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一颗印”——解析云南大理诺邓村“一颗印”民居平面形式及建构特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SSUE2FEB.2017/JOURNALOFHUMANSETTLEMENTSINWESTCHINA/108大青树下的“一颗印”——解析云南大理诺邓村“一颗印”民居平面形式及建构特点“Yikeyin”UndertheDaqingshuTree—AnAnalysisofthePlaneFormandConstructionof“Yikeyin”ResidenceinNuodengVillage,Dali,Yunnan郭峥翟辉GUOZheng,ZHAIHui摘要“一颗印”是云南滇中地区的典型民居,以昆明及其周边地区为代表,整个云南省均有分布。本文以云南大理诺邓村中88号和127号民居为代表,分析该地区的“一颗印”民居的平面形式,建构技术做法及特色与常见的“一颗印”民居有何异同,以期对云南“一颗印”民居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对地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建筑创作有所助益。关键词诺邓村;一颗印;建构;地方传统做法Abstract: ‘Yikeyin’ is a kind of typical dwelling in central Yunnan that is distributed in the entire Yunnan province but mainly represented by Kunming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mmon “Yikeyin” dwelling and “Yikeyin” from Nuodeng village in Dali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No. 88 and No. 127 dwellings, to analyze their plan forms and construction technical practic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f ‘Yikeyin’ dwelling in Yunnan, and to be helpful for the protection and architectural creation of local traditional dwellings.Keywords: Nuodeng Village; Yikeyin; Construction; Local Traditional Practice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70218郭峥,翟辉.大青树下的“一颗印”——解析云南大理诺邓村“一颗印”民居平面形式及建构特点[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32(02):108-112.中图分类号TU25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304(2017)02-0108-05作者简介郭峥: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675435982@qq.com翟辉: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68018;51578270)0 引 言“一颗印”是云南地区最为常见的传统民居形式,整个云南均有分布,以昆明地区的“一颗印”为典型代表[1]。对于典型“一颗印”民居的研究现已经非常深入,诸如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杨大禹教授的《云南民居》一书对其有着十分详细的介绍,其他学者也做过十分深入的研究[2]。但云南其他地区的“一颗印”民居,根据其所处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的不同,其实与昆明地区的“一颗印”民居甚有区别。本论文以云南大理诺邓村的88号,127号民居为代表,对比昆明地区典型“一颗印”,分析诺邓“一颗印”与其在平面形式、建构技术做法与特色等方面有何异同,以期对“一颗印”民居的研究做出一些补充,也为地方传统民居保护与建筑创作贡献一点力量。1 云南“一颗印”民居“一颗印”民居一般为夯土穿斗木架结构,“三间四耳倒八尺”是最能描述其形式的一句话。由正房,厢房以及倒座组成,其平面大都四方规整,故被称为“一颗印”[1]。正房与厢◎传统聚落与人居环境2017年第2期/西部人居环境学刊/109房一般都高两层,其中正房较高,两侧厢房较矮[3]。正房底层一般为一明间两暗间,明间为堂屋,其余一般用作餐厅及居室使用。二层明间用作储粮,其余做居室。耳房底层多为厨房,杂物间以及牲畜房,上层则以卧室为主。这样所围合出一个合院空间,紧凑而不失实用[4]。图1为云南昆明市晋宁区福安村的一个“一颗印”民居,平面形式为“一颗印”民居中最为典型的“三间四耳”,正房三开间,东西各四耳房,穿斗木架结构,高墙小窗,材料以夯土和木架为主,体现了云南高原地区“一颗印”建筑的特点。“一颗印”民居的建造过程可以简单分为平整场地,立柱,架梁,搭设檩条,用夯土材料砌墙,盖顶等主要部分。其中夯土砖多以300mm×150mm×75mm为模数[5]114,待房屋的主体结构完成,便可以插入门窗。之后,一栋典型的云南昆明“一颗印”建筑便诞生了(图2)。2 诺邓村大青树下的“一颗印”诺邓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以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常年气候温和,土地肥沃,2007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中标志有玉皇阁,文武庙,大青树广场,诺邓历史博物馆及千年盐井。其建筑形式以白族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与“一颗印”为主。本文以探讨诺邓地区的“一颗印”民居做法特色为主,对于另外两种形式表过不提。2.1诺邓村88号,127号民居平面布局诺邓村村脚海拔1900m,村中最高点玉皇阁海拔2300m,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具有千年历史。村中建筑也适应山地地形建造,其中88号和127号民居都属于“一颗印”民居类型,但所处地域不同,它们与昆明地区传统“一颗印”建筑也有不同之处。其中88号民居为扬氏兄弟所有,具有150年历史,占地约200m2,建筑面积约198.3m2。图3为88号民居测绘图。为了满足图1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福安村某“一颗印”民居测绘图Fig.1 surveying map of a “Yikeyin” dwelling in Fu’an Village, Jinning,Kunming, Yunnan一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一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三层平面图1-1剖面图图2 云南省昆明地区典型“一颗印”民居建造生成过程示意Fig.2 general view of construction processes for typical ‘Yikeyin’ dwelling in Kunming, Yunnan图3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村88号民居测绘图Fig.3 surveying map and perspective of No.88 dwelling in Nuodeng Village, Yunlong County, Dali, Yunnan剖面图剖面图ISSUE2FEB.2017/JOURNALOFHUMANSETTLEMENTSINWESTCHINA/110使用需要与适应山地地形,在传统“一颗印”的基础上,一层加建耳房,耳房数从四间变为六间,正房抬高,屋顶为悬山,采用中国古建筑“升起”做法(图4)。正房明间为堂屋,宽敞明亮,不设中柱,作为整个建筑的核心空间,放置牌位,八仙桌,一般用于正式场合祭祀或会客。堂屋暗间是为家中长者卧室,因其抬高的缘故,用以尊重长者的身份地位。耳房在一层靠近入口处为厨房,另一侧则为书房或子女卧室,二层用以储物,当家中人口较多时,也会用以做卧室,但数量不多。127号民居则是类似于“一颗印”民居的变形“半颗印”的形式,但又并非完全相像。是适应了当地限制条件以后的产物。拥有倒座、堂屋、耳房等要素,结构为穿斗式。与“一颗印”所不同的是,其只有一边拥有耳房与直跑楼梯,另外一边则是把堂屋右侧的房间与该侧的耳房连接拉通形成大的空间,据当地村民介绍,其用途为大卧室,放置多张床铺以供年轻子女使用,该侧也并无二层,是介于“一颗印”与“半颗印”之间的一种变形(图4)。2.2当地传统民居建构做法在诺邓,民居多以穿斗式和抬梁式为主,而且似乎两种做法经常混在一起使用[5]118,以88号民居为例,其就是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的典型案例。在抬梁式构架之中混入穿枋稳固结构,这可能是出于云南地处地震带,诺邓民居又建于山坡之上的安全性考虑。诺邓民居在台阶处的屋檐与图4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村127号民居测绘图Fig.4 surveying map of No.127 dwelling in Nuodeng Village, Yunlong County, Dali, Yunnan图6 诺邓村“一颗印”民居正房与耳房连接做法示意Fig.6 general view of connection for principal room and side room in “Yikeyin” dwelling in Nuodeng Village图5 诺邓村“一颗印”民居普通屋檐与台阶处屋檐做法对比Fig.5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mmon eave and eave beside steps for ‘Yikeyin’ dwelling in Nuodeng Village传统“一颗印”民居屋檐在做法上有所区别,屋檐下立柱的方式不同,架梁更多,结构更加复杂(图5)。而在同一栋民居中,正房与耳房处的屋檐构架方式也不尽相同。88号民居正房屋檐为重檐架梁,而耳房处则是架梁之下还有一根小梁加固。而在整个诺邓民居中,正房与耳房的连接方式则更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凝聚着当地人民千年来的智慧与技艺。有通过正房架梁直接与耳房柱通过榫卯结构连接的(图6a),也有两根柱之间搭建小梁连接的方式(图6b),亦或是正房木架与耳房木架相互脱开,各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构架体系独自支撑(图6c),还有一些是正房与耳房共用一套梁柱结构,共同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图6d),甚至还有通过各种梁柱关系,相互之间以榫卯结构卡扣连接的更为复杂的混合结构(图6e)。2.3木作之魂:榫卯结构的运用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精华,是凝聚着木作技艺之大成的结晶。在诺邓的“一颗印”中,榫卯结构的使用也是随处可见,而且诺邓民居对于榫卯结构的使用,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诺邓民居榫卯结构在柱上的使用主要表现为柱头的四分槽和二进孔,四分槽一般为木材尖部,柱子上的二进孔其长度为方料长度,连接二进孔的上面一条木材为梁,下面一条为方料,在立柱的时候,先把梁卡到二一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普通屋檐结构示意台阶处屋檐结构示意abc2017年第2期/西部人居环境学刊/111图7 诺邓村“一颗印”民居榫卯结构二进孔与四分槽做法示意Fig.7 general view of Erjinkong and Sifencao in “Sunmao” structure for “Yikeyin” dwelling in Nuodeng Village图8 诺邓村“一颗印”民居榫卯结构互让做法示意Fig.8 general view of mutual accommodation in “Sunmao” structure for “Yikeyin” dwelling in Nuodeng Village进孔中,在把方料穿过中柱,形成二重稳定的榫卯结构(图7)。在诺邓民居的榫卯结构中,使用较多的还有公母榫与互让两种形式。公母榫是两个只有一种连接方式的构件,也被称之为“燕尾槽”[6],其分为两个部分:公榫和母榫。在诺邓,一般一根木材的根部作为公榫凸出,尖部作为母榫凹进。在两个部分的连接中,母头采用滑动卡扣的方式把公头完全包容,除上下滑动外,不会移动(图8)。当地对于公母榫的运用多数表现在立柱之上的抬梁与方料的搭接中,通过公母榫连接梁柱体系。在公母榫的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