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卡是一种磁记录介质卡片。它由高强度、耐高温的塑料或纸质涂覆塑料制成,能防潮、耐磨且有一定的柔韧性,携带方便、使用较为稳定可靠。通常,磁卡的一面印刷有说明提示性信息,如插卡方向;另一面则有磁层或磁条,具有2-3个磁道以记录有关信息数据。磁卡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伦敦交通局将地铁票背面全涂上磁介质来储值。后来由于改进了系统,缩小了面积,成为了现在的磁条。信用卡是磁卡较为典型的应用。发达国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普遍采用了金融交易卡支付方式。其中,美国是信用卡的发祥地;日本首创了用磁卡取现金的自动取款机及使用磁卡月票的自动检票机。1972年,日本制定了磁卡的统一规范,1979年又制定了磁条存取信用卡的日本标准JIS-B-9560、9561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在整个八十年代,磁卡业务已深入发达国家的金融、电信、交通、旅游等各个领域。以美国为例,两亿多人口就拥有10亿张信用卡,持卡人为1.1亿人,人均5张,消费额约4695亿美元。其中,相当部分的信用卡由磁卡制成,产生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磁卡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在我国也得到迅速的发展。1985年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推出了第一张信用卡,至今发行了约几百万张。用磁卡识别技术以简化数据录入的应用,首先源于金融业,在银行存款现金的业务计算机化管理后不久,即出现了帐户卡,随着用户提款机(ATM)的出现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证卡均配以磁卡,以利于检索之用。磁卡的解释磁条从本质意义上讲和计算机用的磁带或磁盘是一样的,它可以用来记载字母、字符及数字信息。通过粘合或热合与塑料或纸牢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磁卡。磁条记录信息的方法是变化小块磁物质的极性。在磁性氧化的地方具有相反的极性(如S-N和N-S),识读器材能够在磁条内分辨到这种磁性变换。这个过程被称作磁变。一部解码器识读到磁性变换,并将它们转换回字母和数字的形式以便由一部计算机来处理。磁条有两种形式:普遍信用卡式的磁条和强磁(HiCo)式。强磁式由于降低了信息被涂抹或损坏的机会而提高了可靠性。大多数卡片和系统的供应商支持这两种类型的磁条。最著名的磁卡应用是为自动提款机信贷卡。磁卡还使用在对保安建筑、旅馆房间和其它设施的进出控制方面。其它应用包括时间与出勤系统、库存追踪、人员识别、娱乐场所管理、生产控制、交通收费系统和自动售货机。磁卡技术能够在小范围内存储较大数量的信息。一个单独的磁条可以存储几道信息。不像其它信息存储方法,在磁条上的信息可以被重写或更改。已有数家公司提供高保密度的磁卡和提高保密度的方法。这些系统能够为今天的应用要求提供信息的安全保证。磁条标准在两个主要方面有所发展:物理标准和应用标准。物理标准规定记录磁条的位置、编码方法、信息密度和磁条记录的质量。应用标准是有关不同市场使用的信息内容和格式。另外测试仪器和磁条材料(特别是强磁磁条)的标准和指导,包括非金融应用,正在起草阶段。目前,如果卡片被使用在金融系统中,遵守这些标准的要求是强制性的,但是在其它应用领域中也许是自愿的。一种快速发展的应用是在政府福利服务中使用磁卡来批准和支付福利金、食品券和其它服务。另一项发展中的应用是存储倾向价值的卡片。这种卡片是事先付款的,在卡中编码进一定的货币价值,用户使用它来购买商品或服务。卡片的价值在每次使用时得到磁性销减。两种理想的应用正在流行起来,一是电话卡,一是多次使用的交通票证。其它应用包括学生就餐证、桥梁、通道和道路的过路费、多次使用的交通票证、录影带出租证、自动售货机、带有一定价值的驾驶证,可以用来购买商品或服务。每年有100多亿张磁卡在各种应用中使用,而应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中。磁卡的特点磁条的特点是:数据可读写,即具有现场改变数据的能力;数据的存储一般能满足需要;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这些优点使得磁卡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如信用卡、银行ATM卡、会员卡、现金卡(如电话磁卡)、机票、公共汽车票、自动售货卡等。磁卡技术的限制因素是数据存储的时间长短受磁性粒子极性的耐久性限制,另外,磁卡存储数据的安全性一般较低,如磁卡不小心接触磁性物质就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或混乱,要提高磁卡存储数据的安全性能,就必须采用另外的相关技术,增加成本。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安全性能较差的磁卡有逐步被取代的趋势,但是,现有条件下,社会上仍然存在大量的磁卡设备,再加上磁卡技术的成熟和低成本,在短期内,磁卡技术仍然会在许多领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