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关于探索建立社区“议治相济”新模式的探讨与启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探索建立社区“议治相济”新模式的探讨与启示XX市XX区以创建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契机,承担“构建新型社区治理结构,形成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互动模式”实验任务,面对破解城市社区和老旧小区治理的瓶颈难题,创新性提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议治相济”新模式。以构建“三网融合”多元格局、厚植“三份清单”理念、固化“六议六公开”程序,打造了“区域有特色、镇街有品牌,社区有亮点”的协商支撑点,有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从局部化、碎片化、浅表化的实验,逐步走向全局化、系统化和深层化的探索。一、背景与起因(一)中央对完善基层协商明确了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都对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做出重大战略部署。中央对完善基层协商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是党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需要在基层社区认真予以落实。(二)基层群众对参与协商提出了新期盼。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利益主体、群众诉求和矛盾形式日益呈现多元化、多样化趋势明显,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驻社单位等多元主体对参与社区事务协商提出了新的期盼,逐渐由“要我参与”转向“我要参与”。为此,我们顺应群众期待,转变社区治理方式,促进多元主体之间形成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提升社区自治功能和治理能力。(三)XX区对完善基层协商开展了新探索。201X年,民政部批复同意XX市XX区为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民函〔201X〕233号),要求XX区围绕“构建新型社区治理结构,形成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互动模式”开展实验探索。XX区位于中心城区,面对破解城市社区和老旧小区治理的瓶颈难题,首先进行“自我改革”,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探索建立社区“议治相济”新模式,打造了“区域有特色、镇街有品牌,社区有亮点”的多点支撑,提升了社区协商水平,促进了社区和谐善治,完成社区本质的归位,为推进城市社区协商共治提供鲜活经验。2、做法与经过(1)构建“三网融合”格局,注重多元参与。一是共建“四级议事”网络化。打破条块限制,构建起“区级中枢-街道枢纽-社区党委-居民议事”四个层级网络。突出区级中枢平台指导作用,强化街道和社区党委的核心作用和服务功能,推动社区以楼栋为单位一户一票的形式选举产生居民议事代表,组成社区居民议事会,建立“小区—社区”两级议事机制,让居民为谋求社区共同利益“发声”。二是深耕“1+4+N”网格田。在原先社区党委、居委会、业委会三位一体管理的格局下,建立“1+4+N”议事网格。即吸纳驻地单位、居民代表、物业公司和社会团体,以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如围绕物业开展的小区物业协商会议、围绕驻区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多方会议都纳入网格化,转变工作方式,深耕网格田,通过议题来源的多元性提升社区参与的广泛性。三是覆盖“自组织”网状面。以9个镇(街道)的社会组织统筹中心和其运营的社区营造中心为平台,引入大量专业社工和社会组织“落地”社区。目前,全区注册社会组织496家,社区备案131家,公益类、服务类、互助类覆盖率达50%,形成“专业化+本土化”的社会组织协同服务模式。一方面,运营成熟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让居民受益的同时,发挥了居民自身力量回馈社区建设;另一方面,注重挖掘草根精英引领社区组织发展,让各类人群找到适宜的社会组织,培育居民走到前台,唱起主角,开展服务,进而培育社区公共精神。(二)厚植“三份清单”理念,紧扣居民需求。一是明确责任清单。建立了《社区协商责任清单》,指导镇(街道)、社区将涉及居民自治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纳入责任清单,实行目录化管理。对较为重大、涉及面广的事项,邀请专家学者、辖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进行前期论证、专题研究,让协商内容紧贴社情民意。二是听取居民菜单。梳理了《居民议事清单》,列出了由居民参与商议的议事菜单。听取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对社区环境、社区互助、社区老人关爱、社区儿童关爱、社区文化、社区安全、社区自组织培育、社区青年发展等八大议题的意见、建议,解决居民的具体议案,使协商内容紧扣居民需求。三是兜底成果订单。制定了《居委会协助政府工作清单》,明确了居委会协助政府开展协商成果的事项,建立“社区重点落实,街道积极推动,‘两代表一委员’多渠道反映”执行机制。通过居民决议与党委审议的协商成果,由政府设立的“幸福资金”兜底买单,厘清了政府的“行政权力”和自治组织的“协商自治权利”之间的权责边界,赋予居民实质性的议事职能。(三)固化“六议六公开”程序,畅通议事渠道。一是内化议事程序。建立了“居民建议-代表提议-小区商议-党委审议-议事会决议-群众评议”的“六议工作法”。即由居民或楼栋长建议,议事代表形成提案,小区议事会共同商议,社区党委进行审议,居民议事会决议,最后由群众对决议执行情况进行评议。XX社区在居民提出的24个改善项目中,通过“六议工作法”,投入21万元,成功解决了楼道整修、儿童游乐设施翻新、绘本馆建设等公共问题,小区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二是强化监督体系。在社区推广了“提案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方案公开、资金公开、公示公开”的“六公开”监督机制。通过民主评议、民意调查、考核评价等形式,强化结果督查,明确了申报1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经第三方介入或评估,进一步促进协商成果落到实处。(四)营造“五大亮点”品牌,创新平台载体。一是深化既有形式。一方面明确“召集人”,由社区党委或议事代表担任召集人,定期召开居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会、工作听证会和民情恳谈会等社区常态会议,集中协商形式。另一方面,深化议事规则与“常态会”的制度衔接,建立健全“四大会”协商、居民公约、党员代表议事制度,鼓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与居住地社区协商。二是创新特色载体。在推进社区协商中注重整合资源,发动各类协商主体,形式上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形态,呈现“区域有特色、镇街有品牌,社区有亮点”的多点支撑,形成了议事规则、参与式社区规划、微协商、社区议事厅、理事制五大类特色品牌。如梅华街道XX社区将《罗伯特议事规则》本土化,制定《XX十三条》议事规则,确保居民议事有序进行;狮山街道红旗社区以老旧小区“参与式”规划的方式,积极推动政府规划部门协商,营造“良辰美井”、“老街活化”等项目,在保存历史印记的同时,提升老旧小区环境;前山街道福石社区“微协商”借助云端服务平台,倾力打造“互联网+6D”智慧服务,使社区协商进入大数据统计、分析时代;拱北街道华平社区建立了居民、社区、物业、业委会四位一体的理事机制;翠香街道“社区议事厅”由社区居民通讯员负责“采编播”,开通社区电视全程直播议事现场,至今播出180多期。三、成效与反响XX区社区“议治相济”模式,对破解城市社区单元化作出了一定贡献,展现了突出创新之处和积极意义。今年6月,201X中国社区治理创新论坛在XX举行,来自民政部、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北京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等专家为XX区“问诊把脉”,认同我区“议治相济”有效解决公共问题,社区形成“需求互补-自我服务-居民受益-主动参与”的群众工作良性循环机制,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6月10日,央视新闻频道以《空间,如何公共》报道了我区XX社区协商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XXX认为:“在不断健全的协商机制下,‘议治相济’成为包容各种公民公共姿态的空间”。由民政部主管的《社区天地》于5月专刊报道我区《以居民参与为核心的社区营造路径》《XX模式:行之有效的社区协商机制》的专题。(一)涵养社区公共价值。“议治相济”作为社区服务的空间和载体,有力推动了社区组织和居民团体参与自治和服务,通过典型人物引领、典型案例培树,激发居民参与热情,促进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公益服务、志愿服务融合发展。201X年以来,全区解决居民难题800余个,撬动社区资源200多万元,完善一批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急特难题”。如XX社区绘本馆建造、福石社区荣泰河庭C区压缩站改造、夏湾社区德康苑小区排污管道整修等,都是通过社区“自我服务”的方式,提升社区空间与公共价值。(二)增厚居民议事资本。“议治相济”通过发掘居民领袖,培养居民自组织,使居民从原来的服务享受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演绎”社区的鲜活性,增厚居民议事资本。北岭社区选举产生了95名居民议事代表,自发形成了8个自组织,涌现了10多位社区领袖,100多名社区志愿者,举办了“做北岭有心人”义集义仓等活动,成为社区发展的核心力量。(三)聚焦社会参与力量。“议治相济”使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空前活跃。如红旗街辖区单位让渡停车库供小区居民夜间停车,缓解了老旧小区的停车难问题;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协调作用;社区自发组成小区巡逻队、电影特工队、亲子绘本社、义集义仓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志愿者等热心人士,结合自身行业特色和个人专长,为社区提供了法律咨询、家庭医生、社区规划等服务,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四)酝酿睦邻自治氛围。一是建立了熟人社区,将陌生人变为熟人。通过在楼栋、院落开展“社区邻里节”,拓展交往渠道,形成熟人社区的氛围;二是建立了情感共同体,由熟人变为家人。社区各类群体之间,通过参与公共议题找到利益共同点,增进社区信任,营造温馨大家庭;三是建立了自治共同体,由家人变为主人。引导居民关心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建立具有约束力和激励功能的居民公约,逐步提升社区责任感,最终以主人翁的心态,形成牢固的社区认同和归属感。四、探讨与评论一是从理想主义向现实关怀转变。从居民议事会的议题分析可以看出,73%的议题是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生存环境、12%关心弱势群体。以社区居民为“种子”,以居民需求为核心,将“议治相济”运用到小区、楼栋和街巷居民自治事务中,是主动回应和满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二是从政府管控向服务为主转变。应对公民社会自主和自治特点,城市社区有“世俗化”和“趋利化”消极一面,也有参与、协商、合作等积极一面。“议治相济”的诞生体现了基层组织能够面对城市社区特点,由政府“管控”主导向民本导向服务的现代社会治理方式转变,使社区逐步从政府的“发言人”转变为居民的“代言人”。三是从纠纷调处到关口前移转变。坚持关口前移,实现力量下沉,维护社会稳定。社区是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矛盾的聚集地,“议治相济”有助于敏锐地察觉社会矛盾、及时发现社会问题,第一时间救助弱势群体,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冲突。群众诉求得到畅通、服务需求得到满足,成为有效力的“避震器”和“减压阀”,有助于巩固基层党组织执政地位。四是从传统资源到需求互补转变。进一步拓展了基层民主的理论和实践空间。议治相济”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需求性。实现“问题—需求”取向与“优势—资产”为本的结合,挖掘社区内部资源,引导居民成为资源开发和资源收益的主体。二是互补性。梳理传统社区与居民议事在功能和权责的边界,使社区居民议事会能够真正成为与社区在功能设置上相互补充、在服务水平上相互促进的载体,依托“议治相济”,实现政府治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对接,为更高层次的社区居民自治体系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