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阻尼器-广东工业大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4章结构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韦爱凤2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常规做法加大构件截面,提高结构刚度存在问题:安全性问题发生突发性的超过设防烈度地震适应性问题建筑物内部重要的设备、仪器、计算机网络、急救指挥系统、通讯系统、医院医疗设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更高要求经济性问题以“抗”为主,构件断面越大,结构刚度越大,地震作用也越大….建筑技术的发展要求高强轻质材料的应用34.1结构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总论4.1.1结构控制的减震机理结构减震控制——通过改变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或动力作用在建筑结构的特定部位–装设某种装置(如隔震支座),–装设某种机构(如消能支撑、消能剪力墙、消能节点,消能器等)–装设某种子结构(如调频质量等)–施加外力(外部能量输入)使结构的动力反应(加速度、速度、位移)明显减少,并得到合理的控制确保结构本身及结构中的人、仪器、设备、装潢等的安全和处于正常的使用环境状态4一般结构的动力方程式:)1.4()(gsssxmtFKxxcxm)2.4(xxxxxxsss54.1.2结构控制度内容及分类第一种分类按技术方法分第二种分类按是否有外部能源输入分第三种分类按与结构频率相关性分6图4.1结构减震控制按技术方法分类结构减震控制结构隔震SeismicIsolation消能减震EnergyDissipation质量调谐减震TMD,TLD等主动、半主动控制AMD,AVS,AVSD等混合控制HybridControl7图4.2结构减震控制按是否有外部能源输入分类结构隔震消能减震质量调谐主动质量阻尼器主动拉索或支撑主动变刚度,变阻尼主动变刚度-阻尼混合控制(部分能源输入)混合主动、被动控制智能材料自控主动、半主动控制(有外部能源输入)被动控制(无外部能源输入)结构减震控制89图4.3结构减震控制按结构频率相关性分类结构减震控制频率相关控制频率无关控制避开共振频率消能减震质量调谐主动外加控制隔震主动变刚度被动质量调谐混合质量调谐主动质量阻尼器主动质量驱动装置避开主动拉索系统主动变刚度,变阻尼主动支撑系统智能材料自控消能支撑消能剪力墙消能节点各种消能104.1.3结构控制的特点和优越性减震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与传统抗震结构的地震反应的比值大约为:隔震结构8%~50%消能结构40%~60%TMD被动控制结构40%~60%主动或半主动控制结构10%~50%11表4.1结构控制的特点及优越性新旧抗震抗风体系相对比结构控制体系优越性传统体系结构控制体系抗震概念及途径“硬抗”地震或风;加强结构;加粗断面“以柔克刚”新概念;调整结构动力特性;隔震、消能或控制有效减震;经济;建筑设计不受太多限制;检测修复方便设计依据按预定设防烈度考虑突发性超烈度大地震确保安全保护对象只保护结构本身既保护结构,也保护结构内部设备、仪器、装修等满足现代社会要求适用范围新设计的结构物新结构物、旧结构物的耐震改良;一般建筑、重要建筑、仪器设备适用范围广124.1.4结构减震控制的应用范围及技术成熟性名称应用范围技术成熟性隔震结构水平刚度较大的,或高宽比较小的多层、高层建筑,或要求地震中确保安全的建筑物、桥梁、设备、仪器等安全可靠,明显有效减震,技术很成熟消能减震结构水平刚度较小的,或高宽比较大的多层、高层建筑,塔架,管线等安全可靠,明显有效减震,技术成熟质量调频(TMD等)主振型较为明显和稳定的多层、高层、超高层建筑,塔架,大跨度桥梁等视情况不同,可有效减震,技术基本成熟半主动控制(AVS,AVSD)对抗震抗风要求较高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塔架等有效减震,较为经济简易,技术尚未十分成熟主动控制(AMD等)对抗震抗风要求较高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塔架等有效减震,较为昂贵复杂,技术尚未成熟134.2结构隔震4.2.1结构隔震体系的基本特性结构隔震体系——结构物底部(或某层间部位)设置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系14151.承载特性隔震装置竖向承载能力2.隔震特性隔震装置可变的水平刚度特性–强风或微小地震具有足够的刚度–中强地震变柔3.复位特性隔震装置水平弹性恢复力4.阻尼消能特性隔震装置足够的阻尼隔震体系必须满足的四个基本特性164.2.2结构隔震体系的减震机理1.结构隔震动力分析模型172.隔震结构加速度反应分析结构体系动力微分方程式:隔震结构体系的固有频率ωn、阻尼比ζ:)3.4(ggsssKxxcKxxcxmnnmcmK2;)4.4(2222gngnsnsnsxxxxx18设地面的场地特征频率为ω,地面地震加速度反应为,由式(4.4)可求出定义为隔震结构“加速度反应衰减比”tigexsxagsRxx)6.4(21)2(12222nnngsaxxR19当已知:–隔震结构体系要求的“加速度反应衰减比”Ra–场地特征频率与隔震装置的固有频率之比求得隔震层所要求的阻尼比)7.4(111212222ananRRn203.结构隔震减震分析21(1)当时,Ra1–结构体系为隔震结构体系,结构的地震反应被衰减,越大,Ra越小,减震效果越好;(2)当时,Ra1–结构体系为传统抗震结构体系,结构的地震反应被放大;(3)当时,Ra1–传统抗震结构与场地共振4142.1nn4142.1n0.1n22一般场地的特征周期Tg=0.25~0.90s,特征频率ω=1.1~4.0Hz一般的多层房屋,结构的自振周期Tn=0.2~1.2s,自振频率ωn=0.8~5.0Hz采用夹层橡胶隔震支座的隔震结构,能使结构的自振周期延长至Tn=2~5s,自振频率ωn=0.2~0.5Hz,一般能满足的要求。4142.1n234.2.3结构隔震的优越性及应用范围1.结构隔震的优越性:(1)明显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试验结果强震记录加速度1/2~1/12(2)确保安全–上部结构层间位移小,加速度反应小,弹性状态(3)房屋造价增加少–上部结构造价减小,隔震装置增加造价(5%),总造价增加不多,对高烈度地区总造价降低。24(4)抗震措施简单明了–主要是隔震层的设计(5)震后无须修复–建筑物不损坏,只要检查隔震装置(6)上部结构的建筑设计限制较小–超高砌体房屋,大开间灵活单元多层住宅房屋,不规则建筑结构物252.结构隔震的工程应用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应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建筑。(1)要求确保地震时人们生命安全的建筑物或构筑物(2)地震区重要的生命线工程(3)较重要的建筑结构物(4)内部有重要的设备仪器的建筑结构物(5)桥梁、架空输水渠等重要结构26(6)重要历史文物、重要艺术珍品、需确保地震中得到保护的各种中珍贵物品等的局部隔震(7)重要设备、仪器、雷达站、天文台等需确保地震中得到保护的各种重要装备或构筑物的局部隔震(8)建筑物、结构物内部需特别进行局部保护的楼层,可设局部隔震区(9)已有的建筑物、结构物或设备、仪器、设施等不符合抗震要求者,可采用隔震技术进行隔震加固改良,使其能确保强地震中的安全。274.2.4结构隔震的分类和成熟性28“夹层橡胶支座”的成熟性:竖向承载能力大隔震效果明显、稳定具有稳定的弹性复位功能构造简单,安装方便耐久性较好可安装在不同的标高位置,且受建筑物的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不十分敏感29结构隔震的分类按“隔震装置”分夹层橡胶支座摩擦滑移隔震层滚动隔震层支承式摆动隔震混合隔震装置30按“隔震层位置”分基础隔震层间隔震桥梁桥墩顶隔震屋架或网架支座隔震房屋内部隔震31隔震层的位置32隔震层的位置334.2.5结构隔震房屋的设计计算内容和步骤结构隔震控制目标的确定依据:设防烈度及场地条件工程结构重要性确定:结构地震作用(降低幅度)结构加速度反应容许值常规结构设计结构体系和布置结构构件(断面、配筋等)结构荷载(恒载,使用荷载,环境干扰荷载,地震,风等)结构内力(轴力,剪力,弯矩)地基基础设计结构倾覆稳定计算隔震装置选用隔震装置性能:承载力,刚度,阻尼,变形能力等隔震装置确定:类型,布置,数量34结构隔震作用计算结构地震作用,减震系数(层间剪力比值)结构地震加速度反应上部结构抗倾覆,抗风验算隔震结构抗震验算上部结构强度,变形验算下部结构强度,变形验算隔震层最大位移验算隔震建筑构造设计连接点设计隔离缝构造处理楼梯及各种建筑构造节点管线柔性处理结构隔震体系动力参数确定设计计算模型隔震层刚度,阻尼比隔震体系振型自振周期输入地震波354.2.6结构隔震计算要点隔震设计应根据预期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和位移控制要求,选择适当的隔震支座(含阻尼器)及为抵抗地基微震动与风荷载提供初刚度的部件组成结构的隔震层。隔震支座应进行竖向承载力的验算和罕遇地震下水平位移的验算。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应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和9度时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和40%。36(1)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等效侧力法(相当于底部剪力法)时程分析法满足下列条件的隔震房屋,可用等效侧力法:–非隔震时,结构基本周期小于1.0s(刚度大)–体型基本规则,且抗震计算符合采用底部剪力法的结构–建筑场地为Ⅰ、Ⅱ、Ⅲ类,并选用稳定性好的基础类型–水平荷载标准值(除地震作用外)产生的总水平力,不超过0.1G–隔震层设置在结构第一层以下的部位其他情况,除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外,尚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37(2)关于地震作用计算的规定①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可采用矩形分布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水平向减震系数*αmax水平向减震系数应根据结构隔震与非隔震两种情况下各层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确定表4.3确定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比值划分层间剪力最大比值0.530.350.260.18水平减震系数0.750.500.380.2538②9度时和8度且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25时,隔震层以上的结构应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8度且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5时,宜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隔震层以上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时,各楼层可视为质点,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沿高度的分布。采用本地区的设防烈度39③隔震层以下结构(包括地下室)的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应采用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偏心矩进行计算40④隔震支座水平动刚度和等效粘滞阻尼比由试验确定对多遇地震验算–宜采用水平加载频率为0.3Hz且隔震支座剪切变形为50%的水平刚度和等效粘滞阻尼比对罕遇地震验算,–直径小于600mm的隔震支座宜采用水平加载频率为0.1Hz且隔震支座剪切变形不小于250%时的水平动刚度和等效粘滞阻尼比–直径不小于600mm的隔震支座可采用水平加载频率为0.2Hz且隔震支座剪切变形为100%时的水平动刚度和等效粘滞阻尼比41(3)等效侧力法的有关规定①隔震房屋的基本周期式中T1—隔震体系的基本周期;G—隔震层以上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K—隔震层的水平动刚度;g—重力加速度。gKGT2142②隔震层的水平动刚度和等效粘滞阻尼比计算:K=ΣKj(4-9)K─隔震层水平动刚度;Kj─j隔震支座(含阻尼器)由试验确定的水平动刚度,当试验发现动刚度与加载频率有关时,宜取相应于隔震体系基本自振周期的动刚度值ζeq=ΣKjζj/K(4-10)ζeq─隔震层等效粘滞阻尼比;ζj─j隔震支座由试验确定的等效粘滞阻尼比,单独设置的阻尼器时,应包括该阻尼器的相应阻尼比;43③结构层间剪力计算Vik-层间剪力标准值;Fjk-作用于质点j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11.4(),1(niFVnijjkik

1 / 7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