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翅-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庄孔韶著目录文献综述1文献综述1写作背景2经济景象3宗族与房和家4宗教与思想5作品评价与思考6文献综述1写作背景2经济景象3宗族与房和家4文献综述1写作背景2经济景象3宗教与思想5宗族与房和家4文献综述1写作背景2经济景象3作品评价与思考6宗教与思想5宗族与房和家4文献综述1历史背景2经济景象3文献综诉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后研究,访问教授和访问学者(1990-1994),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研究员(1997—1998),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伦理道德委员会委员、美国摄影师协会终身会员。主要著作:《教育人类学》《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远山与近土》、《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等。庄孔韶庄孔韶本书中,作者运用反观法和文化的直觉主义两种探讨中国人类学的方法论。首先是人类学家与反观法部分。中国的文化实况是思想与制度体系的稳定性与长期性,以及是世界上少有的未被大规模其他文化冲击并打乱的文化族群实例,文化层次具有双向开放,儒家思想导致大小传统贯通等特点,因此,中国的人类学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类学研究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笔者在福建的田野工作中用中国精英文化的哲学、历史等知识探求文化层级的关联。文化的直觉主义。中国人宇宙观与哲学因教育与教化持久的传播,所推崇的是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的自觉境界,不认为宇宙是外在的,而认为宇宙本质与人的心性相通,因此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是融我与非我达天人一体之自觉,包括智与仁的直觉、道德的直觉、人伦相对性直觉等。通过对中国人文化观和国外的对比,善于发现文化的关联,有助于对中国人族群的完整认识。文献综诉•本书通过林耀华教授的《金翼》为背景,通过对《金翼》中中国福建省闽江边乡村的两个农人家族的后续追踪研究,将中国福建某地方社会数十年的沧桑变化、认识更替和文化传承做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呈现。•本书使用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是进行田野工作;其次,也使用了相关文献(如《金翼》等)进行研究调查。文献综诉历史背景一、东林祖先与祭田田地对于农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一旦因各种因素(天灾人祸)造成小农生产结构破坏,农人就会开始迁徙。金翼之家就是通过迁徙来到黄村的。通过勤劳的农业活动,黄氏家人在黄村渐渐当地立足。追溯黄村的祖先,总是以初X墓为标志。黄村人知道每人从属的几个墓号,这样几组就不由不同的房派分散开来祭祀,所以祭祖大概要持续十多天。家族实力也决定着祭田的产物数量。家礼原则的实现是无条件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以古今史料与田野观察阐明中国人祭祖的根本原理是理念而非功利,与财产继承无关。设祭产、写族谱、宗族形式与组织,乃至伦理教化都是强化宗族血缘团体的措施。当代中国宗族族群认同及其先在的理念仍超乎功利的目的,乡村循礼亦总是表现出鲜明的宗族与房的族群关系原则。历史背景社区租佃制度黄村山谷一带的土地租佃制度有用佃、定期佃与不定期佃,实物地租与货币地租交叉进行。40年代后,多实行实物租。其一,永佃在黄村的比例较高,占60%。其二,定期佃在当地所占比例为15%。其三,不定期佃对佃户极为不利,对佃户生计无保证,占25%。这些租佃方式的共同特点是,由租户负担耕种资本,一切生产资料由佃户出,业主只管收租。此外还有包租制。久佃以后会租户逐渐得到田面权。历史背景田赋过程田赋一般由田主承担,但是也有由业主和佃户共同承担。1935年,提出“以户为经”和“以地为经”的方式40年代初,玉田田赋大增,农人们的田赋压力很大。之后土地税率核减若干,但是仍然让农人叫苦不迭。在此章节中作者也提出了如何让农人应付艰难困苦之中的疑问。历史背景志司买田——最后的“金翼”金翼之家除了湖口的生意,还不断的扩展人际关系,才有了发迹。东林后又悟到土地对农人的重要。之后志司复元,也一直在考虑购进田地之事。东林和志司以不同的方式均挑选了土地的共同归宿。志司渐渐发迹,却未能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完全没有并把握好局势历史背景“汉堡包”结构:新绅和军人集团一、新绅分化和农村权力角色——从草根社会谈起二、乡族势力和草根社会支配过程三、保长角色四、县镇村结构内外的军人集团;一个人类学分析中忽略的因素五、军人集团和农人生计六、一个社会结构终结的历史记实历史背景谷地之火•谷地之火所指的是“土地改革”。•当时,共产党夺取政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寻找一个切合实际国情的判断原则和发展。•清剿土匪——为土地改革做准备。•富农问题。•群众大会、划分阶级和志司之死。•土地改革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土地所有制度,还改变了当时农村基层的社会结构。历史背景后-张鲁社会大实验一、通向互助合作之路二、后-张鲁社会大实验—人民公社、地方进程及其成果三、人民公社思想渊源:一个关联和扩大的分析分为上层;上层、基层沟通运作。革命的思维与行动一、调整阶段(1961~1965年)上层;基层二、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1966~1976年)上层;基层;上层分析;基层分析与农民处事实践经济景象由于一次巧合,姚一忠、姚德慧两位村民发现了银耳产生的巨大利润,于是潜心学习种植银耳的方法,且获利颇多。•1978年开始实行较为宽松的改革开放政策,种植银耳的技术进一步得以推动和发展后来,更扩展为由银耳为开端的更广泛的真菌养殖事业。•由于银耳、香菇等的食用价值,真菌市场得以扩展。简单的种植方法和操作流程,使男女老少都可以掌握,也缓解了福建地少人多的现状。种植菌类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福建省的重商趋利的经济观念也早已有之,儒家思想和重农抑商的约束对于南方沿海省份也比较小(当然,这也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天高皇帝远使他们避开了很多政治对于经济的干扰),这些都为商业推销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于是,黄村人走到了广东、湖南、辽宁、北京推销自己的产品。•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农人的信仰。黄芳建岳父大寿,按照习俗大寿期间必须在家,最早也要初六才能出门,但生意上要初四去交货,后来还是在初四出发了,而且他的太太也很支持。经济景象典例:荷洋为中心的银耳生产有了自身特点——以黄村为例:农人推销网—乡村新闲谈链—产品选择经济景象改革中的问题:•因为练钢铁•流通的链环从表中我们也能看出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流通费用增和营业外支出直线上升;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下降明显;人均创利额下降。原因:不平等的竞争和行政干预,国营企业抢占了供销社的一大宗业务;不正之风,政府机关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严重影响了供销社系统。一、重拟黄氏宗谱8代顺序分别为:文章华国孝(东)友(志)荣(仁)芳。黄村族人多用复姓,除黄姓外。名为双字,双字第一字为辈名,如东林:间或有为起名方便,将辈名移至第二字,如忠友。这一命名制依据了传统汉族社会宗姓辈份的理念。在重拟过程中,辈份的法则和同一世代均等分房的法则分别构成中国人族谱坐标的横轴和纵轴。宗族与房和家二、辈分、祭祖和上寿辈分:1.肯定辈分和长幼顺序是维护整个社会人伦秩序的儒学念基础2.祭祖和墓祭是儒家理念的仪式化。三、婚礼程序与房份1.谢昌武和黄村的黄玉珠的婚礼。自由恋爱。临到结婚订婚程序开始,请“媒人”。媒人须是男方信任和女方认可的长辈,其生活、道德、运气都是绝顶好的人。宗族与房和家三、婚礼程序与房份2.礼饼本身的数量的价值高低都依从房份文化原则。玉珠家礼饼的分配:宗族与房和家三、婚礼程序与房份3.新娘从一个族群嫁到另一个族群,陪嫁来自同房人送厚礼新娘族人(与母亲的至亲)送厚礼是因为新娘离开本族的道别之意,也是新娘宗姓义务和举足轻重的房份标志。婚姻一方的新郎方面,同宗同房人甚至兄弟只随份子,一概不送厚礼。只是筹办礼宴和婚仪过程中各环节人力由本家本房人承担。(4)在婚礼上,新娘哭的艺术表达越真切,越令家人在众人面前感到体面,出嫁时会哭,是“孝女”的一大标志。宗族与房和家四、房和宗族1.房:房是中国人亲属关系系谱概念之一,对父亲而言,诸子分立即是中国人分房的道理,每个儿子自成一房,严格行父系原则。宗族与房和家四、房和宗族2.宗族:儿辈男性(一子或多子)对其父而言为房(一房或儿房),这是房的最小范畴。中国的宗族制,实际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实施,宗法制是中国以血缘关系、父系继嗣、大宗小宗为基础,设长幼尊卑人伦关系的伦理体制。3.当代中国乡土社会过程所融入的社会与文化要素:A、宗族共同体认同与家族意识。B、地方主义。C、宗教信仰和大众文化。D、乡村新经商网链和商人阶层出现。宗族与房和家一、家族概念1、核心家族:一对夫妻及其子女和夫的父母2、主干家族: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或未婚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组成的家庭模式3、扩大家族:A.小型扩大家族:核心家族B.中型扩大家族:一对夫妻及其诸子的生育之家C.大型扩大家族:一对夫妻及其诸子的生育之家和夫的父母及诸兄弟的生育之家和诸侄男的生育之家。宗族与房和家一、概念与实践的差异1.人类学、社会学通行的大家族术语主要是联合或组合家族,扩大家族的含义比较宽泛。2.涉及到传统文化理念、区域风习,不同社区生态、经济条件、家族组织方式,不同的平均寿命与医疗卫生条件、不同男女性别比条件、地方制约因素等的大家族实况。中国人心中的大家族尺寸绝不是人类学术语联合规定的和可能的最小值。人们在思想上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制约,又适应环境、经济和社会变迁,选择生活中所允许的和可能实现的家族图式,以及选择他们的人口态度和人口行为。宗族与房和家三、1953年东林大家族及其同类不同类家族的比较支持了中国大家族形式与乡村经济生活富裕的相关见解四、从单身家族入手分析社区行为既循着传统文化的原则(如儒家家族主义),同时又受环境的影响(如小农经济的环境特质),并构成了乡村社区集体意识的基础五、20~30年以后:70、80年代的家族和人口行为在中国现有的农人生计条件下,一旦获得温饱,农人包括昔日绅士、地主、中农、贫农、乡村干部、及其后代均普遍热衷于盖大房子、早婚、多男生育、扩充家业与人丁。这便是中国乡村家族主义文化。宗族与房和家六、大家族存在和维持的要因与当代大家族生活方式的关系1.古代家族共同体靠“子孙躬事农桑”和家族副业结合,自力更生,很少依靠大社会分工,而是家内分工,并尽力与商品货币经济绝缘。2、同居共财、平等均有为大家族存在的古代形式。3、家长权威。包括“家长之尊”和“钱谷家长主之”的家长集权主义治理。4、孝悌是大家族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基础。5、历史上中国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之模塑以及当代社区家族演化趋势6、性爱限制是古代大家族存在下去的另一个文化因素7、扩大家族成员的个性、思想行为受到压抑,“忍”“厄穷守道”和精神上的自慰也是中国大家族存在的精神源泉。宗族与房和家七、家族的衍分1、现代农人家族分化途径:A类:•核心-主干-扩大A1,核心+核心+核心+核心(夫妇家族)A2,核心+核心+主干(含幼子之家)B类:诸子结婚生子,依先后顺序陆续分出父母家,其间未出现扩大家族阶段核心-主干-核心+核心-核心+主干-核心+核心+核心-……宗族与房和家七、家族的衍分2、近40年来两次人为生产关系变革影响了家族结构。1)50年代土改后,土地计口分配刺激了部分家族提前分化,核心家族比例略多于革命前。2)公社化后,分工和统一派活的生产方式及土改时结婚的一批人进入生育期的原因,核心家族比例达到40年间最高峰3、父家长权威对古代大家族生活维系力衰落了4、现代农人家族的年轻人见多识广,其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意愿会造成抵触传统大家族风习对个性的压抑,推动扩大家族的离散。5、不能恪守孝悌原则和分配与分担不能均等是扩大家族分裂的主要因素宗族与房和家八、中国式准-组合家族轮值家族:老年父母在诸子家轮流吃或住反哺家族:长辈父母单住,儿辈上门供奉,定量(钱粮)均等赡养父母联邦家族:以父母为中心形成的“远距离”的,有独立发展又有合作关系的家族(远距离的反哺家族)3类家族在吃、住、耕种、财产、信仰和族群关系上有变通做法,没有排除传统家族主义的基本原则,如男系传代继嗣,和睦孝道和均等分享(分担)乃至现代意义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