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内容提要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二、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唐代的“报”、“状”)第二节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一、中国古代官报发行体制变迁二、中国古代官报名称、报道内容及读者演化第三节古代民间报纸的发展过程一、宋之小报二、明代报房京报三、清之提塘小报和黄皮京报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学习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脉络,了解古代官方新闻的传播特点。2.认清古代传播媒介与近代报刊在性质上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费德瑞克·威廉斯《传播革命》印刷23:38文字20:40口语零时电子23:57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广播语言费德瑞克·威廉斯:《传播革命》印刷20:400:0023:57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1.先秦:口语传播为主(1)最早的口语传播不晚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青海民和县阳山新石器后期的考古发现:陶制喇叭。舜(前2255年即位)设“纳言”官职——即所谓“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2)作为口语传播的辅助手段,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木铎等实物。《孙子兵法》:“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故为旌旗。”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木铎:朝廷官员巡游各地宣达政令、采集民风的一种标志物,与信息传播有关,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最原始形态。(3)文字传播在先秦仅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辅助形式存在。原因,一是文字掌握在少数巫师、贵族手中;二是传播载体(甲骨、金文、岩刻,及春秋时的简)的局限。(4)先秦信息传播的活跃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口头传播、人际传播的效果被发挥到了极致。《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及诸子百家典籍多有记载。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2.秦秦文字传播得到加强,政令、文书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向全国发布,是我国用文字向群众传播新闻的开始。(1)小篆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解决了文字发布新闻的一个障碍。(2)秦始皇的“四十字诏书”印制于陶器,是新闻传播采用活字排版技术的早期尝试。四十字诏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承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3.两汉进入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由御史府向地方发布传播官方新闻的皇帝诏书。汉代文字传播加强的条件:(1)汉隶的确立。(2)邮驿制度完善。(3)传播载体完善。(先以竹木简、丝帛为主,105年后造纸术基本完善,403年东晋桓玄废简用纸,纸大行于市)(4)传播体制完备。(专门机构——御史府负责发布皇帝诏书,以下各级军政机构逐级传抄,延伸到最基层的军政组织,封建政府内部信息传播十分完备。)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御史府将传播官方新闻的诏书通过邮驿发给郡,郡的长官郡守按军政两大系统抄传给都尉府和县衙门,再由他们各自逐级抄传到乡、亭。抄传的内容多为摘要。如图:御史府郡守县衙门(县令)乡(游徼)亭都尉县尉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4.三国魏晋南北朝军阀割据,战事频仍,新闻传播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表现:(1)曹魏专门制定《邮驿令》单行法,以保证信息传播迅捷畅达。(2)布告、露布成为主要媒体。布告:“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悬挂或张贴于固定地方,内容为皇帝招书和各级政府法令。露布:将消息书写在丝帛之上,并悬挂于高杆,“露面宣布,欲四方速知”。主要用于军事信息,尤其是传播捷报。布告和露布两种传媒一直延用于后世,直到明末。“后魏每征战克捷,欲天下闻知,乃帛建于漆竿之上,名曰露布。”(宋·高承《事物纪原》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二、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唐代“报”、“状”•初唐出现“新闻”一词。孙处玄:“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705-706年)李咸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晚唐)•唐代出现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朝报和进奏院状)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报”(朝报)(1)报(朝报)•朝报,唐代朝廷每日在宫门外,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重要形式。•朝报的发布方式大约是,由中书部门发布,京师官员及驻京进奏官进行抄录,随后转递传阅。•朝报最早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并无名目,直到后唐和宋代才称为“朝报”,并沿用至明清。•有关朝报记载最详尽的是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851年)。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713-742),首都长安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皇帝起居和百官动态的宫廷新闻。当时有人将这种简明的朝政公报抄寄外地,扩大了传播范围。晚唐人孙樵将这些抄件称为“开元杂报”,实际就是开元年间的朝报。孙樵《读开元杂报》全文如下: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布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然尚以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樵恨生不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书,如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凡补缺文者十三,改讹文者十一。是岁大中五年也。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2.进奏院状: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播的官报(1)进奏院及进奏官的设置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道)的驻京办事处,其负责人进奏官由地方当局长官任命,职责是接待地方来京官员及其家属,承转公文,搜集情报。柳宗元《分宁进奏院记》:“历阊阖,登太清,仰万乘之威,而通内外之事,王宫九关而不间,辕门十舍而如近。”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2)进奏院状唐代地方驻京机构进奏院的进奏官归纳、搜集的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半官方情况汇报。内容主要包含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官方新闻,如官员迁除、皇帝谕旨、军事捷报、皇室动态等,还有进奏院自行采集的新闻信息,甚至有向地方长官通报的绝密信息。进奏院状带有“新闻信”的性质,初步具备了报纸的性质。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3)进奏院状现存实物:“敦煌进奏院状”分别存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和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两份唐代归义军进奏院状。因归义军的驻地沙洲在敦煌地区,故称“敦煌进奏院状”。两份均为驻京进奏官发回驻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的报状。内容是讲归义军派往朝廷的专使觐见皇帝及朝臣,在京活动的情况。是留存下来的世界上最早的报纸。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4)唐代进奏院状特点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在行文上保留有某种官方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消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所提供的信息,有些是进奏官员们自行采集的,有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形式上多为材料的堆砌,无报名,无标题,无分栏。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3.唐代的其他传媒:露布、观察使牒露布(略)观察使牒:唐代面向更多受众的新闻传媒。道的节度使在收到皇帝诏书和进奏院状后,通过自己的副手观察使向下属官员发出谍报,通报重要消息。这些重要消息,有的在官场传播,有的由州县长官派人抄写在木板上向基层民众发布。第一节完第二节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一、中国古代官报体制变迁1.宋代邸报制度:中央统一管理,直接发行(1)设“都进奏院”(邸报发行机构)宋太宗太平兴国6年(981)整顿进奏院,设立“钤辖诸道都进奏院”(统称“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统一管理。两年后合并,改组为中央政府的一个官署“都进奏院”,门下后省管辖,称进奏院。负责邸报发行。第二节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2)发行办法(流程、周期)宋代进奏院进奏官在政府中枢部门(枢密院)统一管理下,向全国各州及同级官员抄送文告手抄件——即“邸报”。发行周期有每日一发,每5日一发,每月一发,视情况而变,但一段时期内周期相对固定不变。第二节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3)定本制度•宋代实行对邸报的审稿制度。•根据进奏官抄录的各种发报材料,经进奏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即“定本”,进奏官们据此发报。•定本制度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开始执行,一直实施到南宋末,其间几度废止和启用。•“定本制度”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第二节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2.元代:邸报制度中断元代取消了进奏院,没有中央级的官报,邸报制度一度中断。元代驿传制度发达,每10里、15里、25里设一铺,根据邮驿传输速度分为递铺、急递铺,每十铺设一邮长。管理驿传事务的官员称“达鲁花赤”(州府路各级都有),由蒙人担任。第二节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3.明清邸报制度(1)组织结构明代邸报的发布和传抄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实现。通政司收集各类奏章及各地信息上报皇帝,供皇帝审批;六科收集和发布皇帝处理过的奏章和诏令,并逐日装订成册;各省提塘官(各省派驻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到六科抄录这些诏令和奏章,传送到各省,各府县再到省城抄录复制下传。第二节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2)新闻发布制度明代无审稿制度,皇帝批红的谕旨奏章均可抄发。(3)发行方式明代邸报成册抄发,以手抄为主。为满足地方各级对邸报的需求,京城还出现了“抄报行”,职业抄报人员。明末(1638年)邸报开始使用木活字印刷,邸报业务出现重大革新。清代官报发布方式、渠道与明代相似。第二节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二、中国古代官报名称、报道内容及读者演化1.名称古代官报长期以来没有固定报头,故名称不一,有许多异称,今人统称“邸报”。宋“邸报”名称最早见于宋(现存资料见于北宋范仲淹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一封书信中),邸,属国舍也(《说文解字》)。邸报是宋代对官报的常用名称。其他还有朝报、邸状、报、报状、进奏院状报、除目等名称。第二节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明“京报”是明代对官报的主要称呼,因其发自京城而得名。其他除“进奏院状报”不用外,也沿用了宋时的一些名称。清沿用明代对官报的名称,此外还有“阁抄”、“科抄”、“京抄”等名称。第二节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2.内容(1)报道内容宋邸报道内容经定本制度审查后,主要有四类:皇帝谕旨及日常起居;大臣奏章;官员升迁任免奖罚;其他朝廷机关政务信息(如军事、刑罚、条例等)。明邸报内容大抵与宋同,军事信息比重增大,还有一些社会新闻(如“梃击”、“红丸”、“移宫”三大奇案等)清邸报内容分三块:宫门抄、明发上谕、奏章。(宫门抄主要是皇帝起居、官员动态及祭祀等信息)第二节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2)限制报道内容宋以“定本制度”从源头上控制,限制报道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灾异;二是军事失败、兵变、民变;三是朝廷机事。明对邸报内容的控制,主要从传抄环节控制,只要有皇帝的批红,就可以报道。对邸报报道内容控制相对宽松,甚至一度失控。(如明代三大奇案曾见于邸报)清对邸报内容控制严格,限制报道非明发上谕的“廷寄”,未经皇帝审阅批示同意公布的奏章,以及军情战况、灾异等内容。第二节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3.读者唐邸报的读者主要是诸道长官和藩镇节度使,读者范围单一。宋邸报读者主要为政府官员与士大夫知识分子(都城有公开出售朝报的地方,据载,南宋临安“小经纪”一条中有“供朝报”一项)。明清两代,邸报读者与宋相似,读者为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明代非官员的报源,一是花钱雇人抄录,二是购买民间报房翻刻邸报出版的所谓“京报”。清初严格控制读者范围,禁止“胥役市贩”阅读官报)第二节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三、万历邸钞、天变邸抄与急选报明代官方邸报,没有原件留存,所保留下来的官方邸报只有一个抄本《万历邸钞》;民间报房的报纸,通过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