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模式与实践探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农村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模式与实践探究》结题报告提纲: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一)提出的背景与原因(二)研究的意义(三)研究目的和预期目标二、课题研究的概况(一)概念的界定:(二)研究的对象:(三)研究方法:(四)研究的基本过程三、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一)学生不文明行为的调查及分析(二)产生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分析(三)文明礼仪教育的模式与实践四、研究的成果与分析(一)、学生行为得到了改善:(二)、形成了良好的文明校风(三)、德育工作得到了提升(四)、家长教育观念正在转变:五、对课题研究的再思考《农村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模式与实践探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一)提出的背景与原因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从周朝时期便制定有做人的规范。《尚书》中详细记载了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典章制度。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史记》)。其后的荀子,更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明训。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已明确:礼仪是一个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学习和践行礼仪可以和他人更好地和谐相处;宣传和推广礼仪可以使社会更加祥和、安定。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礼仪发展史。直到今天,我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美德为世界各国所称道。然而,今天遗憾的是崇礼重德的优育传统却没有很好地发扬光大。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礼仪文化遭到严重破坏。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然而,由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想意识的互相碰撞,互相激荡。堪称“文明净土”的校园出现文明危机:语言不文明,出口成脏,不懂得尊重他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缺乏环保意识;毁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和粮食;上课迟到、旷课、逃课、睡觉、说话、吃东西;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等不文明现象,在校园中屡见不鲜。为此,本课题在尚无先例或先例尚少的情况下研究中小学生礼仪及其文明素养的培育,以礼仪教育为抓手,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探索,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中小学生的文明素养,为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二)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研究,探索出一系列结合学校实际工作的新的礼仪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对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美德”,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都具有重在的作用。2、现实意义(1)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个性不但地完善,培养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讲文明、懂礼仪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走向社会进行交往的必备素养。另外,学校除了教授学生掌握知识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双重职能,而文明礼仪则是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一面。(2)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今天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3)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而达到这种和谐的根本就是人们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一个人只有讲文明、懂礼仪,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得到大家的认可,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把事情办好、办成。3、实用价值(1)礼仪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该校的文明氛围更浓,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和睦、幸福,使邻里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2)礼仪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通过课堂教学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的认识教育和礼仪实践教育,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重要途径。(三)研究目的和预期目标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农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农村文明礼仪教育与生活教育、孝心教育、行规养成教育有机结合的新策略,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在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的积极作用。并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校本教材。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2)通过课题研究,提出农村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3)通过课题研究,提出一套中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二、课题研究的概况(一)概念的界定:“文明”,广义地讲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产、文化、思想和社会风尚发展的反映。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动力,政治文明是制度保障,是一个高层次的要求。“文明”,狭义地讲就是你的行为不会伤害妨碍他人和社会,不会引别人不快的心理感觉。“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以一定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法来表现的律已、敬人的语言以及行为规范。礼仪起源于祭祀鬼神,本意为敬神,今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尊敬之心,礼也。礼仪的本质在于谦恭、尊重,它能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素养、学识、风度和魅力。“文明”与“礼仪”两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礼仪是文明的象征、道德的范畴。本课题的研究重在礼仪的学习和养成教育上,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二)研究的对象: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九年级学生(三)研究方法:(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4)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四)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一阶段:开题研究阶段(2007、7--2007、9)(1)收集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2)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基础性调查研究,了解研究的可行性程度,确立研究的方向;(3)咨询专家导师,对课题进行论证,完善理论框架;(4)确立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第二阶段:基础研究阶段(2007、10——2007、12)(1)课题组培训教师,组织学习相关理论;(2)构建中小学生礼仪教育研究的目标体系与基本框架,编写礼仪教育校本课程;(3)摸索并积累礼仪教育途径、方式与策略;(4)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礼仪教育的成果与问题。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08、1——2008、6)(1)实践礼仪教育,不断加以修正、完善教育目标与内容;(2)对学生、家长、教师分别进行问卷,收集资料,处理数据。(3)进行经验筛选,撰写中期报告。(4)咨询专家导师,对礼仪教育进行评价。(5)建立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方案的要素、方式、手段、项目和指标。第四阶段:总结反思阶段(2008、7——2008、9)(1)分析、反思研究结果,撰写主报告。(2)咨询、论证,修改主报告。二、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本课题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不文明行为的调查及成因分析和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主要教育行为。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课题方案执行研究,同时研究的内容作了适当调整。现将我们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如下:(一)学生不文明行为的调查及分析学校课题组成员对全校21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试卷附后),共发调查试卷宗1322份,收回试卷宗1322份,有效试卷宗1322份,调查内容分“礼貌意识、环境卫生意识、纪律观念、尊师敬老、劳动习惯、自我意识、自我约束力、公德意识”入大块40项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我们把调查的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常见的不文明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礼貌意识缺乏大多数学生遇见教师、长辈不打招呼,有的虽然内心也想打招呼,但不知道也不敢打招呼;一部分学生在背后有直呼教师或长辈姓名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教师在的情况下,无礼节地进入教室、办公室;还有些学生经常骂人,讲粗话脏话,给别人乱取绰号,或随便拿用别人的东面。据调查显示,有89.5%的学生在公共汔车上看到老弱病残者没有主动让过座。有86.3%的学生碰到自已的任课老师或本校其他老师时不愿意打招呼,有的故意躲开,有的甚至不理睬。2、纪律观念淡薄从统计的数字中发现,有36.7%学生在上课、集会时有迟到、旷课现象;45.3%学生上课有睡觉、讲话、看课外书、吃东西等情况;有11.94%学生不按时就寝、起床,不遵守住校生纪律;考试作弊现象常有发生,除了成绩差的学生作弊外,成绩好的学生甚至帮成绩差的作弊。3、劳动、卫生习惯欠缺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可以说是“小皇帝”、“小公主”。14.73%的学生从不做任何家务,也从来没有为自已、为家人洗过衣服;92.3%学生不会主动参加社会的公益劳动,除非是学校安排的;学生的卫生习习惯也不尽如人意,有26.95%的学生在不同场所有乱扔、乱吐习惯或在草坪、花木间随意乱踩乱踏的行为;90.2%的学生看到地上有垃圾不会主动捡起,特别在晚上,学生乱扔垃圾的情况更是严重。4、自我约束力极差35.06%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表现在老师在与不在大不一样,只有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才能遵守纪律;6.08%的学生放学后在校外逗留或上网吧;有一部学生观看或伟阅黄色书刊、音像制品,浏览过黄色网站、也有一部分在宿舍里吸烟、酗酒、赌博。5、自我意识强烈29.58%的学生当与别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只顾极力争取自已的利益;他们在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大多数认为是自已有理,即使自已错了,老师调查时他们也是指责别人,而不是自我检查。9.15%的学生老师安排座位、铺位,对有困难的同学,不主动谦让。(二)产生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分析1、学校德育工作滞后学校德育工作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实效性,具体体现在:(1)教育观念未转变。由于长期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而忽视了德育,以升学率的高低低衡量办学质量,评价机制不科学。(2)内紧外松。只注重抓校内直接的、可见的、显性的问题,面对来自校外的糟粕文化和消极因素的隐性影响,却缺乏行之有效的抵制办法。(3)方法简单。对在德育过程中的学生主体作用,对如何着眼于启发学生觉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欲望考虑很少;(4)教育者工作不力。有的教师只能头头是道的说教,但在具体工作中却不能身体力行。(5)教师道德的缺失。有的的教师拜金主义思想严重,金钱至上,工作消极,行事浮燥,缺乏敬业精神,工作纪律松散,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6)师生之间缺乏情感构通。教师高高在上,严守师道尊严,师生关系有距离,没有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平等的交流环境。2、家庭教育偏差现在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文明礼仪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家庭教育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养成。如,有些家长在做人上,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胃口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占位;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却一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弱于扑克麻将桌上,使孩子处于“言传”与“身教”的矛盾中。在教育内容上,家长到学校,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成绩,问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绩排名;子女回到家,首先检查的是子女的作业,让子女做的是大量练习,使子女处于“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可以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