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九章所得税2所得税及其计算应交所得税额=所得额×所得税率等于?利润总额应交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所得税率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3会计利润总额(会计准则)应税所得额(税法)差异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口径不同时间相同不能转回口径相同时间不同可以转回处理方法应付税款法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4应纳税所得与会计所得的差异(一)产生差异的原因(二)差异的分类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51、含义指某一期间发生,以后各期不能转回或消除,即该项差异不影响其他会计期间。其成因是由于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入与费用确认和计量的口径上存在差异。该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永久性差异6A、某收益,会计确认,税法不确认。如:国债利息收入。B、某收益,税法确认,会计不确认。如:自产的产品用于工程项目。C、某费用,会计确认,税法不确认。如:赞助费。D、某费用,税法确认,会计不确认。其中:A、D会计利润大于应税所得;B、C会计利润小于应税所得。2、类型71、含义暂时性差异从资产和负债看,是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随时间推移将会消除。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会产生应税利润或可抵扣金额。该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能够转回.暂时性差异82、类型A、某项收益,会计确认为当期收益,税法以后期间才确认。如: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补交所得税问题。补税前提:投资企业所得税率大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率.补税时点:投资企业实际分得利润或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利润时才计入应税所得.这是未来应增加应税所得的时间性差异。9B、某项费用或损失,会计确认为当期费用,税法以后期间才确认。如:产品保修费用会计:可于销售当期估计预提计入当期费用。税法:应于实际发生时从应税所得中扣除。这是未来应减少应税所得的时间性差异。10C、某项收益,会计确认为以后收益,税法当期确认。如:某项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的销售收入。会计:待以后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才确认收入;税法:要求计入当期应税所得。D、某项费用或损失,税法确认为当期费用,会计以后期间才确认。如:固定资产折旧税法:可以用加速折旧法;会计:可以采用直线法。11其中:A、D产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B、C产生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这里需要特别关注“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两个概念。前者使税额递延发生;后者使税额提前发生。123、基本特征:某项收益或费用均可计入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但计入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时间不同。13第一节所得税会计概述一、所得税会计的特点所得税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14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体现了:资产、负债的定义权责发生制原则--交易或事项在某一会计期间确认,与其相关的所得税影响亦应在该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同一会计期间的会计利润与所得税费用应相互配比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15某公司每年税前利润总额为1000万元,2010年预计了100万元的产品保修费用,实际支付发生于2011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会计处理:2010年计入损益税收处理: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16应付税款法:2010年2011年税收利润总额10001000产品保修费用100-100应纳税所得额1100900会计所得税费用275225净利润725775会计服从于税法原则,为了避免复杂的纳税调整,按照税法的规定核算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当期所得税等于当期应交所得税17一、应付税款法1、定义: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两种差异。2、特点:即按税法规定调整税前会计利润。税前会计利润±差异=应税所得应税所得×税率=应交所得税=当期所得税费用18资产负债表债务法2010年2011年税收利润总额10001000产品保修费用100-100应纳税所得额1100900会计当期所得税275225递延所得税-2525净利润75075019应付税款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比较两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都不影响本期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对国家所得税收入没有影响,差别在于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项目不同。应付税款法确认的所得税费用是不准确的。因为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所得税费用不是依据会计利润所应该负担的本期所得税费用;继而根据本期利润总额减去本期所得税费用得到的净利润,也不是正真的可供分配的利润,后果是最终导致利润分配的不准确。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20与应付税款法的区别:一个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一个不确认。应付税款法属于收付实现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属于权责发生制。共同点是:对永久性差异的处理相同。两种方法下计算出来的净利润的差异=时间性差异×税率21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某项资产在持续持有及最终处置的一定期间内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总额,计税基础代表的是该期间内按照税法规定就该项资产可以税前扣除的总额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的,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22三、所得税会计核算的要求和程序核算时点要求:一般在资产负债表日特殊交易或事项--确认资产、负债时核算程序1.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2.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3.比较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4.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23所得税会计核算基本思路==》两条线1.应交所得税(1)应交所得税是按照税法的规定计算的。计算公式如下: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额)×所得税税率(2)应交所得税作为负债核算,在核算中,设置“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进行核算。(3)应交所得税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负债中。242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可能一借一贷,可能都在借/贷方253.所得税费用(1)所得税费用是按照会计的规定计算的/具体运用是倒算(2)所得税费用作为费用核算,在核算中设置“所得税费用”科目进行核算。(3)所得税费用列示在利润表中。264、账务处理借:所得税费用(根据后两项调整确定)借或贷: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暂时差异×所得税率)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27所得税会计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第二节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28一、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某一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计税基础=成本-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29会计:账面价值=实际成本-会计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税收: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法累计折旧1.固定资产30某项环保设备,原价为1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处理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收处理允许加速折旧,企业在计税时对该项资产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计提了2年的折旧后,会计期末,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了8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面价值=1000-100-100-80=720(万元)计税基础=1000-200-160=640(万元)31企业于20×6年12月20日取得的某固定资产,原价为300万元,使用年限为l0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净残值为零。假定税法规定类似环保用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的折旧可予税前扣除,该企业在计税时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净残值为零。20×8年12月31日,企业估计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220万元。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300-30×2-20=220(万元)计税基础=300-300×20%-240×20%=192(万元)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32A企业于20×5年年末以300万元购入一项生产用固定资产,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情况,A企业在会计核算时估计其使用寿命为l0年,计税时,按照适用税法规定,其折旧年限为20年,假定会计与税收均按直线法计列折旧,净残值为零。20×6年该项固定资产按照12个月计提折旧。20×6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300-300÷10=270(万元)计税基础=300-300÷20=285(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符合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应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332.无形资产1.对于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会计:税收:34A企业当期发生研究开发支出计20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40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支出为40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为1200万元。假定税法规定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可按150%加计摊销。该企业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在当期期末已达到预定用途。会计:账面价值为1200万元。税法:计税基础为1800万元352.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会计与税收的差异主要产生于对无形资产是否需要摊销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会计:账面价值=无形资产原价-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无形资产原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税收: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收规定的累计摊销36某项无形资产取得成本为100万元,因其使用寿命无法合理估计,会计上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予摊销,但税法规定按不短于10年的期限摊销。取得该项无形资产1年后:账面价值=100万元计税基础=100-100÷10=90万元37甲企业于20×6年1月1日取得的某项无形资产,取得成本为600万元,企业根据各方面情况判断,无法合理预计其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期限,将其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20×6年12月31日,对该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表明未发生减值。甲企业在计税时,对该项无形资产按照10年的期间摊销,有关金额允许税前扣除。会计:20×6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为取得成本600万元。税法:计税基础为540万元(600-60)。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其所得税影响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38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会计: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税收:成本企业支付400万元取得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期末市价为420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420万元计税基础:400万元3920×6年10月20日,A公司自公开市场取得一项权益性投资,支付价款800万元,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20×6年l2月31日,该项权益性投资的市价为880万元。会计:20×6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应为880万元。税法:计税基础为800万元。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404.其他资产1.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期末公允价值税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确定41A公司于20×6年1月1日签订租赁合同,将其某自用房屋建筑物转为对外出租,该房屋建筑物的成本为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转为投资性房地产之前,已使用4年,A公司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后,因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A公司选择采用公允价值对该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假定对该房屋建筑物,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及净残值与会计规定相同。同时,假定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算确定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20×6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360万元。42账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