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浅析人文类纪录片解说的三种风格作者:刘兰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6期【摘要】电视纪录片被定义为以建构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像历史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其中,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又以中国历史文化、国人的生存状况为关注对象,对于这类题材的解说,尤其注重解说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本文从纪录片解说的总体风格和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常见的三种解说风格:雄浑大气、平实晓畅、典雅俊逸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对有声语言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美关照。【关键词】人文纪录片解说风格审美近年来,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尤其是一些以历史人文为题材的作品取得了很大成绩。在这些作品中,解说作为“人文精神的音声化”表达,功不可没。通常,电视纪录片被定义为“一种非虚构的,审美(非功利的),以建构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像历史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是人类个人记忆或某一集团集体记忆的载体,是对现实生活的有选择再现。”①其中,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又以中国历史文化、国人的生存状况为关注对象,对于这类题材的解说,尤其注重解说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产生了三种常见的解说风格:雄浑大气、平实晓畅、典雅俊逸。一、解说风格总论解说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②。在视听语言中,画面能够直观地向观众展示具体的形象,但要表达抽象思维、内在情感的时候,就需要解说来“解释画面里没有的信息,给画面定性和明确主题方向”③。电视纪录片的解说风格与片子本身的目的、风格息息相关。解说词本身,是解说者“二度创作”的依据。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一旦解说词完成,“会容易设想到哪种嗓音是你所需要的”④,第二,解说者将根据解说词调整自己的用声状态,努力达到恰切的声音形式与文本的统一。张颂先生认为:“在朗读美学的范畴中,风格的内涵形态主要是创作文本的风格和创作主体的风格汇聚而成的有声语言的风格,因此,可以概括为‘神韵’……简而言之,风格即朗读中呈现的神韵。”⑤这里谈到的解说风格,主要是指解说中独特的、稳定的声音表现,是解说主体依据解说词运用有声语言这一“造型”手段在表达中塑造的一种格调和气氛。它包含“嗓音”特质、演播技巧龙源期刊网和审美追求三方面因素。笔者以为,好的解说应该符合三个标准:第一,和整个作品风格融合得浑然天成。第二,将解说词的内在涵义表达得淋漓尽致,情感拿捏精准。第三,声音本身在技巧上无懈可击,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的语境中,形成了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三种解说风格:雄浑大气、平实晓畅、典雅俊逸。二、雄浑大气1、风格总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二十四诗品》中,曾对“雄浑”的诗歌风格描述为:“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雄浑的风格主要以产生浑厚博大的境界为特征,这类解说词通常逻辑严谨,立意高远。要求解说者声音庄重大方、浑厚稳健。需要指出的是,“本品认为,这一特征来自于心灵中的元气、真气”⑦,它不同于壮美,“它虽然也是一种力,但是内蕴的力,含蓄的力,浑璞整全之力,源自人的生命深层的力量”。⑧由此可知,雄浑大气之境的营造不能单靠声音的高、强、沉、厚。它需要一种来自解说者本身的充沛的内在精气神,其中尤以“气”为主。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李易先生是中央电视台著名的播音员和语言艺术家。金话筒奖获得者苏扬曾回忆说:“他的吐字发声已达完美境地,不管通篇多少字,每一个字都堪称完美,加之气息雄厚,音域宽广,重音停连完全符合普通话规范,听来如饮醇酒,如沐春风。尤其是步入中年之后,好比杨过的玄铁重剑,越发的遒劲沉稳,高雅大气,堪称时代之音。”⑨李易先生的一些配音作品如《周恩来外交风云》、《再说长江》、《圆明园》、《大明宫》、《喜马拉雅》等,都对解说嗓音和解说功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这里单就电视纪录片《圆明园》来说。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她的背后是历史的风起云涌、宫廷王朝的血雨腥风、人世的沧海桑田,对过去的沉思、对未来的诉说,如果离开了优秀的解说,只靠画面是无法言明的。“正如著名撰稿人陈汉元所说,许多片子题材很重大、意义很深刻,如果把解说词拿掉,那就很痛苦了,留下的可能是一片苍白”⑩而这些内容,如果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声音,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三、平实晓畅1、风格总论龙源期刊网平实晓畅是纪录片常见的解说风格,它表现为声音的自然妥帖,亲和实在,朴质无华;语脉的连贯流畅,丝丝入扣;听上去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此处的“平”,绝不是单调平缓,而是在解说中自然地表现出变化的丰富层次和情感的深浅浓淡。“总之一句话,把真挚强烈的感情用平实质朴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情深而语淡,意真而声平”⑾。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李立宏先生的声音浑厚而带有温润的美感,他的语言犹如拂面春风、遇目清泉,不振聋发聩,却使听者入耳、入心。这样的解说风格恰切地传达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主旨——对食物的敬意和情感。在片子的第二集《主食的秘密》中有这么一段:“一百多年前,回族人马保子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锅中,清香扑鼻的热锅子面大受欢迎。肉汤的清与浊,是检验牛肉面是否正宗的秘籍之一,一碗绝佳的牛肉拉面应该具有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五个特点。”这一段的解说非常动人,配合画面,不由得让人垂涎欲滴。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情。李立宏先生在一次节目中谈到自己当时创作的心理活动:“我觉得我就站在那个小碗里,从那个碗里冒出一个小人来,你看那面多好多好”。他的“设身处地”、他的“平实亲切”,带给观众的是“身临其境”。四、典雅俊逸1、风格总论相比前两种风格,典雅俊逸更突出一种潇洒清朗,风流儒雅,韵味悠长,意境深远的意味。有言云:“此言典雅,非仅征材广博之谓,盖有高韵古色,如兰亭金谷、洛社香山、名士风流,宛然在目,是谓典雅而。”⑿,而又透出一股“可人如玉,步行寻幽。”⒀的清奇之美。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任志宏先生的声音极有特色,已有很多人形容过他的声音,如“朴实无华、意境高远”、“稳重质朴、清新流动”⒁,但笔者以为用“典雅俊逸”来形容更为妥帖,雅致而有韵味,清逸中透着秀丽。还有一种说法称其为“富有文化质感”。有学者这样分析到:“在语言表达技巧上,他很讲究归音吐字,因为汉语是单音字,每个字不仅要发音清楚,而且要声音饱满而收放自如,每句话要说的疾徐有度,跌宕有致。这种语言的外在形态感,只有被对解说内容的深情感悟、饱满的激情所充实时,才会使每个字、每个词汇本身具有的意蕴都抒发得很到位。”⒂究其本源,这种语言风格首先需要声音带有磁性,腔调儒雅;其次,吐字字正腔圆、如珠如流;再次,节奏上张弛有度;最后,语气潇洒俊逸,带着深厚的文化涵泳,表现出深远的意境。《江南》第六集《民间故事》中有这么一段:“我们知道最早的民歌是船夫们在水上唱出来的。那长一声短一声‘依依呀呀’的语气词,好象一支长橹在冷清清的河水中欸乃。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独立船头,青苇白水,菱荇纵横,歌声临风而起,我们的祖先在风中无比飘龙源期刊网逸。”从中,我们听到的是一位有着儒者风范的清逸之士在向我们说着江南,那美丽的画卷就此铺开,扑面而来的“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的美景。结语张颂先生一直强调,有声语言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这一点在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不同的解说风格其实是对人文精神不同维度的阐发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彰显。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特性,有“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哲理追寻,有“刚柔并济、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有“风流儒雅、剑胆琴心”的独特品格,有“气韵生动、意境高远”的艺术品位。因此,对历史人文类纪录片解说风格的分析,不止于这三种。这里仅以雄浑大气、平实晓畅、典雅俊逸为主,以期对有声语言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美关照。□参考文献①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50②高鑫:《电视纪实作品创作》[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41③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19④迈克尔·拉毕格著,何苏六等译:《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417⑤张颂:《朗读美学》(修订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32⑥郁沅:《博雅导读丛书:二十四诗品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⑦⑧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2⑨苏扬、悼李易,《完美的声音就此消散》[J/OL].⑩汪清燕、李应宏,《从几部热播纪录片看配音解说的魅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5):57-58⑾王小蕴,《纪录片解说平实风格的美学探析》[J].《声屏世界》,2010(11):172-173⑿⒀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5、130⒁米斯如,《中国纪录片解说风格探究》[J].《新闻界》,,2013(15):37-38龙源期刊网⒂邓世还,《朴实无华·意境高远——兼谈任志宏的语言表达艺术》[J].《当代电视》,2003(9):26-27(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研究生)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