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校群体第一节学校群体概述一、群体定义•广义的群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狭义的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一些人。•狭义群体的成员特征具有如下特征:频繁的相互作用;受群体其他成员的制约;对共同利益有共识;进入连锁角色系统;相互认同;感到群体正在奖赏自己;追求相互依赖的目标;对群体有共同的认识并认定自己是成员;倾向于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方式。二、群体成熟•群体成熟即群体发展到相对高的水平。•在群体形成的最初阶段,突出的问题是解决群体内部权力和权威的关系。随后应重点解决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问题。三、学校群体的分类•(一)以扮演的角色为根据,将学校群体分为教工群体与学生群体•(二)以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为根据,将学校群体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官方正式文件规定的有一定的成员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三)以规模为根据,可将学校群体分为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四)以个体归属为根据,可将学校群体分为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第二节学校群体成员心理一、学校成员之间的认识•(一)认识内容•学校成员之间的认识是指作为主体的学校成员对作为客体的学校成员的了解、判断和分析。具体说,成员之间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成员表情的认识•2、对成员行为方式的认识•3、对成员性格的认识•4、对成员人际关系的认识•(二)认识的偏差•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群体成员要毫无偏差地认识、判断其他成员往往是困难的。几种常见的偏差有:•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晕轮效应•4、定型效应又称刻板印象二、学校成员的群体适应•(一)模仿•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它分为自发和自觉的模仿两种类型。模仿是一种非强制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诱发模仿的关键之一。•(二)暗示•暗示是指暗示者不明确要对方接受自己的影响,而用某种方式使对方接受其影响的行为。受暗示是指接受暗示者在没有意识到暗示者意图的情况下接受其影响的行为。暗示者与受暗示者的行为的统一,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暗示。常见的暗示有:1、直接暗示,2、间接暗示,3、自动暗示,反暗示•暗示的效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受暗示者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二是暗示者的特征。三是暗示的程度。四是暗示问题的性质。•(三)从众•从众是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主体放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行为。从众的前提是个人自感的或实际存在的群体压力。•从众有多种形式,通常按是否表里一致划分为表里皆从、里从表不从、表从里不从三种。•(四)服从•服从是按照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等办事的行为。服从与从众都有遵从的特点。但是从众是与众人一致,而服从既可服从众人,也可服从个人,从众是出于群体压力或自觉自愿,而服从往往是出于纪律、规范及权威人物所具有的威慑性。权威服从的条件:•1、权威人物的权威性。2、权威人物与服从者的空间关系。3、服从者与其作用对象的距离。4、服从者的个性特点。第三节学校群体活动效率一、群体的整体性•(一)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约定俗成的约束成员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时尚、舆论、公约等。它通常是群体自发形成的,不具有正式形式,不同于组织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国家的法律。它主要发挥心理约束力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其作用有:•1、维系群体的作用2、统一群体成员认识的作用3、引导行为的作用•(二)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群体成员与群体多数人的意见、行动不一致时主观上想象或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群体压力与群体成员的从众行为有密切联系。阿希实验结果显示,群体压力能否引起群体成员的从众行为,与决定群体压力强度的群体一致性的特点有关。这些特点主要是:第一,群体中持一致意见或行为的人数及其比例。第二,群体满足成员需要的能力。第三,群体中与持不同意见者的条件基本相似的人数的多少和他们的意见与行为的一致性。•几种常见的不大容易受群体压力影响的情况:一是独立性。二是“反从众“。三是集体主义自决。•(三)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群体凝聚力对群体活动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从积极方面看,群体凝聚力会使群体成员团结在群体的目标之下,从而使群体具有高度整体性和战斗力。从消极方面看,如果群体团结的宗旨不明确,那么群体凝聚力越是有利于群体内部团结,就越有可能产生群体排斥力,拒绝接纳其它群体及其成员。•群体凝聚力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群体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1、内部因素(1)群体成员的魅力(2)群体领导者与普通成员的关系(3)群体成员的协作•2、外部因素(1)外部的挑战性压力(2)外部的破坏性压力(3)群体的社会地位二、学校群体成员的素质结构•学校群体成员的素质结构对群体活动效率有较大影响。所谓素质结构是指个性倾向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一)同质结构与异质结构•就个性倾向结构而言,一般来说,同质结构有利于群体活动效率的提高。但就知识结构而言,做常规性工作时,同质结构有利于工作的完成;做创造工作时,异质结构则更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二)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三、学校群体成员情境心理变化•(一)纯境中活动者心理变化对其活动效率的影响•(二)杂境中活动者心理变化及其对活动效率的影响四、学校群体活动的特点•学校群体活动是以青少年身心发展为主要对象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达到客观条件允许的最佳程度,学校群体活动效率较高。•群体活动规模越大,乃至出现人浮于事和指挥失灵等现象,群体活动的效率越低。•群体活动内容越复杂,越头绪不清,其效率越低。•活动目标的效价与群体成员的期望值越适当,群体活动效率越高。•群体活动手段越有效,群体活动效率越高。第四节学校的非正式群体一、学校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基础•(一)心理基础•学校成员心理上的共同点或相似性是学校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基础。其主要的共同点或相似性有:•1、情趣相投•2、经验相似•3、共同目标•(二)时空基础二、学校非正式群体的类型•(一)塞利士的分类冷淡型、乖僻型、策略型、保守型•(二)道尔顿的分类垂直型、水平型、随意型•(三)里维斯的分类友谊、奢好、工作、自卫和互利群体•(四)以性质为根据的分类积极型、中间型和消极型。三、学校非正式群体的基本特征•(一)成员感情比较融洽•(二)共同活动相对协调•(三)内部结构相对稳定四、学校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一)学校非正式群体对成员个人的作用•1、补偿作用2、控制作用•3、同化作用4、激励作用•(二)学校非正式群体对组织的作用•1、积极作用(1)参照作用(2)辅助作用•2、消极作用(1)抵制变革(2)传播谣言•(3)结群谋私五、学校非正式群体的利用•(一)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二)分类对待非正式群体•1、对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应保护、利用,促其成长•2、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应坚持正面引导、热情帮助的方针•3、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应尽力教育、改造,使其迅速转化,对转化确实有困难的,可采用解体等方面处理。本章小结•群体有广、狭两说。群体从幼稚到成熟,主要面临两大关系的考验:一是群体内部的权力和权威的关系,二是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学校群体分为多种类型•学校群体有特定的形成机制。为了适应群体行为,群体成员可通过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调节自身行为。•群体活动的效率有赖群体的整体性,而群体行靠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维持。•学校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形成机友心理基础,又有时空基础。学校非正式群体成员感情比较融洽、活动相对协调。•学校非正式群体成员感情比较融洽、活动相对协调。利用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管理学校,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一是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二是区别对待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应保护、利用、促其成长;对中间型应坚持正面引导、热情帮助;对消极群体应尽力教育、改造,使其迅速转化,对转化确实困难的,可采用解体等方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