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无形为有形-转抽象为具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化无形为有形,转抽象为具体世间万物有的东西可以眼观、口述、手触、鼻嗅,也有的事物不能直接加以描写,但可以借助其他事物来反映它。例如:风是无形的,但画家却可以表现风,他不能直接画出风,但他可以画树的摇晃,衣带的飘飞,尘土的飞扬,让人感受到风速的大小、风的气势如何。诗人也一样可以借助外物表现风,唐代岑参诗:“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开头三句无一写“风”,但捕捉住了风“色”。“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吼,黄沙飞扬,遮天蔽日,一片混沌的景象。后三句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天转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而写风声。“吼”字形象地显示出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加上“乱”字就更能表现出风的狂暴。唐代贺知章的咏柳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出来。这“剪刀”裁制出鲜红嫩绿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咏风》(唐)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无形的风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有情有义。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把原来抽象的风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又如:愁更是一种不可见不可触摸,较为隐蔽的情感活动,如果只是说“我很愁苦”之类,因无具体的东西可以感受,所以就不会给读者留下震撼人心的艺术美感。诗人写愁,就是把愁写成可视、可量、可抛、可割、可剪,甚至可洗的东西。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之多就是可视的了。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愁之长就是可量的了。李清照:“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愁之重就是可称的了。刘秉忠诗:“一曲清歌一杯酒,为君洗尽古今愁。”愁在这里又是可以拿酒来洗一洗的物体了。声音虽可耳闻,但毕竟也是无形的。在间接写形的文学作品里,也可以把它形象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就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把琵琶乐调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中“急雨”比喻声音急骤,感情悲愤;“小弦切切如私语”比喻声音轻柔委婉,感情凄凉;“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声音清脆圆润,感情明快;“间关莺语花底滑”比喻乐声婉转流利,感情悲哀;“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乐声缓慢,低沉艰涩,感情凄楚难表;“冰泉冷涩弦凝绝”比喻乐声停顿无声,感情压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激越雄壮,达到了高潮;“四弦一声如裂帛”比喻乐声戛然而止,强音收尾。整个描写不仅给读者一种生动形象的具体感受,而且写了乐曲旋律的变化。大鼓书是一种诉诸听觉的艺术,而要用文字将听觉美感表达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清代的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一文中,凭借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选用常人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成功地再现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你看作者用“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一想象出的体验作比喻,来描绘白妞开始说唱时给人的妙境;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像放那东洋烟火……纵横散乱”这样神奇的比喻,以形喻声,把人的视觉与听觉沟通起来,将“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又“节节高起”再“千回百折”的音乐妙处表达得何等形象,何等真切。再如说“春天来啦”,这不过是一般的陈述句。而辛弃疾词:“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溪头荠菜花开的旖旎风光就使春到陌上变成有形的了。同样,只说“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汪村事事幽”,固然也写出了被一条碧绿的江水所环绕的江村的自然环境的宜人,但读者对“事事幽”的感觉仍然还是泛泛的。而当杜甫紧接着补充了“自去自来堂前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些很能说明所以“幽”的细节后,读者的感受和印象也就既清晰又深刻了。以上举例或用比喻,或直接加以具体形容,可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化无形为有形,转抽象为具体,可说是艺术创作的一条法则。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这一法则的具体手段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画家可以直接用颜色诉之于视觉,而诗人则间接地用能迅速唤起线条感、色彩感、明暗感和层次感的词语。但不论直接或间接,都必须有明晰可感的形象。有“诗是无形画”(郭熙语)的说法,这里的“形”只是就直接的视觉形象说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的写法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法则,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别,作文应依据文章的主旨、文体、材料与自己的特长,当然化无形为有形,转抽象为具体,这条艺术经验不容忽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这需要具备多种素养,但最根本的是深入生活。所谓“深入”,就是对客观事物不仅“目击”,而且“心击”,即不光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去接触和感受。这样才能对客观事物之外貌和内蕴心领神会,才能写出形神兼备的美文。(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复兴中学)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