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中国水泥行业研究报告(交行课题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06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材料中国水泥行业研究报告交通银行二00六年八月2内容摘要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其产值约占建材工业的40%。水泥工业是一个传统产业,在生产国际化、市场全球化的趋势导向下,近年来我国水泥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发展。本篇报告重点分析了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水泥行业的信贷风险,提出了商业银行介入水泥行业的信贷政策建议,供参考。3目录第一章中国水泥行业发展概况........................................4一、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程......................................4二、我国水泥行业结构的演变历程..................................5三、我国水泥工业的现状..........................................7第二章中外水泥市场分析.........................................10一、中国水泥市场分析...........................................10二、世界水泥市场竞争格局.......................................12第三章我国水泥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产业政策.......................16一、“文革”前计划经济时期的水泥产业政策........................16二、改革开放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的产业政策.............16三、1992年取消统配后的产业政策.................................17第四章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趋势.....................................19一、我国水泥行业的短期发展趋势分析(2006年我国水泥行业的走势分析)...............................................................19二、我国水泥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趋势...............................21第五章我国水泥行业的风险分析.....................................26一、结构性风险突出.............................................26二、产业集中度过低.............................................26三、政策风险显现...............................................28四、周期性风险.................................................28五、依赖性风险.................................................28六、替代性风险.................................................29七、成熟度风险.................................................29八、财务风险...................................................29九、环保压力的风险.............................................30十、退出壁垒偏高的风险.........................................30十一、水泥行业的整体风险评价...................................31第六章商业银行介入水泥行业的信贷政策建议.........................32一、水泥行业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32二、对水泥行业的信贷投向建议...................................334第一章中国水泥行业发展概况一、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程我国水泥工业创始于1886~1907年间,民间商人先后在澳门、唐山、广州兴办水泥厂,至1937年共有水泥企业16家,年产能力245万吨。日本侵华时期,日商在东北地区及北京、大同、台湾等地开办了一些水泥厂。至此,我国水泥行业初步形成。参考一些关于我国水泥行业发展历程的文献,本文将我国水泥行业结构演变从解放初期开始算起,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特定的历史阶段,将水泥行业的发展大体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1966年,整个水泥行业的形成阶段。建国以后,我国水泥行业得到蓬勃发展,水泥产量1952年达到286万吨,当时立窑水泥仅占2%。从1953年开始,我国先后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当时较为先进的十多套湿法生产成套装备建设新厂,到1960年我国水泥产量已达1564万吨,除满足自用外,还可向柬埔寨等周边国家出口。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技术人员通过科技开发已能制造出年产30万吨的湿法及半干法生产成套设备,这些技术的掌握为我国水泥工业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阶段,1967年—1978年,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按照产业成长理论,在产业形成以后,应逐步进入成长阶段,此时是产业总量扩张时期,同时也会在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我国水泥工业经过十六年的发展,理应进入成长阶段,但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水泥行业结构调整走了弯路。我国水泥工业在“文革”期间产量下降,到1970年才逐步恢复,1970年水泥产量达到2574万吨,此后进入飞速发展期,1978年水泥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1.5倍,达到6538万吨。就在这一年以立窑水泥生产为主的地方水泥产量首次超过大中型水泥企业。至此我国立窑水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产业格局形成,并且在此后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三阶段,1978—1995年,在我国经济保持10%左右增长速度的拉动下,我国的水泥产量得到迅速提高。1970年,国际水泥工业研制开发成功了以悬浮预热和预分解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水泥生产方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这是水泥工业的重大技术突破,并迅速得到国际水泥工业界的公认和广泛运用。我国也适时制定了发展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为主导的水泥工业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并由国家出资从国外成套引进了冀东、宁柳珠江等日产3200-4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但由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现代化水平高,当时的吨水泥投资达到800—1200元,除国家投资兴建外,几乎在全国难以推广。但立窑水泥以其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得到很快发展。第四阶段,1995—2000年,我国水泥产业调整的重要阶段。由于前一阶段的经济过热,水泥产业急速膨胀,企业结构不合理,市场集中度低等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对此,国家相继出台了有关产业政策,对水泥行业有保有压,加大了对落后水泥生产工艺的淘汰力度,培育和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能力,扶持大型水泥企业的发展。这一阶段全国累计淘汰小水泥厂3940户,水泥产量增长速度由1994年的13%骤减为1995年的3.4%,并在1998年达到最低,仅比上年增5长2.78个百分点。1998年起,国家先后出台有关压减小型水泥企业生产能力的政策,三年中,共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近1亿吨。2000年后又将调整重点放在促进新型干法水泥发展上,仅2001年、2002年全国建成投产89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其中日产2000吨熟料的生产线40条,新增优质熟料生产能力5000多万吨。第五阶段,2001年—,产业结构调整显现出一定的成效。在淘汰落后和发展先进“齐步走”的产业政策引导下,水泥市场逐渐走出低谷,水泥产量增长幅度也呈上升势头。2001年水泥产量增长率达到11.4%,同时,新型干法水泥的比率从1998年的8.9%升至2004年的32.5%,水泥行业的效益逐年提高。在此趋势的影响下,2003年底,全国出现了投资水泥的热潮,其中既包括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也包括立窑水泥生产线,立窑水泥甚至超过新型干法水泥的增长速度。2003年底在水泥市场大好的情况下,属于限制发展的立窑水泥产量也迅速增加7200万吨。2005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水泥企业5148家,资产总规模3771亿元,从业人员140万人。水泥工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性强,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成份仅占30%左右,除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外,其他方面行政性限制措施很少。二、我国水泥行业结构的演变历程水泥行业的结构可以从规模结构、技术结构、布局结构、治理结构、投资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方面分析。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本文将从规模结构、技术结构两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另外几个方面将在文中稍作说明。1、我国水泥行业的规模结构企业规模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水泥行业结构的主要标准之一。我国水泥企业规模偏低是我国水泥产业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我国水泥行业一直呈现出生产企业多,总量大,但平均规模小的特点。目前除我国之外,世界水泥企业数量仅为1500家,我国水泥企业的总数多达世界其他国家水泥企业总数的三倍以上。2003年,我国水泥生产企业总计4829家,而在高峰期的1995年,我国的水泥企业曾达到8435家(其中领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6940家,占总量的82.28%,未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达到1495家),表1.1显出1990年-2004年我国水泥生产企业规模状况。可以看出,在市场的淘汰和我国水泥产业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水泥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逐年提高,自2003年起我国出现了海螺等一批年生产熟料上千万吨的大型企业。尽管如此,我国水泥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的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变。2004年,我国水泥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仅为18.5万吨/年,即使是我国的大型水泥企业离发达国家的规模水平也相距甚远,例如我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安徽海螺年熟料生产能力达到4995万吨,生产能力在全球排在第六位,但仅为全球最大水泥生产企业的1/3。但有数据表明我国的大型水泥企业的规模扩张很快。2003年到2004年,我国前五名水泥企业年生产水泥熟料的能力已从5346万吨提高到10133万吨,占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的1/3。表1.11990年以来全国水泥企业规模结构年度企业数(个)水泥产量(万吨)平均规模(万吨/家)19902179209719.6219915374252614.7619925336308225.7819935571363336.5219945956421197.0719956617475917.0919966609492127.4519976403512768.01199845065270611.7199946425610412.09200044255931913.41200145396610414.56200246267253515.68200348298627117.87200452409700018.52、我国水泥行业技术结构水泥的技术结构是指水泥生产过程中采用各种层次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各种比例关系,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装备水平;通过某种技术层次组合生产的水泥所能达到的各种技术经济指标水平。水泥生产工艺可分为立窑、湿法窑、老式干法窑及新型干法窑。水泥企业采用的窑型对于生产水泥的生产效率,能源资源消耗,产品质量,废气、粉尘、废渣的排放,产品的各种质量指标的优劣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衡量一个国家水泥工业的技术结构,主要采用窑型和采用的生产工艺来评价。当前为世界所接受的评价一个国家水泥产业技术结构的指标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占整个水泥生产能力的比例。由于我国水泥产业发展经历了几个比较特殊的阶段。目前,我国水泥行业技术层次复杂,几乎各种水泥技术都有。既有先进的新型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