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杨修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调寄《临江仙》杨修之死罗贯中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péi)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罗贯中初读课文:杨修因犯何罪被杀?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庖官()夏侯惇()禀请()恃才放旷()汤匙()佯惊()麾军()邺城()鸡肋()一合酥()与众分食讫()心恶之()近侍()主簿()谮害()伺机()绰刀()高阜()páodūnbǐnɡshìchíyánɡhuīyèlèisūqìwùshìbùzènsìchāofù初读课文:杨修因犯何罪被杀?惑乱军心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事件杨修的表现曹操的态度改造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揭发“梦中杀人”告发曹丕密谋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竟取匙与众分食讫虽喜笑,而心恶之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愈恶之梦中耳知其事,迳来告操愈恶之君奉王命而出……大怒,因此亦不喜植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大怒,已有杀修之心丞相嫌园门阔耳虽称美,心甚忌之研读课文: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虚伪奸诈残忍多疑嫉贤妒能老谋深算……才思敏捷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再读课文: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文士,当他自以为能读解曹操的心思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亡。后人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曹操为什么杀杨修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曹操为什么杀杨修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请结合你对文章的感悟,也来对杨修点评一番(一句话即可)。拓展迁移: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要三思而行。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韬光养晦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敛藏才智,不使外露)杨修谦恭才博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曲略》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于是以罪诛修《三国志》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作者为何这样写?历史是历史,历史资源是历史资源,当人们成为三国这一资源的建设者和改造者之后,三国就变成了人们抒发情怀的“实验田”。——韩唐《三国十讲》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如果我们用功利的目光审视杨修,那么他的举止无疑是自取灭亡,令人费解。然而,在杨修身上,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什么是个性飞鸣,什么是疏放洒脱,什么是君子坦荡荡,什么是独步啸群雄。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因为,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