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讲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问题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来说,国有企业改革成败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节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史的回顾,同时对我国现有国企改革面临的主要体制性矛盾的分析,得出了国企改革的根本出路就是所有制改革的结论。是前述产权理论在中国实践的具体运用。第一节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1、国有企业基本特征国有企业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国有企业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斯大林模式(传统体制)我国基本上是依照苏联斯大林模式来建立基本经济制度的国有制企业制度主要特征企业所运用的全部资产属于国有企业的创办,停办由政府决定企业行为由政府决定,包括企业的行为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式企业的产出属于国有、由政府计划调拨资金对企业来说是无价的自由品,企业行为由政府决给定的财政预算约束,企业不具独立承担经济责任的能力国有制企业制度主要特征企业领导由政府行政性任命,对其评价由政府行政性进行,评价标准并非市场竞争的效率指标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等要素市场各类要素的获得均通过政府计划,企业也不必为占用和使用各类要素付费、要素费用由政府决定并由财政支出在结构上,国有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国有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直接通过政府计划实现这种所有制结构和企业制度的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我国革命之后面临的根本问题都是如何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迅速实现工业化实现工业化的基本道路无外两条,一条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道路;即通过市场体制来实现工业化,另一条则是苏联斯大林模式,即通过计划体制来实现工业化。选择计划机制以实现工业化目标就成为当时我国的历史必然。我国当时的国情决定了若走市场化道路,一方面与已经完成工业化的经济强国根本不具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无法迅速集中有限的资源,有计划地保证重点目标的实现。计划体制要求国家统一掌握主要的资源,因而采取国有制企业制度,并以此垄断国民经济就成为计划经济的客观必然。主要问题现代化是一个极为长期的发展过程,长期取消市场机制,否定企业市场竞争者应有的独立的产权,能否保证效率的持续提高?能否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否真正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否真正符合客观条件的规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成为必然2、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来说,国有企业改革成败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伴随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有20年的历程。20年的经济改革之所以较以往的体制调整更为深刻,更富于革命性意义,重要的一点便在于这场改革不仅真正触及了企业制度,而且随着改革深入越来越从根本上触及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我国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大体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第一阶段自1979-1983年;第二阶段自1983-1987年;第三阶段自1987-1992年;第四阶段自1992至2002年,第五阶段自2002年至今。我国改革的历程第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简政放权,放权让利,重点在放权让利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不仅利润全部上缴,而且提取的折旧费也是全部上缴,极大地抑制了企业自身的积极性企业改革主要采取的措施便是放权让利,允许进行改革试点的企业留利3%,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我国改革的历程第二阶段——改革的核心是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权、责、利关系,重点是实行“利改税”和“拨改贷”自1983年开始采取第一步利改税,即把国有企业应上缴利润和税合并,采取利税合一的方式,按照统一确定的比例上缴财政,其余则属于企业。到1984年采取第二步利改税,即把国有企业利润的100%全部纳入“利税合一,按章纳税”的轨道。为了提高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力度,采用了“拨改贷”,即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原来的财政注资拨款,改为通过银行贷款。我国改革的历程第三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国有企业承包制承包制的宗旨是所有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两权分离,承包的对象是企业上缴的利税,承包制的性质是政府与国有企业围绕上缴的利税这一核心目标形成的一种行政契约关系。我国改革的历程第四阶段以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为标志,整个改革的目标明确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国有企业的改革明确为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目标,国有企业的改革从以往主要在分配关系上,转向从产权制度上进行改革。我国改革的历程第五阶段是以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作为标志,国有企业改革从外部环境到改革本身的深入程度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基本任务比较中共十四大之后,还是两方面对大型和特大型同时又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大量的中小型,同时又处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的国有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非国有化改造经过十四大之后的十年时间,上述两方面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推进的程度及面临的外部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布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及特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公司制改造进展显著政府与国有企业的相互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企业与外部经济联系的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一方面,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上,20多年来,经历了从主要改变分配关系向集中改造产权关系的深刻转变另一方面,在改革的方式上,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从自上而下政府行政性推动向自下而上企业自身市场性推动的转变第二节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体制性矛盾所谓国有企业面临的根本体制性矛盾是指目前仍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在根据市场经济一般要求进行体制改造中,遇到的源于国有制本身的体制性矛盾,或者说,在企业国有制性质不变,在整个社会国有制企业所占主体规模地位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难以满足和根本就不可能满足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体制障碍。三大冲突这是占统治地位的国有制的内在逻辑与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的内在逻辑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三大冲突市场经济要求的政企分离与国有制内在的政企合一间的冲突市场经济要求的权力与责任对称性与国有制企业委托-代理中的权责失衡间的冲突如何筹集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1市场经济要求的政企分离与国有制内在的政企合一间的冲突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要求社会占主体的企业在制度上必须是政企分离的,至少在产权制度上保证企业产权具有纯粹的经济性质,而不能具有任何超经济性质。国有企业改革现在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国有制的性质在根本上规定国有企业不能也不当政企分离。这是国有制本身与市场经济的矛盾。1市场经济要求的政企分离与国有制内在的政企合一间的冲突我国政企分离的异同西方的国有制也同样存在政企不分,也要改造国有制产权制度政治体制上与西方也存在严格的区别我国在政治体制不同于西方体制上的多党制我国的政企合一,是以党、政、企三位一体为政治体制条件的西方政企分离问题只是在产权上处理国与民的产权变更关系1市场经济要求的政企分离与国有制内在的政企合一间的冲突总结在经济制度上,实际上触及的是如何对待国有制?在政治制度上实际上涉及到如何对待企业中的党委?2市场经济要求的权力与责任对称性与国有制企业委托-代理中的权责失衡间的冲突企业产权界定问题实际问题实际上首先明确的是对他人、对社会、对交易各方的责任问题,是在责任与权利相互对称条件下的制度界定,也就是说一定的权利一定伴随相应的责任,权力若脱离相应责任的约束,必然导致权利的滥用,产权界区不清导致的外在性等市场失灵和“搭便车”等道德投机,本质上都是脱离责任而行使权力。在西方以股份公司为典型的委托-代理制也还严重存在权利与责任失衡的可能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下,这种漏洞就更为严重以国有企业的承包制为例说明2市场经济要求的权力与责任对称性与国有制企业委托-代理中的权责失衡间的冲突2市场经济要求的权力与责任对称性与国有制企业委托-代理中的权责失衡间的冲突以股份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使企业所有者切实成为所有者方面有着极大的进步董事会作为代理者,同样还存在一个能否对所有者切实承担资产责任的问题,也还存在能否真正政企分离的问题3如何筹集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费用支出,而是指由于国有企业制度变革而发生的费用直接成本,即由于国有制企业改革带来的制度变化而直接需支付的经济代价间接成本,即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可能会产生的种种矛盾冲突,社会为缓解和克服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摩擦和冲突而不得不花费的代价3如何筹集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间接的成本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过程中和未来的进程中,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摩擦,这些摩擦究竟会严重到怎样的程度,均带来不确定性国有制企业改革直接的体制性成本至少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费用——考察对象直接的体制性成本1.如何解决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的费用2.如何支付国有企业职工的医疗费用3.如何支付国有企业职工住房的费用4.如何解决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冗员问题5.如何解除国有企业体制性、政策性的债务负担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现在面临的这三大制度性矛盾,根本出路就是十五大提出的所有制改革。十五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之中协调好国有制、公有制、非国有制、非公有制几者之间的关系,恐怕是我们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必要的制度前提。本章重要提示了解20年改革期间,国有企业总量规模扩张比改革之前明显加快,但相对的比重也在显著地下降的规律;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的四个阶段;了解前三个阶段和第四个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本章重要提示运用前面学过的关于产权与市场经济的理论,回答为什么市场经济要求政企分离的;政企分离主要涉及的是什么问题;运用前面学过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利弊,解释为什么在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下,比起西方的股份公司,权利与责任失衡的漏洞更为严重;本章重要提示了解国企改革所需筹集的直接的体制性成本;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现在面临的制度性矛盾,根本出路就是十五大提出的所有制改革;掌握国有制、公有制、非国有制、非公有制之间的异同。本章总结和提要本节结合前述产权基本理论,描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及其面临的难题,提出了产权理论的解决方法。本节首先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做了体系化的总结。概述了目前国企的现状,总结了改革20年来国企改革的四个阶段,重点区分了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矛盾。本章总结和提要随后,本文概述了国有改革目前面临的体制性矛盾,即如何真正实现政企分离;国有企业改革如何实现权、责、利的平衡;和如何筹集国有企业改革的改革成本。最后,本文提出了解决国企改革这三大体制性矛盾的方法:所有制改革。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