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六甘肃省草产品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甘肃省农牧厅二○○四年九月规划审定首席专家:陈宝书规划编制技术负责:韩天虎执笔:王汝富王俊梅修订:草原处规划组织编写:发展计划与市场信息处1目录一、草产业发展现状…………………………………………………1(一)基本情况………………………………………………………1(二)存在的问题……………………………………………………2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3(一)市场前景分析…………………………………………………3(二)竞争力分析……………………………………………………4三、发展思路和目标…………………………………………………6(一)发展思路………………………………………………………6(二)发展目标………………………………………………………8四、优势区域布局……………………………………………………8(一)河西走廊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产业带………………………8(二)陇中草产品生产转化优势产业带……………………………9(三)陇东草产品生产转化优势产业带…………………………10五、主要建设项目…………………………………………………11(一)牧草良种繁育与推广工程…………………………………11(二)牧草产品规模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12(三)草业科技支撑工程…………………………………………13(四)质量检测体系………………………………………………13(五)草业信息服务体系…………………………………………14六、投资和效益分析………………………………………………14(一)投资…………………………………………………………142(二)效益分析……………………………………………………15七、计划进展………………………………………………………17八、保证措施和政策建议…………………………………………18(一)政策措施……………………………………………………18(二)技术措施……………………………………………………18(三)组织措施……………………………………………………19附表1甘肃省草产品优势区域主要建设项目表2甘肃省草产品优势区域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表3甘肃省牧草种子生产基地规划表附图甘肃省草产品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1甘肃省草产品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为了正确指导和积极稳妥地推进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把甘肃建成重要的草产业和畜牧业基地,特编制《甘肃省草产品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一、草产业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甘肃是一个发展草业比较早的省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央“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的号召下,全省人工种草面积每年以300~400万亩的速度增加。1987年全省人工草地留床面积曾达到1200多万亩,居全国之首。这一时期的种草在促进干部群众转变“以粮为纲”的传统观念、节约饲料用粮、缓解粮食供需矛盾、停止植被破坏、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植分散,规模化程度较低,并且种草与养畜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加之产业开发意识不强,后续产业跟不上,种草的效益没有得到较好地体现,使种草没有深入持久地坚持下来。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启动,草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省每年人工种草面积保持在500万亩以上。2002年全省完成人工种草550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280万亩),人工种草留床面积2达1420万亩(其中紫花苜蓿种植面积60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5%),位居全国第二。新增种子基地3万亩,牧草种子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草产品总加工能力35.1万吨(全年实际加工草产品12.6万吨)。牧草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68个,其中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的13个、经纪人和草产品加工专业大户带动型的55个,草产品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在国内处领先地位。总体上看,当前我省草业开发呈现出4个显著特点:一是各地对草产业合理定位,将草产业开发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口和振兴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制定了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了政府推动和扶持的力度。二是由于种草养畜的效益比较高,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群众种草的积极性日趋高涨。三是由于退耕还草、退牧还草、“三化”草地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牧草种子需求增大,种子生产急速升温。四是规模经营势头强劲,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和经济实体纷纷投资进行草产业开发,成为我省草产业开发中强有力的龙头。(二)存在的问题草产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虽然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良种繁育体系仍不健全,种子生产、经营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较低,牧草种子质量难以保证,良种化程度较低。二是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措施不到位,科技、市场信息不畅,生产盲目性大。三是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小,规模化程度低,草产品加工原料供应相对滞后。四是草3产品档次较低,品质较差,产品技术含量、商品化程度低。五是产业开发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有效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体系,草产品质检配套体系尚未形成。六是运输途径不畅,制约草产品进入外省市场。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一)市场前景分析首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奶和低脂肪的牛羊肉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牛羊肉消费量快速增长,奶业发展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草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迅速发展的畜牧业必须以与之相适应的草产业作支撑,因此,草产业发展前景较为乐观。其次,国内、国际市场对草产品需求量大。目前我国高蛋白饲料资源短缺,主要通过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添加量和进口蛋白饲料来解决。据农业部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草产品短缺将达1200万吨,2010年将达1500万吨。有关资料表明,苜蓿草产品在我国年需求量为300~500万吨,国际市场年需求量为500万吨,预计尚有700万吨的需求空间。由于国际上普遍禁用动物蛋白饲料添加剂,苜蓿是很好的替代品,从发展情况看,使用脱水苜蓿搭配少量精料满足肉牛、肉羊、奶牛高水平生产条件下需求的全部蛋白饲料已成趋势。预计国内苜蓿产品的年需求量十年后达1000万吨,国际市场对苜蓿草产品的需求仍将剧增。因此,以苜蓿为主的优质草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量。第三,草产品经济效益好。种植牧草既满足了畜牧业发展的要4求,又可形成较为合理的“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种植结构,为农牧民增加收入提供了途径。目前,国内市场粗蛋白含量为15%的苜蓿草粉出厂价为每吨1000元左右。粗蛋白每上升1个百分点,价格相应提高100元。在陇东一些干旱地区,种植1亩苜蓿相当于5亩粮食的收益,如果通过养畜转化,效益还会有大的提高。河西走廊种植1亩苜蓿,比种粮食增加收入150~180元。岷县生产的猫尾草、红三叶草产品每吨达到2000元以上,而且供不应求。因此,从市场价格走势看,草产品有较大的获利空间。第四,牧草种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按全省年种草600万亩计算,需种子至少在600万公斤以上,以现有的生产能力,缺口近百万公斤。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化”草地治理等一大批草地基本建设项目和城市草坪绿化工程的实施,预计近十年内优质牧草种子和草坪草种子短缺的趋势不会改变。加之我省牧草种子在国内具有较好的声誉,每年外调量在20万公斤以上。因此,种子产业前景十分看好。(二)竞争力分析第一,政策优势。为贯彻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农业部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意见》,确定把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特色农业、畜牧业、退耕还林还草、旱作节水农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工作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中明确将草产业、畜牧业确立为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各县市也把草产业发展作为优化农业结构和有效增加农民5收入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措施,在征地、用水、税收、信贷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大了扶持力度。因此,自上而下,为草产业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二,资源条件优势。甘肃光热、土地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农作物和牧草的优质高产带和一些名特优农(草)产品及其制种生产的最佳产区之一。全省有天然草地2.6亿亩,占国土面积的39.04%,是耕地面积的3.31倍,林地面积的4.05倍。天然草地的牧草种类有154科、716属、2129种。目前已在生产中应用并经国家牧草品种审定委员评审登记的品种有陇东苜蓿、甘肃红豆草、黄河二号沙打旺、甘南垂穗披碱草、天水白花草木樨、甘农一、二、三号苜蓿、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老芒麦等18个品种,其中,苜蓿地方品种占全国的30%以上。宜草土地资源丰富,中东部地区有2100万亩坡耕地适宜退耕还林种草,河西地区在林缘、沙缘区有150万亩耕地可适宜种草。全省现有耕地中尚有大量的低产田需要依靠种草改良,实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牧草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调整。此外还有近1000万亩待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适宜于草产业规模开发。第三,区位优势。甘肃是全国唯一跨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的省份。这种独特的区位条件决定了甘肃气候多样、物种复杂。决定了甘肃是我国各类牧草的高产优质带和最佳制种产区。尤其是河西地区,气候干旱、光照充足、病虫害少、有灌溉条件,进行牧草种子和草产品规模化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甘肃拥有多种高产优质当家牧草品种,可6以适应多种不同的气候条件,紫花苜蓿、红豆草等牧草种植面积多年位居国内其他省区之首,已经具备了产业化开发经营的基础条件。第四,科技优势。甘肃是全国草业科技和信息的中心,拥有各级草业科研、教学、推广人员近2000人,聚集了一批优秀的草业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草业学报》、《草业科学》等4个国家级刊物出版发行,有各级畜牧兽医学会、草原学会、草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人才优势和学术优势为组织草产业开发联合攻关,创建知识技术密集型草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省内有关院所开发的计算机智能化专家系统,将对草产业开发从宏观决策到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有效保证甘肃草产业开发占领科技制高点。第五,开发基础优势。甘肃广大地区都有种草养畜的传统习惯,加之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草的积极性,为甘肃草产业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2000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依托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甘肃省草原总站的技术优势和智力成果,建成专业化牧草种子基地近5万亩,为草产业发展和优势区草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种源保障。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投身于草产业开发事业,为草业产业化经营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发展思路和目标(一)发展思路71、指导思想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保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以项目做支撑,健全草业信息、技术服务与质检体系,建植规模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促进草畜大发展奠定基础。2、遵循的原则(1)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3)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4)坚持国家投资为引导,多渠道、多种方式融资的原则。(5(6)3、总体思路围绕全省草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依托现有基础和条件,通过项目带动,建立健全符合草业发展需要和适应市场规律的牧草良种繁育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信息服务体系、草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市场销售体系、草畜转化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依靠科技进步,继续加强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当规模的草产品生产带。按照产业化运作的基本要求,培植具有一定的资本运营和技术吸收消化能力的龙头企业,提高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尽快形成标准化、高质量的草产品,带动一定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实力。8(二)发展目标经过5年建设,建立起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草产品生产、加工和转化基地500万亩。新增高附加值草产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