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品的临床评价2★第一节药品临床评价的阶段与特点★第二节药物利用研究在药品临床评价中的应用第三节药物流行病学在药品临床评价中的应用第四节循证医学在药品临床评价中的作用★第五节药物经济学方法在药品临床评价中的应用内容提要3第一节药品临床评价的阶段与特点4概述内容一﹑药品临床评价的阶段二﹑药品临床评价的特点与意义5药品的临床评价概述药品临床评价(drugclinicalevaluation,clinicalassessment)就是对已经上市的药品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用药方案、贮存稳定性及药品经济学等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论及估价工作,得出的结论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和经济,所以药品临床评价对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6一﹑药品临床评价的阶段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CP)的规定:一个新药在上市前要经过三期临床试验;有的品种在批准上市后还要经过Ⅳ期临床试验。前三期的临床试验称为☻上市前药物临床评价阶段;上市后的临床试验称为☻药品临床再评价阶段;7药品临床评价的分期阶段目的试验对象▲样本数Ⅰ期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动学,为制订给药方案提供依据健康志愿者20~30Ⅱ期治疗作用的初步评价阶段观察对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为Ⅲ期研究设计和给药方案确定提供依据目标适应证患者多发病≥300例,(多中心—3个以上医院)Ⅲ期扩大临床试验阶段(批准试生产后进行)进一步验证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风险关系,最终为新药获批提供充分依据目标适应证患者——Ⅳ期上市后药品临床再评价阶段考察药品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普通或特殊人群常见病≥2000例8上市前药物临床评价的局限性①病例数目少Ⅱ期≥300例,发生率<1%的不良反应很难被发现。②观察时间短疗程和观察期一般较短,故而一些需要长时间应用才能发生的或停药后迟发的药品不良反应在此期间不能被发现。③研究对象有局限Ⅱ期临床试验一般将老年人、孕妇、婴幼儿及l8岁以下未成年人,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群排除在外,因此药品在特殊人群中使用会遇到的问题在此期间不能被发现。④考察指标不全面上市前临床试验所观测的指标只限于实验设计所规定的内容,因此未列入临床实验的指标在此期间容易被忽视。⑤管理有漏洞试验设计(随机、盲法、对照)不严谨,药物研制单位或研究人员有主观偏倚,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结果失实。9二﹑药品临床评价的特点与意义特点药品临床评价在多学科的新进展基础之上,应用前沿的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评价。先进性和长期性实用性和对比性药品临床评价重在临床实践,即重在实用性,将不同治疗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给药方案等和价格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药品临床评价以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运用正确数理统计得出结论。总之公正性和科学性的目的就是一切为了保证人民的合理用药。公正性和科学性10意义保证用药安全现代药物治疗学的发展不仅要求治愈疾病,还要求防止可能或潜在的药品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开展药品临床评价,可以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广泛的药物信息,发现问题药品时引起重视,必要时停止使用,保证用药安全。美国FDA在近10年来先后从市场上撤出了许多曾被认为是疗效优良的药品。促进合理用药药品临床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合理用药,执业药师要为医师和患者提供咨询和指导。根据用药对象的不同情况“量体裁衣”,提出一个更适合患者的用药方案,为医师处方提供参考,为社区患者提供指导,让患者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扩展使用范围药品临床评价不仅解决了新药临床前研究的局限性,也解决了上市前临床研究的局限性。例如:①抗心律失常药普奈洛尔用于降压,抗偏头痛,预防心肌梗死;②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用于抗心律失常,复合麻醉;③抗组胺药异丙嗪用于强化麻醉;④解热止痛药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形成,预防冠心病;⑤解痉止痛药阿托品用于解救有机磷中毒。111.药品临床评价的两个阶段是:()和()复习题上市前药物临床评价阶段药品临床再评价阶段2.下面哪个不是药品临床评价的特点()A.先进性和长期性B.实用性和对比性C.公正性和科学性D.合理性和局限性D3.以下药品临床评价的分期中错误的是()多选A.I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阶段。B.Ⅱ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的中间评价阶段。C.Ⅲ期临床试验新药得到批准试生产后进行的扩大的临床试验阶段。D.Ⅲ期临床试验新药得到批准试生产前进行的扩大的临床试验阶段。E.Ⅳ期临床试验上市后药品临床再评价阶段。BD12第二节药物利用研究在药品临床评价中的应用13药物利用研究内容1.药物利用研究的定义与目的2.药物利用研究的作用3.药物利用研究的常用方法14定义:药物利用研究(studiesofdrugutilization)包括对全社会的药物市场、供给、处方及其使用的研究,其研究重点是药物利用所引起的医药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后果,以及各种药物和非药物的因素对药物利用的影响。目的:力求实现用药合理化,不仅从医疗方面评价,还要从社会、经济方面评价,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药物利用研究的定义与目的15药物利用研究可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计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额定数据提示药物应用的模式,通过对给药方式、给药剂量、使用频率、使用成本、治疗进展的研究,确定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提示药物消费分布与疾病谱的关系,预测药品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为指定药品的生产、引进、销售计划提供依据;监测某些药物的滥用情况提示药物消费的基本状况,了解药物临床应用的实际消费,促进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药物消费结构16药物利用研究的常用方法日规定剂量药物利用指数用药频度分析17一﹑日规定剂量概念:日规定剂量(defineddailydose,DDD),引自于WHO的推荐,是指某一特定药物为治疗主要适应证而设定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是根据临床药品应用情况人为制定的每日用药剂量,但DDD本身并不是一种用药剂量,而只是一种测量药物利用的单位。根据DDD的定义,使用时必须保证“四特”,即特定药物、特定适应证、特指用于成人、特指日平均剂量。18WHO根据临床药物应用情况,人为制定每日用药剂量,并建议用DDD作为测量药物利用的单位举例:地西泮(安定)作为抗焦虑药使用,平均日剂量为10mg,则地西泮的一个DDD就是10mg。雷尼替丁平均日剂量为0.3g,则它的一个DDD就是0.3g。19DDD值来源:WHO的“药品解剖学、治疗学和化学分类索引及限定日剂量”(《ATCIndexwithDDDs.2007》),•未收录的药物参照:《临床用药须知》、《新编药物学》(第16版);•若以上资料中均未收载:参照该药说明书的最高日剂量。20用药人数(DDDs)=药物的总用量÷DDD值[例]:某日雷尼替丁(150mg/30片/盒)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用量为5盒,雷尼替丁治疗成人消化性溃疡的DDD是300mg,该日用药人数是多少?宗旨:根据药物的总用量估计用药人数(DDDs)。可测算接受某一特定药物治疗的患者人数,使各种水平上进行的药物利用研究数据有一个相对的标准。DDDs=(150×30×5)÷300=75(人)分析方法:21大样本的研究中,患者依从性不易保证,可能造成结果的不准确。DDD方法的局限性不同区域的人群用药情况不尽相同,即DDD值可能会存在差异。不适用于儿童的药物利用的研究,如未能将儿童用药从总量中剔除,会造成用药人数预测结果偏低。只考虑主要适应证的用药剂量,当病程不同对期的用药剂量变异大,或合并用药时要对药物剂量进行增减,再或一种药物有多种适应证(如阿司匹林)时,使用DDD法受限。22二﹑药物利用指数分析方法DUI=总DDD数/总用药天数总DDD数=某天内药品的总用量/DDD值。用药人数(DDDs)=药物的总用量÷DDD值DUI=DDDs÷该药总用药天数DUI>1.0,说明医生日处方剂量大于DDD。DUI<1.0,说明医生的日处方剂量低于DDD概念:药物利用指数(drugutilizationindex,DUI)即用总DDD数除以患者总用药天数,用来测量医师使用某药的日处方量,对医师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23[例]:某日,某医院药房共发出某药5盒,该药的DDD值为0.5盒,则该药在这天内的总DDD数=5/0.5=10。DUI=总DDD数/总用药天数=10/总用药天数。因此,若医生开方,总用药天数为10,则DUI=1.0,说明医生日处方剂量等于DDD;若总用药天数为5,则DUI=2.0,说明医生日处方剂量大于DDD;若总用药天数为20,则DUI=0.5,说明医生日处方剂量小于DDD。24三﹑用药频度分析概念:是近年来用于评价药物在临床上的地位的一种新方法。可以了解每日用药费用、购药金额与用药人次的关系、剂型与用药人次和购药金额的关系、药物使用频度与疗效的关系等,可以估计药费可接受的水平,评估地区用药水平,分析药品消费结构和市场分布。25分析方法:(1)确定DDD值(限定日剂量值)。(2)以药品的总购入量除以相应的DDD值求得该药的DDD数,即用药人次。(3)分别计算与购入量对应的总金额数,以总金额数除以DDD数求得每日的治疗费用。(4)对总购药金额、总购入量、DDD值、DDD数进行数据处理,求得购药金额序号和用药人次序号。(5)求得购药金额序号与用药人次序号的比值。此比值是反映购药金额与用药人次是否同步的指标。比值接近于1.0,表明同步较好,反之,则差。26举例:注:总用量中针剂以支计,胶囊或片剂以粒计;天数以天计,金额以元计。271.药物利用研究的常用方法()多选复习题A.日规定剂量B.药物利用指数C.用药频度分析D.用药序列分析ABC2.用DDD作为标准的剂量单位根据DDD的定义,使用时必须保证“四特”,即(),()(),()。特定药物特定适应证特指用于成人特指日平均剂量3.药物利用指数DUI1.0,说明医师的日处方剂量()DDD;DUI1.0,说明医师的日处方剂量()DDD。大于小于28第三节药物流行病学在药品临床评价中的应用29药物流行病学内容一﹑药物流行病学概述二﹑药物警戒30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药物流行病学(pharmacoepidemiology)是由临床药理学和流行病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1995年4月我国首届全国药物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上,经专家讨论建议将药物流行病学定义为:药物流行病学是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药物的利用及其效应的应用科学。一﹑药物流行病学概述31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范畴药物流行病学的作用了解药害(药源性危害)发生的规律,减少和杜绝药害,保证用药安全(1)流行病学方法科学地发现用药人群中的药品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2)通过研究为药品临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合理用药。(3)建立用药人群的数据库,使药品上市后的管理监测规范和实用,提高药物警戒(PV)工作的质量,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事件(ADE)。(4)通过对ADR因果关系的了解和判断,有助于改进医师的处方决策,提高处方质量。药物流行病学的主要内容如下:32二﹑药物警戒概念:有关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或任何其他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发现、评估、理解与防范的科学与活动。目的:为上市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评价和预防。药物警戒的工作目标监测、评价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或任何其他可能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PV范围从一般化学药品到传统药物、草药、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疫苗及医疗器械。实施药物警戒目的,是提高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内容包括对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及药品上市后全过程的监测,也包括对用药错误和治疗失误的监测。33药品不良反应和事件定义2004年3月4日由国家卫生部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颁部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界定:药品不良反应(AdversDrugReactions,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适应证、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相互作用)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