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北宋)石介《中国论》西方技艺是“奇技淫巧”。洋人“鹰钩鼻子猫眼睛,红毛红须鸟舌音,与禽兽无异”。乾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与外夷货物互通有无”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一般特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科技文化的传入。在晚清民初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近代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鸦片战争前夕到戊戌变法之前:学技术(器物)②戊戌变法前夕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学制度③新文化运动前夕到五四运动前后:学思想【课标要求】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一、“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开眼看世界”(19世纪30—50年代)(一)代表:地主阶级抵抗派1.林则徐:活动:地位:2.魏源:活动:广东禁烟、设立译馆、编译书籍“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编写《海国图志》当时中国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二)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手段)制夷—抵抗外国侵略(目的)——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书影放眼世界的先行者《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府志士的必读书。……《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大国崛起.日本》(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三)评价1.进步性:关注世界,启迪思想;爱国进步。未付诸实践;局限于学器物(技术)层面,未深入到制度层面;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仍属封建思想范畴)。一、“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开眼看世界”(19世纪30—50年代)(一)代表:地主阶级抵抗派(二)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2.局限性: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90年代)(一)代表:地主阶级洋务派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深思)志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达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材料三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人。――张之洞《劝学篇》材料四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请思考:①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各是怎样的?有没有共同之处?②双方争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③慈禧太后支持哪一派,为什么?同: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异:是否学习西方科技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90年代)(一)代表:地主阶级洋务派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二)思想:“中体西用”:体—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根本)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手段)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求富”洋务运动的内容•(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60年代开始)开创近代教育制度。•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近代教育京师福州上海天津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广方言馆福州电气学塾旅顺威海卫北洋海军福建海军南洋海军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三)评价积极性:①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②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③成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指导思想;局限性:①仅学科学技术,起不到救亡图存的作用;②属封建思想的范畴;③90年代,“中体西用”思想阻碍了维新思想的发展。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90年代)(一)代表:地主阶级洋务派(二)思想:中体西用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答案】(1)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阅读材料思考:跟洋务派相比,郑观应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有什么新的主张?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19世纪60、70年代—90年代)(一)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70年代)1.代表人物:2.思想:3.评价:王韬、郑观应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与要求;学习西方上升到制度层面;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19世纪60、70—90年代)(二)晚期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1.背景:2.代表人物及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3.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在龚自珍、魏源以来“今文派”经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新学”的影响下。他先后7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公车上书“最为有名。他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戍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其后他思想日趋保守,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康有为——托古改制《新学伪经考》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儒家经典),如《周礼》、《逸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而刘歆制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建立国号为“新”的朝代,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因此,新学是假托孔子的伪经,不是真正能反映孔子思想的作品。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融合。儒家有“三世说”,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社会历史演进有三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乱世者,文教未明也;———君主专制升平者,渐有文教,小康也;———君主立宪太平者,大同之世,远近大小如一,文教全备也。———民主共和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为什么呈现这样的特点?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19世纪60、70—90年代)(二)晚期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1.背景:2.代表人物及思想:康有为:3.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否定君主专制,主张维新变法。梁启超(1873~1929)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1895年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实行变法。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在鼓动舆论、宣传维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随着形势的发展,梁启超的政治主张时有变化,但改良主义的基本立场始终未变。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19世纪60、70—90年代)(二)晚期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1.背景:2.代表人物及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兴民权、设议院3.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否定君主专制,主张维新变法。冲击纲常礼教,提倡自由、平等。批判专制、宗法等级,提倡男女平等。《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谭嗣同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严复(1854-1921)福建福州人严复严复故居(福州)严复的主要译著系统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的第一人严复:大量翻译外国书籍来传播民权思想。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19世纪60、70—90年代)(二)晚期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1.背景:2.代表人物及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兴民权、设议院严复:主张“君仆民主”思想;进化论思想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否定君主专制,主张维新变法。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19世纪60、70—90年代)(二)晚期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1.背景:2.代表人物及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兴民权、设议院严复:主张“君仆民主”思想;进化论思想3.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否定君主专制,主张维新变法。爱国的、进步的、启蒙(反专制、兴民权、倡新学)的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D2.《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B3.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