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详解及基础复习与检测1《师说》课文详解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人。自称“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谥“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唐代著名散文家和诗人,“古文运动”倡导者。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世称韩、柳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一定)有师。师者.(语气助词),所以..(固定用来结构…的)传道受.(同“授”)业解惑.(疑难问题)也。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非生而.(表承接,却。)知之.(代道理和知识)者,孰.(代词,谁)能无惑?惑而.(表转折)不从师..(跟从老师),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难问题却又不向老师请教,其.(那些)为惑也.(句中语气,表舒缓),终.(终究)不解矣.(语气助词)。生乎.(介词,在)吾前,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得不到解决。出生在我之前的,其.(代“吾前生乎”者)闻道..(得知真理)也(句中语气,表舒缓)固.(本来)先乎.(于,比)吾,吾从.(跟着追随)而.(表顺接,并且)师之..(以之为师);如果他得知真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以道,即为师学道)也,出生在我之后的,如果他得知真理也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夫.(句首语气助词)庸.(岂,难道)知其年.(这里指生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那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贵,无论低贱,无论年长,不论年少,道之所存(存在的地方。),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嗟乎!师道..(从师的道求学理。)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唉!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很难啊!古代的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一般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其下圣人...(不及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益.(更加越发)圣,愚益愚。他们不及圣人也很远了,却认为向老师学习是羞耻的。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语气词表推测)皆出于此.(从师耻学而问于师)乎?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在这个问题上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己)也,则耻师..(以从习为师学耻。)焉,惑.(糊涂)矣。一般人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糊涂啊!彼童子之师,授之.(童子)书而习其.(指书)句读..(泛指文字诵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那孩子的老师,不过是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书的文句的人,还不是我所说的传授给他道理、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同“否”)焉,解释他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句读)学而大.(道理)遗.(丢弃),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代词这些)人,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像这样的人,我看不出他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各工匠这些人,不耻.(以…为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可是士大夫这一类人,如果称“老师”、称“学生”等等,这些人就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块嘲笑他。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相似)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耻辱;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唉!求师之道德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齿..(不屑极度一提蔑视),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啊)!君子不屑一提,现在君子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他们,这可真值得奇怪啊!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这些人),其贤不及孔子。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老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比不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走路),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即六经,指《诗》《书》《易》《礼》《乐》《春秋》)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经传.(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皆通.(普遍)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和传文,他都普遍地研习过,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向我学习。余嘉.(赞赏)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便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师说》详解及基础复习与检测2基础复习与检测一、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2、或不焉,或师焉()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4、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5、句读..之不知:(古义:今义:)6、今之众人..:(古义:今义:)7、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今义:)三、解释加点在句中的具体含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师.道也()3、吾从而师.之()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朔气传.金柝()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3)道1、有碑仆道.()2、吾师道.也()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策之不以其道.()5、何可胜道.也哉()6、道.相似也()(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7、其.出人也远矣()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5)于1、其皆出于.此乎()2、拜送书于.庭()3、学于.余(耻学于师)()4、于.其身也()5、师不必贤于.弟子()6、不拘于.时()(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择师而教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句读之.不知()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辍耕之.垄上()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0、君将哀而生之.乎()11、蚓无爪牙之.利()12、吾欲之.南海()四、词类活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者终不解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而耻.学于师()3、小.学而大.遗()4、位卑则足羞.()5、吾从而师.之()6、吾师.道也()五、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其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而耻学于师。3、师不必贤于弟子。4、不拘于时,学于余。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8、则群居而笑之。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理解性默写检测:(1)“没有人是天生懂得道理的”这句话与《师说》中的那句话一致?(2)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感叹的两句是?(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小在人如果闻道在自己之先,也要以之为师,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