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总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16分,客观题和主观题)(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分,客观题)(3)科学社会主义原理(4分,客观题)(4)本文列出的全部为考点,其中正方形方框标识的是分析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过剩危机周期爆发;英、法、德三国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848年二月,《共产党宣言》发表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5.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917年,创立苏维埃俄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哲学基础: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其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两个史观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私有制、货币、商品、市场消失)、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阶级、法律、国家消失)、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性1.世界观、方法论与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旧唯物、半截子唯物)、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三个发展阶段(一切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意识从其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6.物质与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分别体现为一维性和三维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其具体特性又是相对的。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关于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及其辩证关系,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第二,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第三,人的活动集中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2)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前提上的。首先,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其次,意识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及其意义原理的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础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3.社会生活从本质上的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事物的本质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不能藐视、创造、消灭、改造,只能认识、发现、利用规律。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2.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其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其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其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其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首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注意: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经;最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辩证法)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六对范畴+四对思维方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两大特征)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法要求在联系中看到区别,在区别中看到联系。联系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三条。发展与过程(1)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2)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他们的过去,观察他们的现在,又要预见他们的未来。可联系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出题。4.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六对范畴)1)整体与部分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一对广泛使用的辩证法范畴。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反过来,整体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便没有部分。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意:整体功能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可联系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出题。2)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引起某种想象的现象是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第三,原因与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第四,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同果异因等。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引起”。3)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是相互区别的(不考);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机械决定论,只要必然不要偶然;唯意志论,只要偶然不要必然)4)可能性和现实性(选择)注意区别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现实中有无实现条件)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现实中的条件是否充分)5)现象和本质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特征,只有依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要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6)内容和形式(选择)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综合,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形式,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二、对立统一(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大规律之一)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矛盾是指事物或者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反义词、统一战线、外交(和而不同)等”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者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外因必须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