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点滴认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对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点滴认识教材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和范例。那么怎样理解和使用教材呢?翻开我们的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一般由图例和留白两部分组成。教材中的图例起什么作用?教材中的留白又起什么作用?(一)教材中图例的作用教材中的图例展示了儿童的“生活事件”,体现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是师生活动的指引与提示。图例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可利用的资源。(二)教材中留白的作用所谓“留白”,是指经过精心创意嵌入教材中的空白版面和空白图形,是编者为学生表白内心感受,进行创意而营造的空间。(出示完成的留白)这些都是学生在留白中完成的内容,他们通过画、写、总结、归纳、学以致用等不同方式在这些空白地带表白自己的内心感受,反馈出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为我们任课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1、教材中的留白展现出儿童自身成长的足迹,也为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2、教材中的留白是对教师组织活动的提示,是引发儿童开展活动的话题。3、教材中的留白可以反馈出儿童的学习情况。《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的过程中,有的老师感觉到新教材好看不好教,所谓好看,是指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学生有兴趣,喜欢看。老师感觉不好教呢,是觉得没有什么可教的,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教起;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在利用教材时简单的搞成看图说话,其结果是让学生干巴巴的表述图意,然后再“贴标签”似的说些无关痛痒的体会、认识……大道理;还有的老师认为新教材的图画、图片所呈现的生活场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是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的。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不用教材了呢?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使用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不能照本宣科,教材是需要师生创造的范例。一些教师看了《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后觉得插图多文字少没有什么可教的。其实,这是用过去的旧观念看新教材。以往我们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材即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复制教材上呈现的一切。而课改后的新教材以图为主,大多呈现生活场景与生活事件。那种照本宣科的做法行不通、也做不到了。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以图为主,又多呈现生活场景与生活事件,主要功能是能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能力。教材中范例的呈现目的,更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也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的范例。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能够真正地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是创造,而不是重复。教师要合理的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这样教材才能用活。2、不能看图说话,教材是可以对话的文本。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搞成“看图说话”,我们需要“看图对话”,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有专家指出,只有在对话中的儿童才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在使用新教材时我们要树立这种对话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种对话要关注一个基础,明确一个目的,设计多种形式。关注一个基础即对话中的学生往往是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正是我们开展经验性活动教学的基础。明确一个目的即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活动是引导学生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的生活,过更好的生活。设计多种形式即对话的形式不仅仅是你问我答,这里所说的对话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可以是感悟体验式,也可以是发现探究式……例如《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主题,在教学中,不要简单地上成书上的儿童是怎么做的,我要向他们学什么。而要通过书中的小女孩聚精会神地观察她养的金鱼,引发学生讲出“我”养兔、养蚕时怎么样……我”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正是教材上所画不出来的儿童的真切感受吗?通过这种对话,教材的范例性充分地得到体现;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对话,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3、不能弃而不用,教材是提升学生生活的拐杖。品德与生活课实施的是生活德育,以生活为依托,贴近生活是本课的显著特点,对于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是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的。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不用教材了呢?陶行知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东西搬一些到学校里,就好比搬一些树枝到鸟笼里,但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他还说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新教材实际体现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它不只是关注生活,它更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发展。教材更重要的功能是引起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活动,自我建构。教材是拐杖,在学步时,不去依靠是可能摔跤的。教材的确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但同时也关注儿童未来的生活。教材所呈现的生活不仅仅是“发展的果实”──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更是“发展的花蕾”──明日可能达到的发展标准。教师要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思想观点与认识。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不断与教材的思想观点及认识融合。在这种融合中实现对生活的提升。例如《爱惜书本和文具》话题。对于拿到新书、新学习用品的孩子们来说,这个话题他们有话可说。但往往会流于空泛。教材适时的提供了范例:我也想保护好书,可是它总爱卷角;笔老爱掉;本子总搽破……在教学中,这些范例就像拐杖一样,引导学生由空泛到养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塑造品德。学生会更深入地探究爱惜书本和文具的做法,在做中学,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体悟爱惜之情。4、莫让留白成空白。正确、合理使用教材中的留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莫让教材中的“留白”成为教学中的“真空地带”。其实,对儿童而言,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是他自己的生活,而教材中的留白就是现有的文本教材与学生现有生活之间的桥梁与媒介,它使儿童带着所有经验、全部生命生成德性,让我们的德育真正从原先的道德概念灌输转变成德行意义的自主建构。如在《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的留白,是为了便于教室里的儿童进行自我反省与评价,自己为家人做了哪些事情,还可以怎样做。这一留白,把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向教材中的儿童进行表达,可写,可说,可演;作为与教材对话中的儿童,他们是卷入者、参与者,也迫切希望将自己的感受、思想、感情和对问题进行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向对话的另一方(教材)表达,教材中的留白就成为儿童心灵表达的空间,孩子们或选择,或填写……挥毫留下心路点点。此时的教材,已经不再是外在于儿童存在的客体,而是伴随儿童成长的亲密伙伴,和他们的思想与心灵同频共振。教材留白也蕴涵着多重意义:它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它使教材成了儿童交流的拐棍和园地,让儿童表现而不再是倾听,是对话的卷入者,参与者;它使教材成了与儿童对话的文本:引导儿童自己去选择、做出判断,自己去操作、创作教材……运用新教材要有新理念,要有新思路,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出来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在对话中开发这些宝贵的资源,促进儿童的发展。白山市江源区松树小学赵建国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