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至今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但将它应用于中国教育教学领域,仅始于十几年前,就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境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还不普遍,如果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也是形式的,还没有落到实处,走过场的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面对五六十人的大班额,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处于次要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学生在课堂中或者只是“个人”,或者只是并无实质性功能的所谓班级之一员。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课程功能的转变,会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小组合作教学研究中来,得到更多的研究成果。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发表时间:2008-12-2916:47:34访问次数:2001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乌鲁木齐市一所普通汉语学校二、三年级的部分班级学生进行为期四年的行动干预研究,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以区上的“合作学习”总课题的总目标为指导,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子项进行研究。作相关分析发现:(1)教师组织学生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吗?(2)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策略的,这种策略也是可以习得的。(3)怎样的评价能够促进小组合作有序、有效的进行。关键词:合作学习有效性一、课题的理论背景、意义、现状和趋势1、理论背景:*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德国教育家禄贝尔主张尊重儿童的“自动”,他极主张要通过有组织的游戏和活动来发展儿童的“天性”,使儿童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用活动的体验去取代“说教”与“静听”的教学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主张学生在快乐、活泼、生动、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而小组合作学习则赋予了学生相当充分的自由和相当宽松的气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锻炼和提高机会,从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智高情高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将会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又为培养能与人和谐共处和合作精神。2、课题研究的意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3、课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小组合作学习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至今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但将它应用于中国教育教学领域,仅始于十几年前,就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境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还不普遍,如果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也是形式的,还没有落到实处,走过场的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面对五六十人的大班额,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处于次要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学生在课堂中或者只是“个人”,或者只是并无实质性功能的所谓班级之一员。而教师又往往把全体学生当作“一个”来教,很难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也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忽视了学生独特的学习可能性。显而易见,在这些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这样的教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教育实践的学校,会更多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来,得到更多的研究成果。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一)研究的目的:1、学生通过参与式的学习交流,培养探究与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2、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交流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及交流质量,从而提高学习效度,转变学习方式。3、构建新的评价模式。重视探究性评价,重视互助、协作性评价,重视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二)、研究的问题:1、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是否有一定的策略?2、怎样解决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应有的发展?3、怎样的评价会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激励?三、研究方法:1、实验对象:我校选择原一年级(一)、(二)班及二年级(三)、(四)班作为实验对象,把同年级其余的班作为实验对比对象。2、实验方法:本实验以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测试等研究方法。3、实验材料:所有实验学生采用相同的教材,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教学。4、实验措施:(1)学习理论:学习有关理论文章,上网查找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做法,学习北师大周玉仁教授,上海顾汝佐等专家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教改实验信心。(2)领导重视:行政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方案,指导方案实施,期中、期末进行阶段小结,及时肯定成绩,发现解决问题。(3)经验带路:组织年轻教师听我校数学教学骨干雷彦华和杜红芳两位教师的课,学习她们的教改经验,观看优质课录像实况,组织议课、评课,吸收先进经验。(4)讲座指导:由指导组、教研员每学期举行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专题讲座,明确课题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增强动力。(5)教研促进:以实验班级为基地,围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专题,组织中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定期举行“评优”活动。(6)设备辅助: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验的效率。(如:学具、实物展示台、多媒体)(7)总结提高:及时做好阶段性的经验总结工作,鼓励撰写专题论文。推广我校成熟的经验。(8)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开展。(9)积极开展案例反思,架设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10)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实验思路。(11)积极撰写教学日记,拉近师生距离。(12)加强对实验资料的收集和保管及整理工作。四、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预备阶段(2005年3月至2005年9月)。主要任务有:(1)选定我校研究的子课题并建立和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2)资料检索、筛选相关研究的已获成果;(3)问卷调查,了解学情;(4)制订课题研究实验方案;(5)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研究和实验教师研究水平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主要任务有:(1)开题培训,做好课题研究的总动员的有关工作;(2)修订完善实验方案;(3)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4)收集小组合作学习丛书资料。(5)收集“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的《优秀课堂教学设计集锦》资料。第三阶段:深入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主要任务有:(1)总结实验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规程;(2)精选范例,深化学习指导模式研究;(3)完善应用性成果和创新性成果资料;(4)做好课题实验的监测、评估和总结;(5)撰写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第四阶段:结题验收阶段(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主要工作有:(1)编辑出版《“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设计集锦”》(2)召开课题实验研究的总结与交流会议;(3)撰写课题实验研究的结题报告;(4)做好实验结题验收的有关工作。四、研究成果1、形成了一大批物化成果师生们在两年多的实验中形成一批有较高价值的成果,具体有:制作《课堂教学典型课件》、《课堂教学设计集锦》、《课堂教学案例》、《学生日记》、《课堂教学反思》、实验教师的《我的成长历程》和《实验心得》以及《“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验研究方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验报告》等。2、构建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1)创设合作情境:①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或以故事引入,或以悬念激趣,或以问题探究等,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搭桥作用,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作好准备。②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乐意参与活动。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2)个人探索:①给学生探索的方法,给予个体独立探索的时空。②使学生明确探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③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应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知识逐项列出以待与他人合作解决。(3)组内碰撞:①改变原来的秧田型座位排列方式。如改为适合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蜂窝型”或“U”字型、中心辐射型等。②组建“互动互助”学习小组。③选出互动互助学习小组长,并定期对组长进行培训,使组长能很好履行自己的职责。④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时,先由一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再由其他成员补充,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4)组际交流:①教师随机指定一个小组发言,由小组长派出自定的发言代表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由该小组成员优先补充。②其他小组对上述汇报做出评定,并提出本小组的补充意见和更正意见。③提出本小组在小组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体同学自由质疑,当学生不能解疑时,由教师点拨、引导或讲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④及时进行对应性练习,内化新知。(5)小结反思:①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②全体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③师生用精练的语言共同概括新知。④由学生对个体、小组学习情况做出评判,教师进行必要的总评,提出希望。(6)延伸扩展:①进行专题性研究、再次提供切合新知内容的练习题等,由学生独立练习,小组间进行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充分开发同龄学生的素质差异与思维差异,帮助学生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②师生共同解决互议、互评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③采用全班座谈的形式,探讨今天学的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和本课学习中形成的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有效改善学生自我知识结构。3、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评价体系开展实验两年多来,我校实验教师常芳青参加水区本课题评优课获二等奖,他的论文《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初探》论文评比一等奖,这与她的虚心好学和课题组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分不开的,也是对我们的实验工作和实验成绩最大的肯定。六、研究成果的自我评价:目前,根据已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有效性”教学的学生反映,他们对此教学方法非常欢迎,真正体现自主。实验教师也认为,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他们对问题的研究已延续到课外,学习的效果比原来要好。经过两年的努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课堂更具模拟化,发展了学生的情商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②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