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课题名称:《导学案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展开,经过为期三年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课题研究预设的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2016年下半年所做工作总结如下:一、整理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课题论证2014年6月2日学校教科室组织召开了《导学案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论证会。大会第一项:李校长首先宣布了课题评审小组:组长:李国勤(校长)副组长:夏启明(副校长)成员:梁志刚(教科室主任)、祁耀斌(教务主任)、吴金玉(教科室副主任)、邱云飞(高中数学教研组长)、张志军(初中数学教研组长)。大会第二项:课题负责人田风高对本课题从问题的提出、理论依据、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汇报。2.课题申报及立项2014年6月5日学校教科室确立该课题研究主持人是李国勤(校长)、负责人田风高,核心成员有吴金玉、马淑梅、李国林、邱云飞、刘志忠、马秉杰、张志军、马忠平、金敏。填写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申报书。2014年9月17日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审定批准立项。3.开题报告2014年11月11日下午,由学校教科室副主任吴金玉主持,召开了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原州区五中开题会。吴金玉副主任宣读教育厅教研室关于《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立项通知书》,宣读《五中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课题组管理任务与要求,学校管理任务与要求,教科室管理任务与要求。并成立了《导学案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组成人员。最后,李国勤校长做了重要讲话:“我们成功的申请到自治区教研室的课题研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课题研究能有力的推进高效课堂,使我校教研质量上一个新台阶。大家要克服困难,高质量的完成各自的任务,学校将大力支持你们的工作”。4.课堂观察三年来,四十余次的课堂观察,其中十五节课是课题组的研究型课,是为了验证课题研究所预设的问题。届时聘请原州区督导室及教研室各位领导问诊把脉。为课题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走出去,请进来”也是课堂教学研究的形式之一。2015年4月20日下午第七节课,聆听了河北辉公实验中学崔红英老师关于导学案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示范课。2015年9月15日学校组织、山西太谷、甘肃静宁“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教究,总结了导学案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存在的问题。推门听课是我校的传统,课题组带着问题深入课堂,搜集课堂教学策略,为课题研究积累素材。截止目前课题组共计听课30余节。走进课堂,逐一审查如下的问题:第一,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第二,教学难点突破手段。第三,课堂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参与程度。第四,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第五,学生学法指导及教学评价。在导学案的试用中发现:导学案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展示、点评质疑,便于发现学生思维误区,可使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堂中小组间讨论、合作、探究,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过程与方法;课堂容量大,效率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但是导学案的使用策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前所表现出的不足有:学生点评时,语言表述不严谨,需教师及时纠正,若纠正不及时,会让错误先入为主,干扰学生的正确理解;学生点评常常深度不够,需教师补充;各组分别点评其中的一部分,感觉学生得到的知识支离破碎,不够系统、完整;课堂包办代替的较多,绝大多数教师在执行时感到浪费时间,主要是对学生不放心。5.学生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及分析根据现行导学案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课题组经过认真思考,从如下三个维度设计了学生问卷调查表:第一,调查学生对导学案设计的认可度。第二,调查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第三,调查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参与度,共15个问题。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先后三次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并认真分析,撰写问卷调查报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依据。6.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案。其核心是如何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探索知识点的形成与整合。根据本市学生实际课题组经过多次修改创立了导学案模型,从识、记、议、误、练五个方面夯实基础,从知识点生成、难点的突破,数学思维方法的归纳总结等方面探索知识的形成,拓展课堂,培养学生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及创新性。三年来,在课题组核心成员的辛勤努力下,完成了《初中数学导学案》(共3本)及《高中数学导学案》(共9本)。并上传教研网,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7.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合作学习是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也是导学案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策略。为此,课题组建议在班内成立学习小组。课前,组内探索,借助兵带兵、兵练兵、兵强兵,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堂上进行组间合作,取长补短。通过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体现出自我价值,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宽松、愉悦、快乐的环境下增长知识。8.召开课题研究会自2014年9月本课题立项以来,学校每学期都召开两次会议,开学初着重部署课题研究任务,学期末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在每次会议中课题研究主持人李国勤(校长)都能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这也是本课题顺利完成的保障。当然,课题负责人田风高在每次会议能够明确长期课题研究任务,及短期研究任务。确保课题研究实用、有效。9.出色完成课题研究中期汇报2015年10月29日自治区教育专家葛建华听取了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工作,在中期工作总结中,课题负责人田风高从课堂教学研究的策略的得出中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受到葛老师和同仁的一致好评。并在葛老师的帮助下预测出本课题研究有如下成果,也为我们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1)《导学案的编写策略》(2)《导学案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的策略》(3)《导学案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策略》(4)《导学案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组织的策略》(5)《导学案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手段》(6)《导学案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设置艺术》(7)《导学案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的策略》(8)《高考复习策略》(9)出版《义务教育数学导学案集》;《高中数学必修导学案集》(10)出版《五中高考数学(理)二轮复习》书。10.认真撰写课题研究计划总结根据第四届基础教育课题研究文件精神,按时上传课题研究计划、总结,上传课题研究过程资料。上传的计划、总结做到三个统一,第一,上传的计划、总结与课题研究会议统一。第二,上传的计划、总结与实际研究统一。第三,上传人与作者统一。二、课题研究成果上述成果的取得是课题组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而且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认为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策略,值得推广。然而,最大的成果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推动了我校的教研工作,弥补了校本教材空白。三、存在的问题1.教无定法。本课题是一个常新的课题,随着学生的不同,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策略也随之改变。因此,课题研究的成果显得不是很重要。但课题研究过程取得的效果要比结果更重要。2.课题研究期限太长。三年来,虽然课题组成员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题研究,但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学校骨干教师,在中高考备考中就没有时间担任相关研究,使得课题研究收尾工作显得力不从心。3.课题研究经费不能保障。对于个人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的表彰奖励,缺失激励效应。4.在课题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中误差较大。首先,问卷调查中每个问题的选项设计参杂着设计者的意志,不能客观、公正、准确的反应客观事实。其次,数据分析处理技术陈旧,任务繁重,误差较大。第三,实验结论有待于进一步实践、检验、推广。四、启示自深入导学案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以来,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资源。课堂教学中提倡参与式课堂教学,通过合作学习,扑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及时引领,共创高效课堂。1.面对高效课堂,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做他人的复制品,但要善于借鉴,重在理解其精髓所在,逐步创新适合本校本班学生特点又有利于发挥教师本人优点的独特的教学方法。2.面对课堂组织,导学案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需要合作学习,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讨论,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并且需要对发言人语言的规范性、板书及点评方法进行培训。3.面对导学案,首先,导学案的编写应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能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能体现出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引导学生独学;其次,提前印发适合本班学生及教师授课特点的导学案,避免一刀切,指导、督促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第三,认真批改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及疑惑,从而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因材施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论教”、“按需论教”的理念,使得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4.面对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昌乐二中提出的“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洋思中学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提出的“三三六”模式;河北衡水中学提出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还是魏书生先生倡导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及国家提倡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其核心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好的教学资源。因此,实施导学案,推进高效课堂,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积极参与,但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做他人的复制品,脱离学情。5.面对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集体评价,教师评价和追问,启迪学生思维。这要求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情,并能够及时调查、统计、预测、分析学生在课前独学、对学及群学的困惑。以分析和解决学生的质疑为立足点,设置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