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推荐书目陈跃红•“比较诗学”课程1.ChineseTheoriesofLiterature,JamesJ.Y.Liu,ChicagoUniversityPress1975.Π中译本:《中国文学理论》,刘若愚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5年。(周敏注:这本书7、80年代在大陆以及台湾有好几个译本,但唯一被刘若愚承认、授权并作序的就是这本台湾联经版,由他的学生杜国清教授翻译。2002年凤凰出版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引进了杜译的版本,收在李欧梵、刘象愚、季进主编的“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里。)2.《比较诗学》,叶维廉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周敏注:此书大陆也有两个版本,分别是1996年北京三联书店的初版和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增订版。)3.《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张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4.《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余虹著,三联书店1999年。5.《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6.TheTaoandtheLogos:LiteraryHermeneutics,EastandWest,ZhangLongxi,Durham&London:DukeUniversityPress,1992.Π中译本:《道与逻各斯》,张隆溪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周敏注:四川人民这一版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凤凰出版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重新初版,由冯川翻译。)7.ComparativePoetics:AnInterculturalEssayonTheoriesofLiterature,EarlMiner.PrincetonUniversity,Princeton,NewJersey1990.Π中译本:《比较诗学》,美]厄尔•迈纳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8.ReadingsinChineseLiteraryThought,StephenOwen,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周敏注:StephenOwen的中文名字就是宇文所安)9.Poetics:EastandWest,EditedbyMilenaDolezelova2Velingerova,UniversityofToron2to,TorontoSemioticCircle,VictoriaCollegeintheUniversityofToronto,MonographSeriesofTSC,Number4,198889,ISSN08385858.10.WahrheitundMethode,Han2GeorgGadamer,Tuebingen1960.(TruthandMethod,re2visedtranslationbyJoelWeinsheimerandDonaldGMarshall.NEWYork:SeaburyPress,1989.)Π中译本:《真理与方法》,德]加达默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11.《世界诗学大辞典》,乐黛云、叶朗、倪培耕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比较诗学”作为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有关比较诗学学科产生的学术语境、学术史源流、基本概念、入思路径、理论方法和既有研究范式的教学,使同学对该学科的一般知识、基本研究方法以及学术价值取向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从而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可能的研究实践打下基础。鉴于既有的比较诗学著述甚多,这里只是教师个人在北大开课时所列学生参考书目的简化必读部分。其重心放在有关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做跨文化研究的相关著述方面,这是由教师开课的学术取向所决定的,并不涵盖作为学科的比较诗学的所有方面。同学可以由此出发,根据需要去扩大阅读范围。其中之所以选择了《真理与方法》,是考虑到它在理论和方法意义上对于当下比较诗学学科的影响;而选择《世界诗学大辞典》,则是为了系统地给同学提供一个较完整的相关术语概念的知识基础。尽管所列的多数西文著述都已经有了中译本,但对于本专业的同学,课程要求以原著的内容包括术语、概念的翻译问题为报告和考察的材料,至于其它专业,我们也建议同学尽可能地阅读西文原著。孟华•“形象学理论与方法论”课程1.《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主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以下按作者姓名首字母排序)2.Lesidéesreues,Sémiologiedustéréotype,RuthAmossy,Nathan,1991.3.《文学社会学》,[法]罗•埃斯卡皮著,于沛选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4.《符号学原理》,[法]罗兰•巴尔特著,王东亮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5.《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法]保•利科著,王建华译,上海社科出版社1992年。6.《影象论》Imagination,[法]萨特著,魏金声译,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7.《想象心理学》Psychologiephénoménologiquedelπimagination,[法]萨特著,储朔维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8.《东方学》,[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9.《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姚斯等著,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10.TheImageofWesternersinliteratureofChinaandJapan,MengHua&SukehiroHirakawa(ed.),Amsterdam:RodopiB.V.,2000.11.LπImagedutiersmonddansleromanfranaiscontemporain,J.M.Moura,P.U.F.,1992.本书目以我授课使用的“参考书目”为基础,经筛选而成。《比较文学形象学》是目前国内仅有的论述形象学理论与方法论的论文集,其中收有法国学者巴柔及其弟子莫哈全部相关的重要论文,可视作本课程的必读书。本书目收录的其他论著大致涉及以下两个方面:1.西方20世纪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论:在形象研究体系化过程中,诸多学科都起到过一定的作用。首先,其研究视域的转变直接受到了西方哲学中想象理论演化的影响,故本书目收录了萨特两本相关专著的中译本,以帮助学生在知识谱系上更好地理解和定位利科的论述注意:两书均为80年代从英文译出的译本,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建议最好直接读法文原著或英文译著———出版情况详见中译本其次,形象学在方法论方面大量借用了法国年鉴史学派、新史学倡导的各项原则,它在巴柔的学术建构中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要了解当代形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不能不读年鉴史学派与新史学的主要论著。鉴于国内相关译介甚少,以及本书目面对的主要是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故本书目仅选择了利科的一篇总结性讲演。尽管此文篇幅不长,且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切入,但对方法论有简明、扼要、精到的介绍,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入门读物,有兴趣者可由此了解相关论著,自行研习。第三,便是众所周知的符号学与接受美学。在符号学方面,本书目除巴尔特那本著名的《原理》外,还选了以色列学者RuthAmossy的Les2004idéesreues,Sémiologiedustéréotype,这是本从符号学及文化批评的角度论述套话的好书,惜无中译本,只得将法文原文列上。关于接受美学,所选译本亦是80年代出版的英文转译本,并不理想,建议学生尽量读德文原著或英、法译本;鉴于在接受问题上国内的介绍有哲学化之倾向,本书目特别列入了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家罗•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一书,希图起到某些综合平衡之效更何况文学社会学是比较学者不可忽视的领域。第四,是后殖民理论———这对莫哈的影响显而易见,故也选择了一本“经典”之作:《东方学》。2.研究实践相关的研究论著多为西文,又鲜有涉及中国者,再三挑选,仅列入两本:一为莫哈的LπImagedutiersmondedansleromanfranaiscontemporain《法国当代小说中的第三世界形象》,法文,原为作者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另一为国际比较文学学会莱顿年会圆桌讨论论文集,题为TheImageofWesternersinliteratureofChinaandJapan《中日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英文,内中文章虽良莠不齐,但毕竟大量涉及到中国文学,对初学者或可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最后,是对课程本身的几点说明:1.从总体而言,形象学研究的内容属于比较文学“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大范畴相关论述请参阅《比较文学形象学》代序;2.形象学是一个正在形成的分支学科,因而有其不完善、待发展的部分;3.况且每一种理论和方法论都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文化氛围中、针对某一特殊问题、特殊现象而产生的,学习和使用者均需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经验给予验证、校订或补充由于读者的介入,一切理论都可被视作现在进行时的。以上这些问题,均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学习和研究中应提倡一种批评精神———思考、质疑一切现有的理论———既可提高同学们对理论的认识,又有助于训练大家的问题意识,这是提高大家研究能力与水平的绝好方法。严绍璗•“中日文学关系发生学”研究一、基本文本:1.《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02卷,日本岩波书店刊行,1958—1974年;二、学者群综合研究成果:2.《和汉比较文学丛书》18卷,日本汲古书院刊行,1987—1994年;3.《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10卷,中文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1996年;日文版:日本勉诚社1994—1995年;三、学者个人研究成果:4.《上代日本文学と中国文学———出典论を中心とする比较文学的考察》3卷,日小岛宪之著,日本出版社1962—1965年;6.《万叶集の比较文学的研究》3卷,日]中西进著,日本枫社1972年;7.《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严绍璗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8.《中日近代文学关系史稿》,王晓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9.《中国文化在日本》,严绍璗著,新华出版社1992年;10.《汉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严绍璗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严绍璗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2.《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交流志》,严绍璗、刘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3.《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外国文学の受容》,日]川本皓嗣等著,日]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2003年。中日文学关系的研究,作为全面解析东西文明构成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其前沿性研究已从一般意义的“传播”与“影响”的层面,推进到了在“文学发生学”的层面上展开。它以文本为原话语,以多元文化语境为基点,通过对文本的内在结构的解析,以阐明组成文本的各种文化因素原始的文化价值及意识特征,从而致力于阐述各种文本内涵的多元特征,以及综合组成的各个“文本”的文学性差异的源由。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文本”作为“原话语”,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提供日本古代文学的集成《日本古典文学大系》,并不要求研究者通读全套102卷,而是提示文本的出处和根据,未列入“必读书目”的文本集成,还有中国文学的各种大系,最便利的用书是《四库全书》及其《补编》。研究者自当熟悉这些文本的基本存在状况。先辈学者在这一领域已有许多研究,不能尽列。此目所列出的两种“学者群研究成果”,第一种为日本学者组织的世界各国各地区学者就中日文学关系所作的研究;第二种为中日两国学者共同主编的关于共同主题的研究。就群体而言,目前还未有超过上述两种集成的研究,为入门者所必读之书。从事中日文学关系研究的学者不少,成果也很丰厚。但就入门者而言,若能进一步阅读日本小岛宪之、中西进、川本皓嗣的著作,并同时阅读中国严绍璗和王晓平的著作,可以体味当今为学坛所认可的这一领域的学者个人研究的风格、研究的思路、方法论及其表现特征等,从而多少能启示进入这一研究的通道。中日文学关系在发生学层面上展开,涉及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许多问题,本目没有列举相关书目,是考虑到“比较诗学”已经列出了“必读书”,同时也是意识到理论建构的复杂性。本人在北京大学开设“比较文化论”与“比较的理念与方法论”课程,就是为了阐明本人在这一领域的主张的。车槿山•“20世纪中法文学关系”课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