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价格刚性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滞胀滞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经济停滞,包括危机期间的生产下降和非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缓慢和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持久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上涨。这两种现象互相交织并发,贯穿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并成为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家把停滞(stagnation)和通货膨胀(inflation)两词合起来,构成停滞膨胀(stagflation)这一新概念,就表明两者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滞涨”的实质,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上的一种新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形势变化滞胀停滞膨胀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地发展。有起有伏,有弛有张,甚至也不排除有可能出现某些间歇。这主要是由于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包括经济周期的变化所引起的。同时,也是由于有关国家在货币金融上和财政上有时采取膨胀政策,有时采取紧缩政策,或两种政策同时交替使用,这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的反复变化,对“滞胀”不能不发生重大的影响。正因为“滞胀”的发展是波浪式的,所以它的形式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不断变化的,它大体上有三种形式:①严重的经济停滞与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并发,即高停滞与高膨胀相结合,这是“滞胀”的严重的形式,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害最大。1973~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及西欧一些国家的情况就是这样。②“滞”与“胀”此起彼伏互为消长,有时是严重的停滞、缓和的膨胀,有时是缓和的停滞、严重的膨胀,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交替实行膨胀政策与紧缩政策的结果。如1980~198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期,美、英等国的通货膨胀率下降了,但经济停滞却更加严重。③缓和的停滞与缓和的膨胀同时出现。如1980~1982年危机以后的经济回升期间,美、英等国暂时出现的情况那样,这是“滞胀”的比较缓和的形式。以上无论那种形式,只是表明“滞胀”的严重程度不同,但“滞胀”却并未消失。产生原因“滞胀”的基本原因有两条:①它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积累和不断发展的产物;②它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危机政策的结果。这两条是互相结合的,而归根结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产生“滞胀”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产的不断扩大同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过剩与市场狭小之间的矛盾,这种生产过剩首先表现在消费资料方面,同时也反作用于生产资料方面。过去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占统治地位的时期,通常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对生产力和产品造成巨大的破坏去消除或缓解生产过剩,使生产与消费达到某种相对平衡,来强制地、暂时地解决这一矛盾。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政策,主要是财政和货币金融方面的膨胀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一方面使每次危机都不能充分展开,以致使生产过剩同市场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因不得发泄而被不断地积累起来,导致经济停滞;另一方面,财政和货币金融滞胀的膨胀政策,又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加剧。结果,进入70年代以后,便出现了普遍的停滞膨胀。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被压抑多年之后而出现的一种变异形态,也可以说是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压抑的经济危机以另一种形式的扩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反危机的办法起来反抗资产阶级自己,从而出现了停滞膨胀。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资产阶级用来克服危机的种种办法,都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办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7页)。停滞膨胀,作为危机的孪生子,确实使资产阶级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了。资本主义控制贫富差距的方式是自由竞争。因为自由竞争减少了垄断,从而减少了超额利润。当经济衰退时,失业率上升,企业破产率上升,使得贫富差距增大。贫富差距增大,使得消费减少,使资本家有生产过剩的预期。资本家就不愿过多的投资于实体经济。此时,经济复苏是缓慢的,若增发货币,过度的剌激经济,资本只有部分流入了实体经济,从而增加了滞胀风险。产生发展滞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停滞(包括生产下降)和大量失业只是发生在经济周期的危机阶段和萧条阶段,与此同时发生的则是通货紧缩、物价跌落;而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上涨则总是发生在高涨阶段,但在这个阶段里却没有经济停滞和大量失业,当时在经济周期的发展中,“滞”和“胀”是互相排斥的,二者并没有在周期的某一阶段里同时并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曾先后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例如,美国在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中,工业生产下降了13.5%,而消费物价却上涨了4.2%。意大利在不同程度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到了70年代,特别是1973~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及其以后,“滞胀”开始扩展到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且十分严重。在这次危机中,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都达到了两位数字:美国为15.3%,英国为11.2%,联邦德国为12.3%,法国为16.3%,日本为20.8%;同时,上述几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了两位数字:美国为15.3%,英国为43.9%,联邦德国为11.1%,法国为19.1%,日本为32.5%。滞胀1973~1975年的危机以后,在70年代的后5年中,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仍然处于停滞状态,而通货膨胀比70年代前5年更加严重。美、英、日、联邦德国、法、意六国1970~1974年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4.1%,年平均失业率为2.8%,消费物价年平均上涨率为7.9%;而1975~1979年的相应数字则分别为2.6%、4.5%和10.1%。80年代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即1980~1982年的危机,是在长期“滞胀”的经济条件下爆发的,仍然是在“滞胀”中发展的。在这次危机中,就工业生产来说,美国下降了11.8%,加拿大下降了19%,英国下降了14.8%,联邦德国下降了12.2%,法国下降了7.4%(系1982年数字),意大利下降了22%;日本受危机的打击较轻,工业生产下降了4.1%。与此同时,各国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都超过了1973~1975年危机时期的水平。美国1982年12月份,失业人数高达1220万人,失业率为10.8%。1982年底,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的失业人数达1200万人左右,失业率约为10%。在这次危机的初期,即1980年,各国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上涨,比1973~1975年危机期间更加严重,例如,美国1975年的消费物价上涨率为9.1%,而1980年则为13.5%,法国、意大利的物价上涨率也都超过了1975年。但由于美、英等国坚持推行货币金融方面的紧缩政策,主要是控制货币发行量和提高利息率,从1981年起通货膨胀率开始下降,1981年的消费物价上涨率:美国为10.4%,日本为4.9%,联邦德国为5.3%,法国为13.3%,英国为8.6%,意大利为19.2%。综上所述,可见“滞胀”的发展是波浪式的。从1973~1975年的危机起到1980~1982年的危机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趋于严重。1981年,通货膨胀开始减弱,但经济下降仍在继续。1980~1982年的危机以后,迄1984年上半年,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都趋于缓和。滞与胀的对立统一滞胀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既是互相矛盾的,又并存于一个共同体中。在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是,从长期来看,从根本上说,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加剧的经济停滞却是“滞胀”的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通货膨胀则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并由这个基础所决定的。它与一般的通货膨胀不同,是与经济停滞相结合的通货膨胀,并且是由反停滞、反危机的措施而加剧的。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的垄断“必然要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向”(《列宁选集》第2卷,第818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剧了这种停滞和腐朽的趋向,并伴随着通货膨胀,从而形成了“滞胀”,通货膨胀还比较容易对付,而帝国主义的停滞和腐朽的趋向则是难于逆转的。“滞”与“胀”的对立统一关系,还表现在两者总是互相钳制、互相掣肘、互为起伏的。要医治经济停滞,就得采取膨胀政策,如扩大财政支出,造成巨额财政赤字,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息率,扩大公私信贷,通过政府的大量采购来人为地创造市场,等等。所有这些,势必加剧通货膨胀。反之,要医治通货膨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如压缩财政支出,控制货币发行量,提高利息率,抽紧信贷,等等。从而导致银根吃紧,投资疲弱,市场萎缩,而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甚至诱发经济危机。正因为这样,所以“滞胀”这种并发症很难医治。经济周期滞胀“滞胀”贯穿于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对周期发生重大的影响。在危机阶段,由于通货膨胀,物价高涨,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通过价格跌落而自发地、强制地消散过剩商品的机能受到干扰,削弱了价格调节生产和消费关系的杠杆作用。这样,虽然由于价格的上涨掩盖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的尖锐程度,缓和了危机。但是,持续的通货膨胀必然使过剩的商品难于消散,使经济难以摆脱危机,从而拖长了危机的时间。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6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阶段综合平均,50年代和60年代为8个月左右,70年代平均为14个月。1980~1982年的危机则拖延3年之久,“滞胀”使危机阶段拉长了。在萧条和复苏阶段,“滞胀”使经济回升乏力,增长速度减慢,回升时间延长。在50年代,美国各次危机后的回升时间平均是7.5个月,60年代延长到8.5个月;70年代,由于“滞胀”严重,回升时间延长到10.5个月。最后,“滞胀”使周期的高涨阶段不明显,出现了经济增长走走停停的局面,并且没有真正的繁荣。1973~1975年的危机后,美国于1976年11月工业生产达到了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了高涨阶段。从1976年11月到1980年1月的39个月的高涨阶段中,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竟下降了13次,这是过去在高涨阶段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英国、意大利、联邦德国、法国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些事实证明“滞胀”在周期的高涨阶段所具有的抑制经济增长的作用。滞胀一个新的现象,就是美国在1980~1982年的危机中,工业生产竟发生了两次下降,呈现下降一回升一再下降的曲线。从1980年2月开始,美国的工业生产连续下降了6个月,下降幅度达8.1%。但从1980年8月起,工业生产又逐渐回升,到1981年7月,不仅超过了1981年1月的水平,也超过了1979年3月的水平。从1981年8月起,美国的工业生产又急转直下,到1982年底,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明显地超过了1980年第一次下降的幅度。1980~1982年加拿大的危机发展过程也有类似情况。这种奇特现象,总的来说,也是由“滞胀”、特别是由反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所造成的。由此可见,“滞胀”使经济周期发生了变形:危机阶段的冲击力受到了抑制,使生产下降较缓,甚至出现W形(锯齿形);萧条和复苏阶段经济活力受到麻痹,使回升无力;高涨阶段受到钳制,经济增长缓慢而艰难,“滞胀”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1980~1982年的危机后,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如降低货币的增长率,大幅度地提高利息率等等,以对付严重的通货膨胀,到1981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开始下降。迄198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如下:美国3.8%,日本1.9%,联邦德国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