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世说新语》论文对于《世说新语》这本书,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而对于我个人而言,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之后我感触最多的是四个字“以小见大”,《世说新语》中往往以短小的故事,精炼的语言去给人以深思,去细细品味人生哲理。现代人的生活紧张忙迫,很少有耐心看长篇大论,短小的文体应运而生。它可以轻松立读,也可以在匆忙的生活节拍中找到放松与消遣。其实,文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能在电光石火的一刹那带给人一种顿悟,或者在时间的切片中给人留下一点烟花似的回忆,那会是好文章。我认为在我们的古典文学里,最接近小小说的形式而又经得起时间洗淘的著作,那就是《世说新语》。比如在《忿狷》第二则中: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真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意思是: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扎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于是他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踩到。十分愤怒,又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王羲之听了大笑说:“王承有这种性格,都不值得一提,何况王蓝田呢?”这篇文章是一篇刻画人物性格的精品,仅五十余字便将人物急躁无比的性格活画了出来,使人过目难忘。作者妙用动词“刺、掷、蹍、啮、吐”,进行典型的动作描写,用“怒”真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睹其人,而终得其神,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世说新语》的特点——以小见大。在整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桓温这个人物。在《黜免第二十八》第二则中有: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大意为,东晋的桓温去攻打蜀地的成汉政权(“东晋十六国”中十六国之一,最终灭于桓温),部队行进到三峡的时候,军中有人捉到了一个猿猴。这个猿猴的母亲沿着河岸哀嚎,桓温的船队开了百余里,母猿跟了百余里,最后跳到船上就死了。打开它的肚子一看,它的肠子断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温听见这种的行为之后非常气愤,就下令贬退了那个人。有人说,因为桓公被母猴爱子心切所打动,悲悯母猴失子之痛,厌恶捕猿者的冷漠无情,所以下令罢免了那个人。而我认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且是占很小一部分的。首先来看看恒温这个人: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汉族,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杰出的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宣城内史桓彝长子,东汉名儒桓荣之后。晋明帝司马绍之婿,曾经因溯大江(长江)之上剿灭盘踞在蜀地的“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后秦、前燕),战功累累。公元361年至公元373年独揽朝政,欲行篡位之事,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死前欲得九锡亦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时也未能实现。桓温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楚宣武皇帝”。这样一个野心家似乎不太符合“仁”这个儒家核心思想,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思考并不是没有什么道理。首先,他是去伐蜀势必不能给蜀地之人带去一个残暴的形象,如果可以用微小的代价,给蜀地之人留下一个仁爱的形象,一方面可以瓦解蜀地之人的抵抗意志,另一方面在攻打下蜀地之后可以守业,俗话说打天下易守业难,从这件事可以为以后政事的顺畅埋下伏笔,让天下人认为桓温对待动物都如此善心,定是一代明主。但是,也能看出桓温不够狠辣,他没有杀了那个小吏,做的不够坚决,将相,帝王之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而桓温却仍有恻隐之心,只能说帝心不稳。在三国中曹操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在另一则《黜免第二十八》第四则中有:桓公坐有参军椅烝薤不时解,共食者又不助,而椅终不放,举坐皆笑。桓公曰:“同盘尚不相助,况复危难乎!”敕令免官。桓温的宴席上有个参军用筷子夹烝薤没能一下子夹起来,同桌的人又不帮助,而他还夹个不停,满座的人都笑起来。桓温说:“同在一个盘子里用餐,尚且不能互相帮助,更何况遇到危急患难呢!”便下令罢了他们的官。从这篇故事中可以看出桓温的果断,从小事中看大势,眼光高远,作为果断,毕竟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发现隐患以雷霆万钧之势铲除,,避免将来影响大事,其次警醒其余部众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团结协助,不要各自为政,以大局为重。还有“共食者”必然是桓温的心腹,而心腹者指亲信的人;亲随,不轻易对别人说的话,特别体己能把秘密与重任托付之人。这就要求他们善解主意,而不是看热闹,让人心寒。虽说做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是小事往往最能反映事件的真实状况。可见桓温此人看人洞若观火,识人辨人有独特之道。在《方正第五》第五十五则中有:桓公问桓子野:“谢安石(谢安)料万石(谢万)必败,何以不谏?”子野答曰:“故当出于难犯耳。”桓作色曰:万石挠弱凡才,有何严颜难犯!”桓温问桓子野:“谢安石已经估计到万石一定要失败,为什么不劝他改正错误?”子野回答说;“自然是由于很难触犯呀。”桓温生气地说:“万石是个软弱的庸才,还有什么威严的面孔不敢触犯!”从此事中可以看出桓温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并不因为人而留情面,只是就事论事,耿直果敢,他胸怀谋略,却是一个爱憎分明,真情真性的人,他经常毫不隐瞒自己心中的爱憎及所思所想。桓温憎恶王述,曾直说他是母狗;桓温与刘惔不和,径直用弹弓打坏他的枕头;途径王敦墓地,直赞他是“可儿”,丝毫不顾忌王敦曾经谋反叛逆;他直述自己想要留名于世的渴望“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毫不虚伪做作,这一点远远强过那些道貌岸然的士族。他真情真性待人,在人人戴着面具的官场上,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一点。即使放到现在,又有哪个高官敢于当众公开自己对同僚的指责?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桓温有大气有大志有大才。在《识鉴第七》第二十则中有:桓公将伐蜀,在事诸贤,咸以李势在蜀既久,承藉累叶,且形据上流,三峡未易可克。唯刘尹云:“伊必能克蜀。观其蒲博,不必得,则不为。”桓温将要讨伐蜀地,当时居官的贤明人士都认为李势在蜀地已经很久,继承了好几代的基业,而且地理形势又居上游,长江三峡不是轻易能够攻克的。只有丹阳尹刘真长说:“他一定能攻克蜀地。从他赌博可以看出,没有必胜的把握,他是不会干的。”这则故事一方面反映刘真长的先见之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桓温这个人的性格:从不做没把握的事情,看问题比较深远,敢于挑战不平常的事情,内心活跃着不稳定因子,像一个炸弹,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爆炸,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桓温就是一个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也正是这种不安定因素,才能使桓温在历史留名。“时势造英雄”桓温或许算不上英雄,更不是枭雄,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个人物,一个历史不能缺少的典型人物。在《品藻第九》第三十二则中有:时人共论晋武帝出齐王之与立惠帝,其失孰多。多谓立惠帝为重。桓温曰:“不然,使子继父业,弟承家把,有何不可!”当时人士都评论晋武帝令齐王归国和确立惠帝的太子地位两件事,哪一件事失误最大。多数认为确立惠帝一事失误最大。桓温说:“不是这样,让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让弟弟治理王国,有什么不行!”这件事情上说明桓温的聪明,众所周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是一个傻子,还是一个奇葩的傻子,而晋武帝的弟弟齐王英明神武是帝君的不二人选,但是最后晋武帝司马炎还是传位傻太子,猜忌自己的弟弟。桓温在这件事情上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浅显的看是桓温的与众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是一种表示,一种态度,对君王的表态,我桓温尊重皇帝的看法,维护皇帝的权威,会取得皇帝信任。从这里看出,桓温胸有谋略,并不是莽撞之人。古云:“时势造英雄。”一个人的性格与其生长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在桓温跌宕起伏的一生中的得到了极好的诠释。从意气风发的美少年,到驰骋沙场的青年将军,再到大权在握的大司马,最后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却仍旧是一个心愿未成的老人,一个悲剧的人物。可叹可惜。桓温,其实是一个重情重义,才能过人,心怀善念的真血性的人,然而,早年的备受排挤使他养成了极度自尊,渴望被重视,被认同,又骄傲的个性。他想要获得别人的尊敬,渴望实现光复北地的愿望。谋反的意图,也不过是不被信任,愿望受阻后,在失落之中不甘心的反抗。他有曹操的谋略,却缺少了孟德的魄力和冷血,这也是他篡位未成的原因之一。桓温是一个极其好强的人,过于看重功名荣耀。在桓温的眼里,帝王只是能使自己发挥才能的工具,一旦最高统治者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桓温是可以将其弃之不顾的。究其根本,桓温如此热爱权势,实在是因为平生抱负不得施展,又得不到信任的原因。倘若皇帝果真英明,那么桓温绝对是一代文成武定的名臣,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也将会改写。可惜,时势不容英雄,桓温终未实现抱负,反被冠上乱臣贼子的骂名。那么,桓温终究没有推翻东晋,与曹操相比,他还是不够决绝狠毒,为人情顾忌,又过于谨慎。桓温终究只是:“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未能有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那般自私。桓温,一个饱受争议的英雄,其实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甘冒生命危险为父报仇,珍视同谢安的友谊,关爱下属,仁爱百姓。他心怀复国大计,却不得施展。他文武双全,屡立战功,却遭朝廷猜忌。他争强好胜,一心出人头地。他心高气傲,容不得无能谄媚之人。桓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我看来,他如果多一丝狠辣,结果肯定会有所不同,但是这样一个人物敢爱敢恨更是让我欣赏。从《世说新语》这本书中我阅读到了一个鲜活的桓温,一个敢爱敢恨,壮志凌云,有大气的人物。这是一部经典,需要时间的积淀,去细细的品味,仔细地思考,自己的理解。它带给我最多的还是“以小见大”,从细小的地方着手去寻找更深层次的内涵。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