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常见文言虚词专讲常考题目类型: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2、句子的翻译和理解。2、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作用(1)“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指人事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以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宋何罪之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词尾,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可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用作动词,后面常接地名,可译为“去、到、往”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例题精讲: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①彘(zhì):猪②特:只是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课堂练习: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A富人见之B,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C,挈妻子而去之D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注释】①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②颦:读pín,皱眉头。③里:乡里。④美之:可解释为“以……为美”或“觉得……美”。⑤坚:紧紧地。⑥挈:读qiè,携。⑦妻子:妻子和孩子。⑧去:离开。⑨走:跑。⑩所以:……的原因。1.画线句子中有四个“之”字,其中一个“之”字与其它三个用法和意思都不一样,请写出这个“之”字(写出序号)。(1分)(2)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2、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耶?《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河中石兽》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课堂练习: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5.先生其此类乎?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以1、作为介词表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2、作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表示范围译为“到、已经”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例题精讲: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课堂练习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6-18题。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6、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4)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表示承接,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表示转却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但”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课堂练习:1、人不知而不愠。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5、执策而临之。6、余闻而愈悲。7、黑质而白章。8、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5)于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6、被。例:受制于人记忆顺口溜: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课堂练习: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课后作业一、文言阅读。(9分)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理解词句意思。(3分)履()度()遂()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文。(4分)①何不试之以足?②宁信度,无自信也。3.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告诫我们做事。(2分)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2分)(1)赵且.伐燕()(2)渔者得而并擒之.()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19.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3分)遇到失意伤心事,多想有一个懂你的人来指点迷津,因他懂你,会以我心,换你心,站在你的位置上思虑,为你排优解难。一个人,来这世间,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事理,才能不断成长。就像躬耕于陇亩的农人,必须懂得土地与种子的情怀,才能有所收获。一个女子,一生所求,莫过于找到一个懂她的人,执手白头,相伴终老。即使芦花暖鞋,菊花枕头,也觉温暖;即使粗食布衣,陋室简静,也觉舒适,一句“懂你”,叫人无怨无悔,愿以自己的一生来交付。懂得是彼此的欣赏,是灵魂的轻唤,是惺惺相惜,是爱,是暖,是彼此的融化;是走一段很远的路,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依然在你的视线里;是回眸相视一笑的无言;是一条偏僻幽静的小路,不显山,不露水,路边长满你喜爱的花草,静默无语却馨香盈怀,而路的尽头,便是通达你心灵的小屋……瑟瑟严冬,窗外雪飘,絮絮自语说了这多,你可懂我了吗?若你知晓,无需说话,只报一声心灵的轻叹,那,便是我的花开春暖。你相不相信,人生有一种念想,不求奢华不求结果,不求你在我身边,只愿有一种陪伴暖在心灵,那,便是懂得。有人懂得是一种幸福,懂得别人是一种襟怀,互为懂得是一种境界。懂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