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陕师校发[2007]47号(二○○七年六月二十一日校务会议通过)校内各单位: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学校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现就我校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党政一把手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教学单位院长(系主任)是本单位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各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教务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工作职能,不断提高我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各教学单位要严格执行我校教学管理的各项要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各职能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为本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教学责任事故,学校要认真追究,严肃处理,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2.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认真实行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院长(系主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副系主任)对教学工作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健全校党委常委会、校务会、院(系)务会定期研究教学工作的制度。坚持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的制度,每位校领导都要直接联系两个以上院(系),指导和帮助基层的教学工作,发现和解决问题。继续实施校领导和院(系)领导听课制度,通过听课,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3.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构建节约型校园,坚持勤俭办学,切实树立办学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学校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保证学费的30%用于日常的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维修、教学差旅、体育维持费等教学开支,并在原有基础上逐年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比例。4.树立科学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既要适应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急切需求,也要为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奠定基础,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基础性。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成才和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舆论氛围。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导向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使本科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二、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5.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对于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60%且呈下降趋势的专业,各院(系)要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该专业在校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方向,努力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在今后三至五年时间内,我校各院(系)要积极培育优势,争取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资源,努力建设省级名牌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6.加大新办专业建设力度,培养社会急需人才。近年来,我校新办专业主要是非师范专业。各院(系)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探索非师范专业建设的教育教学规律,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科学制订非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非师范类专业课程结构,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资源,大力加强非师范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着力提高非师范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非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三、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7.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夯实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认真实践,不断完善我校已经开始实施的“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适时开展按学科大类招生的改革工作,合理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训练课的课时比例,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努力把我校建成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时,各院(系)和教务管理部门要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积极建立与兄弟院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8.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各院(系)要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教师将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相结合,用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充实本科教学。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完善“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宽口径大类培养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实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资格认证制度,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全方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今后五年,要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使我校省级精品课程门数达到50门左右,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达到10门左右。9.加大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力度。各院(系)要大力加强教育实习、非师范专业实习、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出发点,全面建设各专业特别是非师范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在继续推广一体化多层次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同时,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考核方式,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学校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中心,强化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开展师范生以实习支教的形式到农村中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实验,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8学分计划”。10.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各院(系)要积极完善“公共英语基础课程+专业英语课程+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努力建设省级和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促进英语语言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实施四年不断线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英语教学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中的重大作用。公共英语教学单位要充分运用优质教学软件和各种教学资源,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新的英语教学考核机制,大力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11.全面提升文化素质教育层次,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各院(系)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要结合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办好有关的讲坛、论坛,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每学期安排若干场高水平的学术文化讲座活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管理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充分发挥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积极支持大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要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我校建成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精神家园。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区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12.创造有利条件,加强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各院(系)要不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引进国外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研究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更高层次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大力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校授课或开展教学领域的交流和研究活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教务处等部门要研究制订我校与国外大学学分互认的办法,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国外大学选修课程学分和学习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13.认真实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学校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对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如果连续两学年不为本科生授课,学校不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要发挥教授、副教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鼓励教授、副教授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不断取得高水平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鼓励和支持研究人员参与本科生的培养,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14.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出台“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各教学单位要建立和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制度的细则,使青年教师通过为教授、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未被聘为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得作为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青年教师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人事部门要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提高对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加强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考核,促进其尽快适应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工作的需要。我校青年教师要承担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工作任务,其工作情况是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的重要考核内容。同时,要加强教学委员会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使所有人员达到岗位职责要求的学历层次和能力层次,全面开展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15.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国内一流的学科专业团队。人事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和造就专业教学骨干以及学科带头人,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保障我校本科教学工作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三至五年,要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进一步整合与优化人才资源,积极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努力建设若干个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在兄弟院校具有一定影响的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加大教学工作投入,争取更多的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成果,促进我校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脱颖而出。五、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6.深入开展教学评估,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务管理部门、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和各教学单位,要根据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学科专业发展的新成果,进一步健全本科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在坚持开展“三级三类”教学评估的同时,认真实施校内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评估、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评估等,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和公布制度,并作为考核各教学单位工作的重要依据,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17.进一步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要全面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毕业生、教师、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切实健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教师全员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工作机制。六、加强教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