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游国恩本)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游国恩、袁行霈文学史复合压缩版先秦部分一.什么是神话,神话的产生与功能。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创作的神异故事。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都在《淮南子》中。《山海经》是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书。其他有《诗经》、《楚辞》、《左传》、《庄子》、《淮南子》等,也有神话记载。二.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2始祖神话。女娲造人、补天。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射落九个太阳。仓颉造字。三、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1,忧患意识。2,厚生爱民意识。3,反抗精神。四.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以己观物。2具体形象。3情感体验。4象征隐喻。(可以简单记为3个特点:朴素美、怪异美、悲壮美)五、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1神话历史化(主要方法是删削和改造)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2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六、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1其创作基础是现实的,创作方法是浪漫的。2其浪漫主义精神,新奇迸发的幻想,启发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如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特别是戏剧如《柳毅传书》《张生煮海》3尤其重要的是神话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以及对现实的积极态度,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鼓舞人民的革命精神,对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起重要作用。七、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诗经》的来源及编定,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八、诗经的流传:三家诗、四家诗、毛诗秦火后,汉代出现了鲁、齐、韩三家诗(今文),另有古文毛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三家诗加毛诗又称“四家诗”。今传本《诗经》即“毛诗”。九、诗经的内容《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的歌功颂德之作。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如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风2农事:《诗经》中的《臣工》、《丰年》,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3燕飨:《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燕飨诗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风4怨刺诗: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魏风·伐檀》对不劳而获、无功受禄者甚为愤慨,风5战争徭役诗:有的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小雅中的《出车》。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中的徭役诗,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如《唐风·鸨羽》。《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风6婚姻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重要的、最精彩动人的篇章。《周南·关睢》写男子对女子的爱幕之情,《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如《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十、《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赋、比、兴三种手法,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如《七月》主要用赋法。《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郑风·野有蔓草》。《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秦风·蒹葭》,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2句式和章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3《诗经》的押韵方式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还有句句用韵,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4《诗经》的语言不仅有音乐美,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苡》,将采芣苡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5《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的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十一、《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抒情传统。(2)“风雅”精神。(3)比兴典范。(4)四言长存。】1现实主义的精神。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际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反对形式主义。2对历代民歌的影响,现实主义创作。3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才能,有力的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增加了新鲜的血液,有了新的进展。由诗到词,由词到曲的文体转变,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4消极影响:A不少雅诗和颂诗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后世封建文人正是把这些继承下来,用以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明”,成为他们献媚求宠的手段。历代礼乐志中所载的郊庙歌、燕射歌,以及虚夸的赋、颂、铭、诔等都是这一类作品。B汉代以来被定为儒家经典,历代经学家并做了种种歪曲的解释,《诗经》的真正面目被掩盖了,几乎完全变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厚人伦”“美教化”的说教工具。十二、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这是根据游国恩本总结的):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十三、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春秋,春秋笔法(P51-56)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商周铜器铭文或金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尚书》文字古奥典雅,颇有语言技巧,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春秋笔法是《春秋》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思想倾向,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写作方法。《春秋》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十四、《左传》及其艺术持色(P59):《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相传作者为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春秋》三传:《左传》、公羊高《公羊传》、榖梁赤《穀梁传》。1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如重耳出亡)戏剧性。2善于描写战争。如五大战争:晋楚城濮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秦晋崤之战和齐晋鞌之战。另外如鲁齐长勺之战(见《曹刿论战》)。3善写行人辞令。(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4人物个性鲜明。(郑庄公)5用语词约义丰。《左传》叙述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