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变化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强化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的认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教学要求]掌握认识苏联认识苏东认识改革联系实际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和政治民主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解体不意味着苏联历史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毫无成就,也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苏联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率先尝试,其遭受挫折有其历史根源。剧变丝毫不能抹杀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方面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同样也丝毫不能断言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终结。到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历史不可抗拒的潮流,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必然之路。1、你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源是什么?2、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思考题第一节苏联的改革和苏联的解体一、1957年的“反党集团”事件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倒赫不成,反倒自己。《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苏共二十大及其后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部分高层对赫不满。背景结果二、60—80年代中期的苏联1、勃列日涅夫的内政与外交2、新经济体制的实施3、农业改革措施4、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有限主权论”1、勃列日涅夫的内政与外交2、新经济体制的实施3、农业改革措施4、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先后实施了“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1966—1980年),并在工业部门推行了新经济体制,在农业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仍然是在坚持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些修补措施。对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上仍取排斥态度。苏联僵化的理论和体制使问题越积越多,进入80年代经济继续滑坡。1、勃列日涅夫的内政与外交2、新经济体制的实施3、农业改革措施4、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1969年制定了新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1、勃列日涅夫的内政与外交2、新经济体制的实施3、农业改革措施4、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14个月。第一个从克格勃主席到苏共党的最高领导人。13个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时73岁高龄,年事最高者。过渡性。安总的克格勃证件小结: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理论斯大林:“社会主义建成论”赫鲁晓夫:“共产主义建成论”勃列日涅夫:“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安德罗波夫:“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戈尔巴乔夫: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终结者“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到苏联解体(一)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1、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政治体制改革和“新思维”外交3、民族分离运动的兴起4、“八·一九”事变及其后果1986年2月苏共“二十七大”。戈尔巴乔夫报告: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方面,提出实现加速战略但是,“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1、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政治体制改革和“新思维”外交3、民族分离运动的兴起4、“八·一九”事变及其后果经济改革出师不利,转向政治改革,向民主社会主义倾斜。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6月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戈尔巴乔夫首次完整地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倡仪“社会主义多元论”、“民主化”和“公开性”。3月第三次人代会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在会上当选为苏联首任总统。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了中央提出的《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苏联领导人还开展“新思维外交”,大幅度调整对外政策。1987年1988年1990年1、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政治体制改革和“新思维”外交3、民族分离运动的兴起4、“八·一九”事变及其后果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口号,揭开了苏联各民族之间旧时积怨的伤疤,煽起了民族主义情绪。1991年3月,就保留联盟问题举行了苏联历史上首次全民公决。新条约定于1991年8月20日开始签署,它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强调各共和国的“主权”,删去了“社会主义”。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全民投票直接选举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选。全民公决1、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政治体制改革和“新思维”外交3、民族分离运动的兴起4、“八·一九”事变及其后果“八·一九”事变:在苏联加速演变和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的形势下,8月19—21日,发生了戈尔巴乔夫被停止履行总统职责而又复出的重大事件。8月23日,叶利钦下令“中止”俄罗斯共产党活动。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暂停苏共在苏全境的活动”并对苏共领导机关进行审查。12月25日,苏联第八任、也是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并当场把核武器控制权亲手交给了叶利钦。1991年的时间表党已不党国已不国1、苏联解体(二)苏联解体及其原因CollapseoftheSovietUnion戈尔巴乔夫推行了错误的政治改革及其路线苏共的思想理论和党的建设方面的错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矛盾和弊端苏联农业的落后民族关系紧张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对外政策的错误与军备竞赛的负担2、解体原因中国学者的主要观点西方学者的主要观点苏联制度戈尔巴乔夫改革民族问题对外政策除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以及苏联东欧的互动性影响对苏联演变起着十分重要的外部促进作用外,内因乃是基本原因:(1)制度性因素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2)少数民族与知识分子对解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3)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集团的路线错误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4)历史文化原因是苏联解体的深层因素。国内目前研究进展两极结构的崩溃民族分离主义膨胀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受挫折推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三)苏联解体的影响第二节东欧各国的改革与各国剧变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试验和联邦的分裂及内战二、波兰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团结工会的上台三、匈牙利改革的成败和反对派掌权四、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和联邦一分为二五、民主德国的发展和德国的统一第一阶段(1950—1963年)工人自治时期第二阶段(1963—1970年)社会自治时期第三阶段(从1971年开始)联合劳动自治时期加强契约协调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试验和联邦的分裂及内战二、波兰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团结工会的上台三、匈牙利改革的成败和反对派掌权四、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和联邦一分为二五、民主德国的发展和德国的统一团结工会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试验和联邦的分裂及内战二、波兰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团结工会的上台三、匈牙利改革的成败和反对派掌权四、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和联邦一分为二五、民主德国的发展和德国的统一1990年3月和4月,匈牙利分两轮进行了多党制的首次国会大选。民主论坛为首的反对党联盟获胜组阁,社会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党都变成了在野党。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试验和联邦的分裂及内战二、波兰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团结工会的上台三、匈牙利改革的成败和反对派掌权四、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和联邦一分为二五、民主德国的发展和德国的统一1990年6月,捷进行首次多党制议会选举,“公民论坛”获胜执政,共产党被排除在外。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试验和联邦的分裂及内战二、波兰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团结工会的上台三、匈牙利改革的成败和反对派掌权四、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和联邦一分为二五、民主德国的发展和德国的统一1990年3月,根据民德政府和各反对派组织在这年1月圆桌会议的商定,民德议会进行了首次多党制的自由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夺魁,民主社会主义党丧失执政党地位。1990年10月3日,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即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六、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1.苏东剧变的原因(1)经济方面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趋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2)政治方面执政党在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日益脱离群众,失去民心。(3)直接原因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全部成果。(4)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东欧剧变的强大助推力。2.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苏东剧变的教训可以从多方向、多角度去总结。(1)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接受群众的监督。(3)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又必须始终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苏东剧变的悲剧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样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也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4)外部敌对势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渗透颠覆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坚持不懈地与之开展有效的斗争。(5)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紧密结合。苏东剧变最根本的教训就在于它们背离和抛弃了马克思主义。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