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事业史以史为镜明方向知荣辱筑信仰授课教师:徐欣电子邮箱:66285549@qq.com办公电话:(010)62964375与大家共勉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李世民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李大钊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学习新闻史,就是希望即将要从事新闻工作,即将成为中国体育新闻事业中流砥柱的同学们能够从历史中挖掘智慧的宝藏,从前人那里汲取教训和经验,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戈公振(1890年11月27日-1935年10月22日),原名绍发,字春霆,号公振。江苏东台人。戈公振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从1925年起,他先后在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的报学系或新闻学系,讲授新闻学和中国报学史,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新闻人才。戈公振先生以对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最为精深。他那部《中国报学史》代表了旧中国报刊史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新闻史研究大家丁淦林(1932.07—2011.09.14),男,江西南昌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史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原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原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原委员。2011年9月14日下午,丁淦林教授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79岁。新闻史研究大家方汉奇,广东普宁人。1950年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至今。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人们不称他教授,亦不称老师,而是尊称“方先生”。新闻史研究大家新闻史研究大家中国部分(64学时)外国部分(12学时)现有(60学时)教学进度安排考核方式•期末成绩以百分计•构成为:平时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闭卷考试)•平时考核构成为:•创意空间20%+读书笔记20%参考书目1、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3、刘家林著《中国新闻通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4、方汉奇主编《新闻春秋》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春眠不觉晓,上课别迟到;夜来风雨声,作业按时交。读书做笔记,期末闭卷考;教室秀创意,学海任逍遥。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4.源于唐朝说“中国报纸开始于唐代”的证据:文献资料:孙樵《读开元杂报》实物发现:敦煌进奏院状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4.1孙樵和《开元杂报》•孙樵其人:“幼而工文,得其真诀”,是韩愈的再传弟子,担任宣宗时期中书舍人,僖宗时期的职方郎中,是晚唐著名的散文家和中上级政府官员。《开元杂报》以唐代人,写唐代事,并有所议论,历来被认为是研究唐代新闻事业的重要文献。•《读开元杂报》选自孙樵《经纬集》,作于宣宗大中5年(公元851年)•《开元杂报》外观:(一)数十幅书:几十张未加装订的单页书面材料(二)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按日纪事,没头没尾,各页之间,互不衔接。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开元杂报》的五项内容: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百僚行大射礼;诸藩郡长请扈从封禅;皇帝东封还,赏赐有差;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中国有报纸的年份的推断:对照《资治通鉴》,开元杂报引述史实的时间上限是公元724年(开元12年),下限是735年(开元23年)。推断中国有报纸的年份应该不晚于724(713?)年。•“开元杂报”:有关开元时期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对《开元杂报》的性质的歧义•是否古代报纸的问题:朝廷条部于外的公告;与《开元录》类似的编年史;多数学者认为它属于古代报纸的范畴,是进奏院状一类的早期报纸•是否印刷的问题:肯定: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云“杨氏藏开元杂报七叶,云是唐人雕本,叶十三行,每行十五字,字大如钱”;戈公振,开元杂报是存世的堪称“奇珍”的两本“唐刻”之一。否定:一、沈括《梦溪笔谈》:“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二、孙樵在介绍《开元杂报》时,并没有说明它是印刷的。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4.2实物发现:敦煌进奏院状•敦煌进奏院状: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都长期被封存于敦煌莫高窟,属于敦煌文物,所以被称为“敦煌进奏院状”。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嗬,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余秋雨《道士塔》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余秋雨《道士塔》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数万件敦煌文物分散在世界上13个国家。英籍匈牙利人地质考古学家斯坦因1907、1914两次,500两银子,各种文物31箱9600余件,现存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1908年,每捆50两银子,取走各类文物十余箱6000余件,现收藏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幸耶?不幸耶?)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其一,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1986年被发现,公元876年,复姓南公的归义军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的进奏院状。•时间:公元875年12月27日至876年4月11日;•内容: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往朝廷贺正专使一行29人在长安活动的情况。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其二,藏于伦敦不列颠图书馆:1982年被发现,公元887年,进奏官张义则,从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时间:公元887年2月17日至3月23日;•内容: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往朝廷的专使们在兴元(陕西南郑县)、凤翔活动的情况。近似于宣纸,毛笔书写,背面抄有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64行——唐代最宏伟之叙事诗。•价值:研究唐代进奏院状的珍贵文物,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两份原始形态的报纸。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社会需求•进奏院: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邸。称呼上也由邸,改为上都留后院、上都邸务留后院、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留邸或邸。•进奏官:进奏院的负责人。邸官、邸使或邸吏。地方藩镇留京的质子—亲信的将领,地方派遣,对藩镇和诸道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管辖。任务:为地方长官呈递章奏,下达文书,办理需要和政府中枢各部门请示汇报联系交涉的各项事宜,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进奏院状: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和地方诸道,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最早的官报的雏形,“又具有‘新闻信’的性质”(刘家林语)。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最初无固定称谓: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唐时尚未发现“邸报”字样。“邸报”一词最早见于北宋人的诗文集中。•都是由进奏官传发至地方的原始形态的报纸,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内容:皇帝的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其它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进奏院状的特点1)它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的。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2)它不同于公文,但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提供给藩镇的不是通常的官样文章,是最新的情报和信息;进奏官有收受和传送公文的责任,进奏院报状不属于这一类公文;提供的官方消息,往往比正式公文为早。3)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4)提供的消息,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唐代的进奏院状已经具有一定的报纸的作用,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近似于西方近代报纸前身的“新闻信”。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3.宋代的邸报和小报(960-1279)•3.1体制变化:出现了封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发行的官报——邸报•都进奏院的设立及其职责:公元981年,设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职责:收受和传递公文书;在封建政府机构内部传递信息•进奏官:地方委派,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社会地位下降,编制逐年减少:250-200-150-120;南渡后80-60•邸报:经由进奏官发出的封建官报。•邸报制度:各进奏院、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采集、编辑、整理、审定诸环节逐步由中枢部门接管,进奏官负责发报。(制播分离)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3.2宋代邸报的特征(1)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向地方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政府官报:统一编辑、直接发行(2)成为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读者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3)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官方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逐渐加大,新闻时效性有所加强。(4)定期连续发行。”每月”“逐旬”“每五日”“每日””•宋朝邸报具有更多报纸的特征、更接近于近代的官报。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3.3邸报内容:皇帝诏旨、皇帝起居、官吏任免、臣僚章奏、战报、刑罚、新颁法令条例等•3.4对邸报的限制:灾异、军情、朝廷机事、未经批准的臣僚章奏•定本制度(999):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定本:根据进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三、宋代的邸报和小报•3.5小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小报的基本情况:——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始自都下、传之四方”,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名称。小报和新闻都是南宋时的读者对它的称呼,用于区别官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主要在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发行。——发行人是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内容:信息比较灵通、时效性较强;发报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有手写的(“别录单状”),也有印刷的(“印卖都市”)。——读者方面很广,各级京官、地方官、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士,影响也较大(“摇动重情,传惑天下”)。•朝廷对小报屡禁不绝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思考:•*宋代出现了封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发行的官报“邸报”,为什么?•*在宋代还出现了非官方报纸“小报”,为什么?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4.元代(1279——1368)的新闻事业•元代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中央封建官报的发布制度,即邸报制度一度中断。但民间传播活动大量存在。•*为什么?•政治政策:四等人•经济政策:元朝的财政税收,也就是没有组织与系统•文化政策:“终忽必烈之身,他未曾开科取士”,元朝废科举;蒙古人倾向实际,不耐心于中国传统政治的道德观念和抽象原则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对立•语言上的隔阂,有决定性的影响:保全蒙古人血统与语言的完整,禁汉人学习蒙古文及色目文;元朝法律有明文规定:凡五品官以上所进表章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