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斯太尔项目是成功范例目前,凯雷并购徐工的争议成热点话题,焦点就是外资在对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损害民族产业发展与核心竞争优势,从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有专家指出,开展国际合作的目的不仅是外资利用,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或者经济行为,而是对于技术、管理、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引进、消化。上述跨国并购对于我国企业最大的危害就是自身的自主创新受到强烈的抑制,企业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将惨遭破坏,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将遭重创。然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落后却是不能忽视的现实,因此,如何利用对外合作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成为我国众多企业思考的问题。对此,我国重型汽车行业龙头企业――中国重汽集团通过大力实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两大战略,形成利用国外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该集团引进的奥地利原斯太尔公司的重型汽车技术,成为我国国际技术合作的成功范例。斯太尔项目见证中国重卡工业发展2006年7月12日,在山东省与奥地利上奥州友好关系十周年合作峰会上,两国官员对中奥两国最大的合作项目――斯太尔技术合作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斯太尔技术引进项目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技术合作,也是中奥两国合作的成功范例。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汽车工业严重“缺重”(载重8吨以上的重型汽车)的问题,我国组织了对重型载重汽车的仿制生产。1960年,重汽济南汽车厂利用外援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辆“黄河”牌JN150型8吨载重汽车,实现了我国重型汽车工业零的突破,也拉开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的序幕。1983年7月7日,斯太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批复。1983年12月17日,中国重汽与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股份公司在北京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该项目可行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行重型汽车厂的紧密联合,改组‘小而全’、‘中而全’的生产格局,改造工艺、更新设备、组织专业化大生产,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发展系列化多品种,结束单一品种的生产历史。利用老厂改造新厂,在老阵地上发展新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产品以老养新、以新促老,实行‘双轨制’生产,交替发展前进”。中国重汽当初引进的斯太尔技术,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的中国重卡行业注入了催化剂,斯太尔技术的全套引进历经吸收、融合、国产化、自主研发、创新等各个阶段。1986年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成立后,先后组织了3次图纸、明细表的消化吸收和中文化工作。这些图纸的中文化保证了按计划组织生产和批量出车的要求,使斯太尔技术很快辐射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载重车生产厂和相关科研单位,并将斯太尔打造成国内先进的重型车产品平台。原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济汽、陕汽、重庆红岩)将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方向机、桥及驾驶室,通过不同的组合,合理的匹配,形成不同吨位、不同用途、不同形式、种类繁多的变型车,显示出斯太尔技术广泛的适应性。1989年6月,我国第一辆国产斯达-斯太尔重型汽车在济汽总厂下线。此后,斯太尔几乎成为中国重型汽车的代名词。“斯太尔技术不但书写了中国重卡产业的辉煌,也成就了中国重汽集团的发展。斯太尔的合作不但是国家间的技术合作,也是一次成功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合作”。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说。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斯太尔技术引进之时,其在奥地利的年产量不过六七千辆,而自2001年重组以来的中国重汽集团就生产了重型汽车15万辆,今年可达到6万辆;下放到地方的陕汽与川汽仍然分享着原母公司中国重汽集团的斯太尔技术成果,年产量也都实现了大幅提高。技术引进重在消化吸收与创新提升企业从国外引进技术,其目的不仅是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更在于对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在长达十年的斯太尔技术合作中,中国重汽集团不仅消化了先进的产品制造技术、丰富了中国重型汽车的产品系列,更重要的是通过消化、吸收,改进和提升了我国产品的水平,推动国产重型汽车品牌向国际水平靠拢。1984年,中国重汽黄河JN162型10吨载重汽车通过国家级鉴定,到1994年,黄河JN162汽车已经从最初的两种车型拓展为系列化、多品种的产品。短短数年内,我国重型车在性能、结构、品种、规格等方面的大变化,都与引进斯太尔技术有着很多的关联。在产品改进上,中国重汽通过斯太尔总成零部件提高了黄河车的性能、质量、技术水平;采用斯太尔总成开发拓展黄河系列产品;采用斯太尔汽车技术改造黄河车产品;采用斯太尔汽车新材料、新工艺,使黄河车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JN152汽车1988年和1989年连续被评为一等品,并获免检资格,1988年在世界银行的国际招标中中标,1990年又荣获部优产品荣誉称号。为斯太尔项目的顺利建设,中国重汽专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级技术发展中心与培训中心,职能是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并进行新品开发以及人才培训等。技术发展中心在引进技术资料的管理、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资料的验收、复制、下发并负责对陕汽等各直属厂技术资料的归口管理工作;组织引进产品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使整车国产化率达到92%以上。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重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技术基础。同时,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在引进斯太尔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新产品的自行研发。如自行研发的重型汽车991H210/046/4-2、129IH310/S35/4-2等型号的车辆,为中国重汽集团参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的质量保证。特别是991H210/046/4-2车型(载重10吨,最高车速113公里/小时)表现出较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当时该企业重点发展车型之一。利用引进斯太尔先进总成,中国重汽技术中心先后开发的客车609IH260/C18/6-2绞接车底盘,609IH260/E12/4-2TA、609IH260/E12/4-2LA客车底盘,为中国重汽产品向客车领域发展开辟了新领域。中国重汽开发的一系列军车,成为我国军车理想的换代产品。另外,中国重汽还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利用斯太尔技术开发出水泥搅拌运输车、运油车、修井车、钻井车等专用车底盘,既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95年4月5日,由原机械工业部、国家计委、经贸部等部委组成的国家验收组对斯太尔项目进行了国家验收,验收鉴定书的评价是:一、产品水平与质量。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重汽已具备了原引进的单车总量16―40吨7个吨级15种基本车型的生产能力,部分车型有了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二、工艺水平。通过项目建设,国产斯太尔整车及主要总成工艺水平已达到国际80年代同类产品水平;三、产品消化吸收和研究开发。已初步形成以技术发展中心为主体的产品开发体系;四、土建、公用工程、档案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五、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好,社会效益和国防效益显著。验收组认为:中国重汽斯太尔项目为改变我国重型汽车产品落后的状况,解决汽车行业“缺重”的矛盾,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系列化重型汽车产品的需求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中国重汽斯太尔项目已经引进20多年,该技术依然是我国重卡的主要技术。虽然原中国重汽经历了改革重组,但原企业分离的两家企业――川汽、陕汽仍然享用着斯太尔技术,且各自皆在技术上进行了消化提升。中国重汽集团的斯太尔王系列车占到企业产品的三分之二,陕汽、川汽也以斯太尔为主打车型。打好对外合作与自主创新两张牌针对一些跨国公司与基金对中国制造行业龙头企业的恶意并购,经济学家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的核心产业,装备制造业又是制造业的龙头。失去装备制造业排头兵企业,将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的产业根基,丧失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从而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危害到国家经济安全。这应该引起国家与企业的高度重视。然而,中国企业又不能不正视技术水平低下、创新能力弱的现实,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技术竞争优势同样是一个急需面对的问题。“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核心动力,虽然这几年我们大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涉及到国防安全与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是买不到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而创新不是那种原始的创新,应该是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自主创新不是否定对国外技术的引进,而是要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坚持创新。我们不仅要正确把握原始创新、继承创新与引进消化再创新之间的关系,更要做好国外技术合作与自主创新两篇文章。”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如是说。如果说当初斯太尔项目的引进成就了中国重型汽车产业,那么对技术的吸收消化与自主创新则是中国重汽集团实现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2000年,因原中国重汽严重亏损面临改革重组,当时原企业拖欠部分斯太尔项目技术转让费。新上任的董事长马纯济对奥地利外交人员与斯太尔公司人员明确表示,新重汽不但继续负担转让费用,而且还要加大对外技术合作的力度。在当时企业财务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中国重汽集团不但分批兑付了斯太尔公司的技术转让费用2.7亿元,还继续与兼并斯太尔公司的另一重卡知名企业――欧洲曼公司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引进了L2000重型汽车车型。这不仅保持了我国及中国重汽集团对外合作的良好形象,也显示出中国重汽对技术引进的高度重视。2003年,中国重汽集团又与世界上最大的重卡生产企业――沃尔沃公司成功合作,组建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为企业引进世界一流重卡技术、带动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技术引进是基础,而自主创新、发展才是目的。引进斯太尔项目后至新中国重汽成立,对重型汽车整车的自主研发相对滞后。重组以后,中国重汽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在连工资都发不出的情况下,排除重重困难自主研发出第一辆自己的车型。通过几年的自主研发,中国重汽集团已经从重组时的78个车型,扩展到1700多个;由一个斯太尔平台演变成4个平台,再从4个平台变成现在的8个系列。目前中国重汽集团已拥有自主创新专利700项,成为全国汽车同行业中拥有专利最多的企业,并进入全国企业20强。尤其是中国重汽集团去年推出的自主研发、拥有自主品牌的HOWO重型车,实现当年投产当年销售突破10000辆,出口3000辆。该车被业界一致认为代表中国重型汽车的最高水平,可以与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型汽车媲美。该车一次中东签定出口定单就达10000辆,且一签十年。坚持打对外技术合作与自主创新两张牌,带动了中国重汽的快速发展。2001年至2004年,中国重汽以年平均65%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进入世界重汽行业前八强;2005年,在全国重型汽车市场下滑33%的严峻形势下,中国重汽仍实现产销4.5万辆的佳绩,与高速发展的2004年度持平。短短五年间,中国重汽的市场占有率已由低谷时的4%上升到22%;仅仅五年的时间,中国重汽实现了从负债138.49%、累计亏损达83亿元到年实现利润10亿元。作为中国重型汽车的龙头企业,中国重汽集团通过对外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研发,不但提高了产品与企业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为企业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对于斯太尔项目及与中国重汽的合作,斯太尔公司总裁曾这样评价:斯太尔在世界上,尤其在亚洲的品牌影响力远远高于奥地利。这正是与中国重汽集团技术合作的结果。而据中国重汽集团党委组宣部副部长倪桂祥介绍:今年中国重汽集团出口原独联体国家重型车可达900辆,说明我国在引进欧洲先进重型汽车生产技术的同时,通过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实现了返销欧洲,开始打破世界重型车欧洲独霸市场的局面。中国重汽正努力打造国内不可替代、国际知名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实现向世界一流重卡行业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