及任其自然会产生损害时才考虑使用化学消油剂。美国、加拿大认为只有在因气候条件或溢油规模或溢油区域的原因使机械无法抑制溢油扩散和实施溢油回收作业时才选用化学消油剂。欧洲许多国家禁止沿海地区或水深不足50米的水域使用消油剂。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