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思想历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的思想历程黑格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黑格尔《哲学法原理》)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创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由德国本身现实矛盾,英法两国资本主义现实矛盾的发展决定的2一·参加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向黑格尔•1.历史背景:德国哲学革命造就了德国古典哲学。宗教战争的失败,十七世纪三十年战争的破坏。德国政治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停滞于落后状态,导致了德国资产阶级异常的软弱。他们没有战斗力,只能从对封建社会的妥协中依靠他们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以避免法国革命在德国的重演。德国资产阶级陷入纯思维的领域去表达他们对于理性,人权和自由等的理想愿望,而这种愿望在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中得到了强烈的表现。•2.年轻的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中这样写道他说:“那些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从这篇作文可以看到,这时的马克思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有一种可贵的求实精神。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docx•3·马克思在1837年11月10日给父亲的信中说明,他已经钻研了黑格尔及其学生的某些著作。这时,他也结识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布·鲍威尔(1809—1882),弗·科本(1808—1882)等人,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青年黑格尔派.docx•4·1836年10月22日,卡尔·马克思进入柏林大学。但是他对那里的课程似乎并不十分感兴趣。在九个学期当中他只不过修了十二门课程,主要是法学必修课,而且就是这十二门课程,他大概也很少去听讲。在正式的教师当中,只有爱德华·甘斯对卡尔·马克思的精神发展有过一些影响。他听甘斯刑法和普鲁士国家法,而甘斯本人会证明马克思在听她的课时时是“极为勤奋”的。但考语照例总要个人情面的成分。比这样的考语更有说服力的,是马克思最初的一篇论文中跟历史法学派所尽情的无情的争论。以及它对法律和立法的发展的有害影响。•不过,据马克思自己说,他在大学修法学课程只是次要的;他认为历史和哲学才是主要的课程,但就是这两门课程他也很少去听讲,,而仅仅选修了加布勒尔所开的必修课逻辑学。加布勒尔是黑格尔的正统继承者,然而也是黑格尔的所有平庸的附和者中最平庸的一个。(《马克思传》弗·梅林)•5.1841年3月,马克思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写成了她的博士论文。博士论文所表述的哲学新年是主要倾向,说明马克思当时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因为他强调在在世界发展中自我意识是决定性的力量。但同时有表明,他不仅同黑格尔哲学存在分歧,而且也开始越过了青年黑格尔的思想。黑格尔对古希腊唯物主义者,特别是对伊壁鸠鲁事特别蔑视的。而文中马克思却是对伊壁鸠鲁予以推崇。特别重视伊壁鸠鲁的自由思想和无神论。在附录中有批“评普卢塔克对伊壁鸠鲁神学的论战”。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docx•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希望能在波嗯大学取得教授职位从而更好的投身于学术研究。但是他当时的政治态度和当时普鲁士的反动政策之间的矛盾注定了他这一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因此他转向报刊工作直接投身于现实政治斗争,进入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时期。•从以上史实说明:马克思在早年时期在政治上已经是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的参加了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斗争。他虽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其世界观还是唯心的但是在许多问题上还是与青年黑格尔派存在着分歧的。•马克思青年时代的世界观曾发生过“两个转变”,即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写道:“准备好做出职业选择的年轻人能够为他们主导思想而牺牲生命、竭尽全力……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17岁时的马克思已经具有献身人民解放事业的政治抱负,是其共产主义世界观萌芽的标志。•2.1836年10月马克思在学给父亲的信中这样说道:“我最后的命题原来是黑格尔体系的开端。……这个在月光下抚养大的我的可爱的孩子,像欺诈的海妖一样,把我诱入敌人的怀抱。”马克思指的这个“敌人”就是黑格尔,为了不坠入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藩篱,马克思放弃了这个提纲的写作。•3.总括以上史实,马克思从青年时代(约19岁-22岁)已经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赞成真正的共产主义理论。(此为本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两个转变”说是学术误判.docx二·马克思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1.历史背景:19世纪德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人民大众深受苦难。人民没有言论出版自由权。这些引发了马克思的极大同情,更激发了他对社会真理的探求。马克思看到了当时自由被压抑、理性被颠覆的现实,看到资本家的贪婪和资产阶级政府的腐朽以及人民大众的反抗。面对现实的社会冲突,如何正确认识其本质,揭示资本主义的罪恶,探寻人民大众摆脱苦难的道路,展现理性与自由的价值,成为青年马克思的人生追求。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科伦仅仅资产阶级的报纸《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新的岗位使马克思跳出了单纯研究政治理论问题的圈子,深入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从而为他向威武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马克思在1942年所写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和《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中,马克思不仅揭露了普鲁士国家反理性,反人民的本质,而且进一步之处了社会等级地位对思想观念的影响。坚决捍卫贫苦群众的利益,对林木占有者和省议会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判。马克思还进而接漏了省议会为贵族的本质。但是他却把贵族等级的反对出版自由,市民等级的反对出版自由同企业的营业自由相提并论。主要的还是从法律政治上的角度批判了省议会和林木占有者。对国家的看法还是没有办妥黑格尔的影响。•这里的论战不是个别人的,而是等级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如果法律把那种未必叫做违反森林条例的行为成为盗窃森林,那么法律就是撒谎,而穷人就会成为法定谎言的牺牲品。(《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一切国家机关都应成为林木战友这的耳,目,手,足,为森林占有者的利益探听,窥视,估价,守护,逮捕和奔波。。。。。。多方面反映了省议会的精神,也可以说是反映了省议会的真正本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doc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doc•3.1943年1月在《摩赛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指出,当地农民贫困状况的造成与普鲁士政府推动的反动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指出:“在研究国家生活的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性,而不是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即使行政当局具有最善良的意图,他还是不可能摧毁这些本质的关系势力。。。。这些本质关系就是管理机构内部的官僚关系以及管理机构和被管理就够之间的官僚关系。”(《摩赛尔记者的辩护》)马克思在这里很显然已经不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的体现,而是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般关系。这些关系式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人的行动决定。摩泽尔记者的辩护.docx•4.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强调了要用食物本身的语言来说话,来表达事物的本质特征,要使事物本身突出,要按照事物的本质的要求去对待各种事物。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doc•5.(选)《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莱茵报》刊登两篇同情共产主义文章。1842年9月11日青年黑格尔派赫斯支持英国宪章运动《莱茵报》上说:“十九世纪的任务不仅要反对封建贵族统治,而且要解放整个社会,消除赤贫和豪富的对立实现国家的统一。宪章运动和共产主义空想.docx(本组摘录总结)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docx•《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的进展:•1·看到了物质利益在历史上的作用。•2.看到了等级差别的存在以及等级与私人利益的关系•3.看到了法的可关心。•4.看到了社会关系对认得独立性,客观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5.更加强调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反对割裂思维与存在时思维脱离存在在春思维中兜圈子的主观主义。•以上史实说明虽然马克思这是仍然把国家看成理性的体现,但他通过直接的接触现实生活,通过对社会现实和经济问题的探讨,已经清楚的看到社会上存在着利益的对立不同等级,国家是为贵族和特权者死人的特权服务的工具。现实国家中的自由,只不过是一些人的特权,在国家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的不是观念力量而是等级低位,物质利益。这些观点充分的表现了马克思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在《莱茵报》时期他已经在为穷苦人民辩护开始把立足点转移到无产阶级方面。也证明了他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三·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1.历史背景: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1943年2月,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刚要》中明确的提出了吧哲学翻转过来的任务。按照马克思的缘由信仰,合理的社会生活只有摆脱“私人利益”的缠绕,依靠普遍性才能实现。但是事实证明正好相反。1842到1843年之交,普鲁士政府对政治自由大举进攻,《莱茵报》被查封了这对马克思就意味着民主主义理想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破产。于是他开始重新审视国家和“市民社会”,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于是马克思在1843年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马克思完成世界观的转变,是从对合格而的法哲学批判开始的。1843年3月31日,《莱茵报》被迫停刊后,马克思认为“必须为真正思维着的独立的人们寻找一个新的集结地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页),从而积极筹划出版一份能够同时面向德国和法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期刊。为此,马克思致信青年黑格尔左派政论家卢格,提出与其合作编辑出版《德法年鉴》的设想,卢格对此表示支持,并愿意亲自参与创办《德法年鉴》。•。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刊物.docx•2.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明确的肯定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进一步揭示了私有财产对整机国家的支配作用。他明确的指出,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社会物质生活关系。这是马克思接近唯物主义史观的重要标志。在此文中马克思说明了矛盾的本质是存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中,也认识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作用,但他还没有对矛盾的同一给予比较的注意。•3。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和宗教解放是两回事,政治解放不以宗教解放为前提。政治解放不同,它与宗教并不互相矛盾,政治可以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不为某一种宗教服务,但是政治解放并不是彻底没有矛盾的解放。【宗教之间存在矛盾人类解放才是真正没矛盾的解放(本组理解)】马克思在探索怎样完成人类解放的任务时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是说只有把哲学斗争和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互为物质和精神武器。这说明马克思已经根本的否定了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开始达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4·1844年3月至8月马克思血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容是多方面的,在这里马克思批判过的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思想,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自我异化,论证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客服,因此引申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结论。这是马克思思想上的重要发展。•《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思想的进展:•1.论述了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关系提出宗教不是世俗,狭隘行的原因,而只是他的表现,人民的政治异化决定人们的宗教异化要把对宗教的批判改为对政治对国家的批判•2.分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深刻的批判了政治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