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正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林瑞龙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福州阳光心理工作室主任省红十字会灾后心理援助队成员福建电视台/福州广播电台等媒体连线心理专家预约电话:15005085889工作QQ:552402370个人博客入选新浪网“最值得收藏的心理医生博客”社会心理学福州阳光心理服务中心——慧多丰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研究对象和范围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学科诞生的标志: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和参考书》.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F.H.奥尔波特,1924)研究内容:个体行为如何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G.W.奥尔波特,1954)影响的形式:现实存在的影响;想象存在的影响;隐含存在的影响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界定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应以群体心理为基础。本书的定义是: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B=f(P,E)(勒温,1936)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2.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相关,还与其过去的经验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内外关系,相互影响。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动机和情绪Socialmotiveandemotion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态度Attitudes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利他行为Altruism群体心理Group应用—爱情、婚姻、家庭侵犯行为Aggression个体社会交往社会影响Socialinfluence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群体第一节概述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三阶段)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知识点:人性的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二.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催生作用的学术思潮:(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三.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始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原则第一节概述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二)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三)档案法第一节概述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社会学习论(班杜拉)1.社会学习论简述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2.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模仿3.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第一节概述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5.侵犯—赞同命题第一节概述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第一节概述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三.符号互动论1.代表人物:早期代表布鲁默、库恩等;现代代表霍夫曼。2.基本假设:①个体对事物的行动以该事物对个体的意义为基础;②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事物本身;③个体可通过主观解释对事物赋以意义或修改其意义3.主要观点主张从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研究人类群体生活,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精神分析论1/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意识与潜意识力必多(性本能);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第一节概述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四.精神分析论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瑞士.荣格)集体无意识概念“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第一节概述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四.精神分析论3/新精神分析论的观学(霍尼、弗洛姆、埃里克森)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一节概述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化社会角色及其理论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二节社会化和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前提: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先于个体存在。概念: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是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两个层面1、社会视角: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2、个体视角: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第一单元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内容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社会角色养成第一单元社会化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约13~25年。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第一单元社会化四、社会化的载体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校:是早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影响相对扩大。参照群体: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等提供比较与参照标准。第一单元社会化五、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语言的分类:言语和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联系的工具,个体掌握语言,才能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并影响人格塑造。语言是个体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五、社会化的分类性别角色社会化: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按性别角色规范的过程。性(生物学差异),如遗传、性腺与外生殖器、内分泌、副性征等。性别(人格差异),两性在人格方面的差异。如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性别角色(社会行为),社会对男女两性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与社会文化相关。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认同、模仿形成。学校与社会等给予进一步强化第一单元社会化五、社会化的分类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成为自身道德命令的过程。内容: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第一单元社会化五、社会化的分类政治社会化:个体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爱国意识发展的阶段:国家形象:以国歌、国旗、领袖为国家象征抽象国家观念:以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权利、义务,参与政治活动国家组织系统:国际舞台的角色、国际责任第一单元社会化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社会是一个舞台,不同的人承担的角色不同,自我形象不同,实现各自的目的。角色影响和制约个体行为及其表现规律,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二、社会角色的分类按照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照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按照功能: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照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二、社会角色的分类按照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照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按照功能: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照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包含三个过程:角色期待:每个人都面临着社会的角色期待,如偏离将引起社会的异议,甚至反对。角色领悟:个体对社会角色期待的认识,并按照标准塑造自我的过程。角色实践:将领悟的内容实践,准确在社会上扮演角色的过程。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四、角色失调角色失调:在社会中,每个人扮演角色时,可能出现或面临矛盾、障碍,甚至失败,就是角色失调。内容: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不同角色之间)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内的不同要求之间存在矛盾)。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1.自我的概念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客我镜我2.自我概念的功能①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②解释经验③决定期待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3.自我的结构•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反思的自我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生理自我(0-3岁)社会自我(3-14岁)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二.身份1.身份的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包括地位身份与处境身份。2.身份的特点①客观性②主观性③多重性④稳定性⑤契约性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三.自尊1.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2.自尊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3.影响自尊的因素①亲子关系模式②行为表现(成绩)的反馈③选择性参与和扬长避短④根据相似性原理进行社会比较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归因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也称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以及社会人际关系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包括对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二、社会知觉的范围1.对自我的知觉2.人际知觉(对他人、群体的知觉)3.对行为原因的知觉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如8岁左右形成的爱景图。影响配偶的选择。图式的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起聚焦作用。影响记忆:易记住对其有意义或经历的东西。影响自我知觉: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自我信息。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根据已有图式,接受与解释信息。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3认知者的情绪状态:积极与消极第二单元印象的形成和管理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对他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形成有关人或事物概念,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就是印象形成。二.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不熟悉或少见的人与近因效应熟悉、亲密的人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爱屋及乌刻板印象。第二单元印象的形成和管理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实际情况。该模式认为,人们往往仅仅根据几个对个体意义大、重要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譬如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第二单元印象的形成和管理四.印象管理1.印象管理的概念又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2.印象管理的作用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3.印象管理的策略①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②隐藏自己(戴面具)与自我抬高;③按

1 / 1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