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作业题附答案1、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是什么?答: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是:(1)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是元杂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物质基础。(2)文人地位的变化:专业作家群的形成是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3)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元杂剧是我国各种表演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4)还有一批演员把戏曲表演艺术推进到了新的阶段。2、关汉卿杂剧创作在戏剧冲突的设置上有什么特点?答:关汉卿的戏剧创作成就极高,他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现存18种(包括残缺的本子)。从内容上看,关剧中一些剧目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及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其次,关剧中反映妇女生活的剧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现存18个剧本中“旦本”戏占了12个。除《窦娥冤》之外,还有《救风尘》、《望江亭》、《调风月》等。此外,关剧中还有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都赞颂了英雄业绩,赞美了正义的事业,表现了作者的鲜明爱憎,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在艺术上,关汉卿将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以《窦娥冤》为例,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官吏的贪暴、百姓的不堪压榨,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同时又借六月降雪、鬼魂诉冤等超自然的情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呼声,从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以人物心理刻画见长。3、《西厢记》成书前崔、张故事大致经历了怎样的流传?答: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将结局改变,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诸宫词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这部剧本作者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关汉卿所作,也有人说是关作王续,或王作关续,但认为是王实甫所作的说法比较公认。4、鲁迅评《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请结合《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手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答:这是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比较明显的一个缺点,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好像曹操生来就奸诈,孔明生来就聪明。这种缺点的产生,可能是受史传材料的局限,同时也受某些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特点的影响。同时在运用想象夸张手法上,有时不免过分,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鲁迅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最明显的例子。民间谚语说:“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也正和鲁迅的批评相似。也说明作品的客观效果和作者本来的主观愿望还颇有不一致的地方。所谓过犹不及,正是这样,不过瑕不掩瑜。5、明代批评家叶昼指出:“《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辩”,请结合有关人物形象,论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的这一特点;答: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只此寥寥数笔,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内心的复杂活动,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虽无静止的心理描写,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以劫法场为例,由于石秀是在形势万分紧迫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得悉处斩卢俊义的消息的,以他的精细,不会不意识到个人去劫法场的危险;可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从石秀在酒楼上的焦躁,可感到他内心的激烈活动。他考虑到要在戒备森严、刀枪林立的法场上,一个人救得卢俊义,必须先压住敌人的气势,因此,未下楼时就大喊一声,接着趁敌人神志未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扯住卢俊义便走。在他被捕后大骂梁中书时,道出了梁山大军即将临城的形势,这才使梁中书不敢杀害他们。透过石秀果断的行动,机变的语言,又看到了他细微的内心活动。小说中类似这样的精彩的描写是很多的,像当林冲抓住高衙内提拳要打而又未敢下落时的微妙心理,像宋江吟反诗时流露出的那种壮志未酬,满腔郁闷的心情,都是通过行动、语言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林冲、鲁达、杨志虽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身分、经历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样,作者正是这样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的。禁军教头的地位,优厚的待遇,美满的家庭,使林冲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安于现实,怯于反抗的性格,对统治阶级的逼害一再隐忍;同时这种经历,又使他结交了四方江湖好汉,形成了豪侠、耿直、不甘久居人下的品德。因此林冲的隐忍不同于逆来顺受。在他“忍”的性格中,蕴藏着“不能忍”的因素,聚集着复仇的怒火。最后,他被逼上梁山,正是这种怒火的总爆发,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林冲相比,鲁达并未遇到那样的不幸,但他在和统治阶级长期周旋中,看透了他们荒淫腐朽的本质,加之他一无牵挂的身世,形成了他酷爱自由,好打不平的性格。这种性格和当时黑暗的现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鲁达是向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挑战而主动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只此寥寥数笔,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内心的复杂活动,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虽无静止的心理描写,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的另一特色是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这种对比方法,不仅表现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就是在一些次要人物身上,也运用得很成功。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何九叔与郓哥恰恰形成了鲜明对照。对西门庆的胡作非为,何九叔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躲不开时,又处处给自己留下退步,这些正表现了他的世故、机变而又怯懦的性格。与何九叔相反,郓哥却处处采取了好管闲事的主动态度,这正是他年轻好胜、幼稚天真而又多少带有打抱不平的个性的表现。此外,《水浒传》有时也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如武松打虎时,借哨棒打断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他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渲染了这场恶斗的气氛,也为以后的赤手空拳打虎做了合理安排,从而突出了他的神力和勇武。6、汤显祖和沈璟在戏曲创作观念上有何不同?答:汤显祖有着鲜明进步的文学观。自觉地运用泰州学派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哲学武器,通过文学的形式以情格理。认为“情在而理亡”,从而提出了富有挑战意义的“至情”论,并以此作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在创作实践上,准确抓住了文学描写人性、反映人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活力的“真情”这一艺术特征,从而表现了个性解放的可贵精神。沈璟剧作的主要特点是:(1)在内容上注意表现市井生活,刻画市民形象,这无论是与以前的还是当代的作家相比,都是很突出的;(2)注意世风,注意剧本的道德意义;(3)重视剧作的舞台效果,结构上注意避免冗长、拖沓;(4)形式上表现出杂剧与传奇的融合;(5)语言通俗浅近,追求本色,并追求诙谐。7、结合杜丽娘形象,分析《牡丹亭》的至情思想。答:作为爱情剧,《牡丹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子的苦闷,汤显祖写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的故事,赞扬真情、至情,批判了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不同,她并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又因情而复生。她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在这里,汤显祖不仅写出了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生活中受到重重束缚,行动也受到多方约束,对于爱情,仅仅只有渴望,而无法实现。同时,汤显祖更借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的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真情是无法为常理所规定和约束的。8、请结合孙悟空形象,论述《西游记》人物塑造上的显著特征。答:《西游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即集动物性、神性和人性于一身,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孙悟空:他形态上是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识破和战胜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大公无私、勇猛机智,而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等,又是人的精神品格,而这三者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他身上。9、冯梦龙的“三言”在叙事写人上有何特点?答:三言的叙事结构缺乏像西方小说那样强烈的戏剧冲突,在叙事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平和冲淡的结构形式。此种结构形式主要是通过让人物性格带上软弱性,局限性,当情节发展到严峻关头,以中庸、中和来冲淡缓解的方式来实现。这或多或少减轻了作品批判的锋芒与力度。还有一种形式,即悲剧主人公既有痛苦遭遇,又有幸福结局,二者矛盾统一,中和平衡。10、《闲情偶寄》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其戏曲创作的理论主张是什么?答:《闲情偶寄》为李渔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等。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11、《聊斋志异》是如何“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答:鲁迅先生说《聊斋志异》是“用传奇而以志怪”。这概括了《聊斋志异》用传奇的手法来写志怪小说的创作特色。所谓传奇是指唐传奇,它有着一种细腻的描写艺术手法,而志怪是指魏晋的志怪小说。唐传奇是叙述婉转,绘藻描摹而情节详细,志怪则是重传实可信而文字简洁。按鲁迅先生这话的原意来解释,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首先第一个方面,就是里面有的文章用词藻是很华丽的,注重人物的刻画,在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征的描写很生动和细腻。其次,《聊斋志异》虽属于志怪范围,但所写的内容不与生活隔绝,人情世风,时露笔端。深沉的哲理,冷峻的抨击和辛辣的嘲讽都是精妙绝伦的。再次,故事离奇曲折,构思精彩。最后,《聊斋志异》里面的题材全面丰富,有写科场的营私舞弊的《素秋》《神女》;有讽刺考官的昏庸无能的《司文郎》《于去恶》;嘲笑士子醉心功名的《王子安》《续黄梁》;还有很多事写人神和人鬼和人怪之间的婚姻爱情故事的《晚霞》《乔女》等等,这些都写得很精彩。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部著作不愧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是“用传奇而以志怪”。12、结合贾宝玉形象,谈谈《红楼梦》“苍天无可补”的人生悲剧意识。答:《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第一回中疯道人对甄士隐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回唱的《好了歌注》可谓全书的点睛之笔,歌中指出人们对功名、金钱、妻妾、儿孙等诸多方面的痴心与追求必将以落空而告终,从而点出“世上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